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文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相关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的现状,探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以创新为灵魂的当今时代,个体不仅需要全面、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更需要独创的有个性特色的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的要求,才能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艺术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公安学员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公安学员个性特点的培养、有利于公安学员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将直接为公安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哲学思维与创新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它们在精神实质、思维方式、追求境界等方面都有着相通性。为此,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哲学思维引导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贯穿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4.
王槐发 《湖湘论坛》2004,17(3):91-9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培养开创性个性、全面开发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以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竞争力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去培养学生的某些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而是要使他们在观念、思维、行为的方式和习惯上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它涉及到整个学校教育运行机制,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途径、教育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程结构等各个方面,而其中与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5.
娜日斯  王志宏 《前沿》2006,2(2):73-76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大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确立唯物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晨 《传承》2011,(17):54-5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大学生是21世纪的生力军,当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明显不足,为此,结合高校教育现状,探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蓝少鸥 《前沿》2013,(14):19-20
教育创新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而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核心,本文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层次性和功能性上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政治课教学,教者以理性的“问题意识”作指导,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设计教学程序,并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思好问”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想问、好问、敢问、善问的学风,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源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政治课而言,思维能力培养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笔者现就政治课教学如何运用“问题连动导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训练问题,抒之己见。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文中论述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性学习;强化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世界创新发展形势,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创新发展愈加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化工学科是以基本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的创造性学科,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性、实用性人才。课题通过研究创新能力的概念、剖析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探讨具体解决措施及方案、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对指导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开展的研究课题之一。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 ,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注重创新人格 ,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 ,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环节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光 《公安教育》2008,(11):48-49
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弱项,也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介绍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3.
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面向21世纪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措施。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技能和新…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创新教育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是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晶。是不断创造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思路、新作法、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管理方法。因此,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说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  相似文献   

15.
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核心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从营造创新氛围 ,增强创新思维 ,锤炼创新人格 ,提升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谈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有别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教育”。概括起来,创新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1.创新教育是实现思维本性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发明的源泉,因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人的创造能力或创造性,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就个性心理发展而言,由核心到外围,由深层到表层,依次为创造性人格特征、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创造性人格特征即创造意识和创…  相似文献   

17.
全球知识经济的残酷竞争令每一位从教者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哲学理念早在柏拉图时代就已孕育产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北美“新浪潮”的产物。文章从不同视角来探讨批判性思维的深刻内涵、基本特征和思维模型,并阐述了在公安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略,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公安教育理念和全球教育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是近几年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各科教学也都普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从不同角度对想象力、求异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创造性思维素质作了不少论述,学众说之粹,本文想着重论述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态度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态度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化科学知识结构及现代化思维头脑的创造人才。保证这一任务的实现是我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一任务能否实现是关系到我们的“四化”前景,  相似文献   

19.
赵海军 《人民论坛》2010,(5):274-275
创新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创新要具备知识、自信、怀疑等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要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的延伸功能,制度的保障功能和评价体系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塑造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创新教育理念、青年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意义、途径和方法等层面借鉴西方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成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