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杨桂红 《今日民族》2001,(11):44-4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云南中甸有了运茶的马帮,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中甸与拉萨间的险山恶水间走出了一条路。据史书上记载,唐朝时西藏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宋代,茶马互市已成为藏汉间的一件大事,明清两代茶叶更是内地运往西藏的主要产品。茶马古道有川滇两叉,一是四川雅安产的砖茶(茯茶),以康定为集散中心,马帮从此上路,经甘孜、昌都到拉萨,转运西藏各地;另一是云南版纳、思茅产的砣茶(碗茶),以大理为集散中心,商队由此上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日喀则、阿里等地。但因版纳、思茅的暖湿气候与青藏高原的…  相似文献   

2.
成都的茶市     
成都的茶市徐伯荣四川产茶,买茶卖茶饮茶历史悠久,茶于四川,无疑于是一页辉煌的历史。成都是四川最大的茶叶市场。每年,南路茶,指宜宾、珙县,筠连、峨眉等地产的茶叶和西路茶,指名山、雅安、荥经等地的茶叶,纷纷在成都进行交易,成为成都茶叶市场的支柱。成都茶叶...  相似文献   

3.
康定旧称"打箭炉",是清初以来因边茶贸易兴起的一座汉藏共居的著名边城。汉人移民大量进入后,为增进与藏人的文化整合,围绕地名、人名及信仰进行了一系列主观建构:先是塑造"打箭炉"地名及附会诸葛亮"让一箭之地"传说,接着建构出"郭达将军"和"郭达将军庙",最终发展出汉、藏民族"同祀共欢"的"将军会"。汉人所进行的一系列主观建构,遵循"借用"原则,在妥协、兼容和尊重藏文化特质基础上,通过"求同"途径达成"共享",并将"共享"发展至信仰层面,实现与藏人的文化整合。这既是清代以来汉藏民族进行大规模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对理解历史上乃至当今汉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也不乏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内地与西藏经贸往来受到一定影响,但川康、云南等地茶叶仍然是西藏同胞日常生活必需品,并从不同渠道运往西藏等藏区。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中有关民国时期内地与西藏经贸往来中占最重要地位的边茶贸易包括川茶、康茶和滇茶运销西藏和藏区的情况梳理可以看出,内地与藏区的边茶贸易对维系祖国内地与西藏地方关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声》2008,(7)
震灾后又受到次生灾害的重创,堰塞湖溃坝,四川已经有过触目惊心的教训: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四川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大渡河沿岸泸定、汉源等地发生巨大山崩,壅塞大渡河,断流10日。6月11日,大渡河溃决,高数十丈的水汹涌而下,乐山、宜宾、泸州沿江一带漂没者10万众。  相似文献   

6.
英俄觊觎西藏使得连接川藏的川边重要性凸显,清廷为保藏固川,在西藏地方推行新政的同时也逐渐调整川边治理策略,清末赵尔丰对川边的经营使得川边治理取得重大成效。但川边治理过程中,赵尔丰与清廷的意见并非总是一致,如调任驻藏办事大臣之初赵尔丰不愿进藏遭清廷严厉督斥;因西藏地方抵制进藏未果后,赵尔丰力主对藏用兵、对川边改流建省;而清廷仅让赵尔丰护送川军进藏,否定川边建省计划,主张川边仍设道归四川省管辖等。本文聚焦于1908到1909年,从清末川边经营中赵尔丰与清廷的互动,论述清末清廷边藏治理政策仍在强硬与退缩之间调试摇摆,阐述清末开启的川边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传统边疆治理体系向近代民族国家边疆治理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家是拉萨市的藏族老商业户,改革开放之初就开设了雪域酥茶商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许多藏族人对我们说,要喝从前那种老藏茶,汤色红,香气醇,味道浓。还说这辈子就想喝到茶马古道大增多(康定)的茶。然而原来和我们有供销关系的国营企业转制了,新建起来的私营藏茶厂家大都生产规模小、设施简陋、机具落后、制茶工艺差,做不出好藏茶。于是,我萌发了到内地兴办藏茶厂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唐代,茶叶由秦陇传入吐蕃,一直到明代,供应吐蕃的茶仍主要经由川陕。滇茶在清初始销西藏,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开辟了多条路线,成为西藏茶叶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滇茶销藏的兴起明清之际云南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内地军、商、工匠、流民进入云南,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经商贸易的知识技能。开垦耕地,兴修水利,增加作物种类;原来的通路在明朝设置驿、堡、哨、清置关、汎、塘后,行人增多,长期踏  相似文献   

9.
2014年12月16日至20日,我到四川省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收获颇丰,启示多多,仔细想来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四川是文化资源大省,有着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四川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139项,省级46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82人,居全国前列。蜀锦、蜀绣、绵竹年画、雅安黑茶、彝族火把节等一  相似文献   

10.
漫话川茶     
四川以川酒、川菜、川茶、蜀锦驰名海内外。川茶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彭山(当时称武阳)的川茶市场已经形成,西汉谏议大夫王褒在《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茶”这一中国最早关于茶市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由人工培植茶树的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  相似文献   

11.
中國的山脈大多是東西走向的,可是,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分佈着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條帶狀高山,峯巒高聳、河谷深邃,這就是著名的横斷山脈。横斷山脈蜿蜒於川西、滇北、藏東南之間,北段的最高峯——貢嘎山,位於四川省的康定、瀘定、九龍等縣的交界處,主峯海拔高七千五百五十六米,終年冰封。由主峯向東至大渡河,向南至雅礱江,距離僅爲三十和一○五公里,而  相似文献   

12.
杨红文 《今日民族》2008,(2):65-66,F0003
不知什么时候起,昆明街头的茶叶铺悄然多了起来,城南城北还建起了几个茶叶批发市场。走进去,各式各样的普洱茶占据了店铺的十之八九。一时间,喝普洱茶成了一种时尚,藏普洱茶好像充满了无限商机。我对茶只是停留在喝的程度上,还没有上升到品、赏、藏的地步,却也跟风而动,与朋友跑到了普洱市镇沅县去看大茶树。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0,(6)
正2014—2019年班玛当地共种植藏雪茶1.85万亩,建成了青海首条藏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撩开面纱惊八方"的逆袭。班玛藏雪茶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茶莫(无)盐,水一般;人莫(无)茶,鬼一般。"这是青海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因为食用较多的肉食和高蛋白质胆固醇的奶食品,消食去腻的茶叶成为青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作为茶叶消费大省",不产茶"一直都是当地的一个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自1987年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四川对台经济工作不断发展,成效明显。川台经贸合作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从间接到直接,交流领域广泛,人员往来热络,经贸联系紧密,情感交融深入,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川台产业合作不断深化,为四川对外开放增添新动力1988年4月,四川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泸州。至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东南和四川是茶叶的两个重要产区。这两区的产茶量,《文献通考》所载与其他史籍有异。《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五》载宋人吕陶之言:“川陕(峡)四路所出茶货,北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下六》则云:“川峡四路所出茶,比东南,十不及一。”  相似文献   

16.
青阳茶事     
马晓鸣 《人大论坛》2007,(10):47-47
青阳的罐罐茶不是泡而是煮的,青阳人统称为“炖茶”,其制作并不复杂,主人先捡些枞木须之类的易燃物在火塘里生起火,待粗壮的柴禾变成燃烧的木炭后,将茶罐放于火上(事先在茶罐里注如一定量山泉水),待罐内的水煮沸时,放上一把(约十克)茶叶(多为自家人在清明节前后采摘),为使茶、水能更好地相融就用一根筷子拌茶叶,茶汁充分浸出后,再向罐内加水至八九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方可倾茶入碗。  相似文献   

17.
自古名山出名寺,名寺产名茶。茶与寺与僧都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我冈最早种植茶叶的是西汉时期的吴理真,他在四川蒙顶山上落发修行,亦茶亦佛,禅茶一味。唐代,出自寺院的陆羽,所写的《茶经》记录了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当岑刚从世界茶源、茶祖故里—雅安名山县委书记转任雅安市委统战部部长时。终于为曾在4个县(区)委历任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纪委书记、副书记、书记的任职经历画上了一个圆。在他的带领下,全市统一战线风生水起,亮点频出。难怪市委书记在全市大会上这样评价:“岑刚同志到统战部工作后,创造了雅安统战工作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丽江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和滇、川、藏大三角区域。丽江历史上就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开始就是通往西藏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相似文献   

20.
秦俊勇  陈峰 《小康》2004,(7):58-62
没有人不知道大渡河,但大渡河所在的安顺场,外界则几乎一无所知。从成都出发前往地处四川西部的安顺场,300公里的路程花了8个多小时,一路上需要翻越多座海拔4、5千米以上大山,外来车辆十分不便。而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69年。(若是从太平天国石达开困死大渡河边算起,则已有14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