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13,(5)
人性之恶的解释和表达在福克纳和余华的作品中都是着重表现的主题。在揭发人性之恶时,余华是深刻的,福克纳是鲜明的。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对这个世界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早期以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到了《活着》,余华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已不再走极端化的路线,而开始淡化叙事风格的特色,更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通过冷静质朴地叙写一种在无言抗争中活着的方式,《活着》自始至终蕴含着对人性的礼赞,实现了从注重文本表现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突破,《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周静 《学理论》2009,(19):77-78
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常常看到里面血淋淋的场景,让人感到余华的“嗜血”。对比余华早期和后期的作品,无论是对残酷世界的直观描述,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加入悲悯和人道的关怀,无一不看到他对冷酷生活的层层剥离,无一不渗透着沉重的话题。冷酷、凶残、暴力、血腥充斥在余华的小说中,这就是余华眼中的生活本质,这种创作观也正是余华生命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4)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主要建立在权力及国家利益这两个最本质的要素之上。而现实主义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学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均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理论内核。包括其理论两大支柱均势论、地缘政治学以及对权力、人性、无政府主义等概念的分析,呈现出传统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分支。主要探讨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基本内核的合理判断及其理论本身发展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5)
历代儒家大师都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探讨,这些观点有:心理发展之人性发展的观点,生物与精神文化和谐并存的发展观,心理毕生发展观,这些观点互为支持,相互论证着,能相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启示意义。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当代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文化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各种心理咨询治疗技术的理论是以人性观为基础的。通过对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研究从而分析比较三大心理学派人性观,可以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界定目标,有清晰的理论取向,并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更有成效,以方便咨询师对咨询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的人性观。研究结果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著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  相似文献   

8.
王嘉豫 《学理论》2013,(20):181-182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之一的余华,在其创作历程前后风格的变化中,都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文化情景变化的背景影响,余华小说确实得到存在主义强有力的哲学支撑。通过分析余华小说的写作背景、风格的变化,凸显出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结识余华小说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5)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主要具有三重意蕴:其一是属人性,就是指它不仅是一种人创造并一直从事的活动,而且在实质上直接就是一种人的活动;其二是文化性,就是指它不仅是对一种特殊文化的传播,而且还以特定的社会文化为载体;其三是化人性,就是指它不仅是一种将社会规范与道德伦理内化至个体心理层面的机制,而且还能够推进人的文化生成。借由对思想政治教育属人性、文化性以及化人性的大力推进,其人文性必将得以极大彰显。  相似文献   

10.
陈洁 《各界》2009,18(9)
新写实小说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还原了生活的本相,作品回归人自我的生存意识,关注现实生活.新写实小说中清醒的现实主义气息,对人性的关注及其体现的悲剧意识无一不使得新写实小说在文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取向心理学之后,马克思创建了其独特的心理视角的人性观。马克思心理视角的人性观,对于整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体系有着基础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向与人内在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趋善的美好性,解决了心理学的关于性善和性恶之争;通过人类生产目的与心理动力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完善了心理学的动力之说;通过社会与人心理活动内容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与心理活动内容的辩证性,为心理分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心理行为和潜在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从心理的、人性的和软环境三个角度分析研究现代人才“核心素质”的作用机理和培养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2021,(3):59-63
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开端,包含着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到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之间的转变过程。这正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等著作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对人"既从属于自然又从属于社会"进行实证分析和哲学阐释,是马克思和达尔文思想交汇处的人性探讨之意义所在。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贯通、融合理解人性的特质,可以看到,根源于遗传潜能和生物特性的人性能力,是联接自然和文化的纽带。那些被视为人类先天的心理倾向和理智能力,乃是历经漫长历史时期进化而成的人性的深层结构,它们与人的社会属性相互贯通,并且在人性的个体发生过程中得以展现。进而言之,进化性生成的、人先天的社会性本能与文化(心理情感、观念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同一性,构成人性的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15.
行政自由裁量权规制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炜 《行政论坛》2007,(1):51-54
现代行政法中最突出的特征即表现为行政裁量权的广泛运用。从法治是对人性弱点的合理怀疑角度分析,行政程序是控制行政裁量权滥用的最理想工具。作为行政程序的保障,行政主体因违法行为或因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事实出现,则应承受行政责任之归结。从人性合理性角度分析,潜意识对行政公务人员行政心理的分析起有重大作用并进而提出法律信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滥用行政裁量权的休止符。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张锦 《理论导刊》2007,(1):111-112
劳伦斯的《逾矩的罪人》用象征化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一个“自然人”的悲剧故事,主人公西格蒙德的不幸遭遇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作为“自然人”的代表的悲剧成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27)
积极心理学诉诸对人性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帮助人们信赖和体验爱、幸福、毅力、积极心态、弹性应对力等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思想主张对于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有三,即挖掘积极心理要素,激发中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防范机制;监管心理危机源,建立中学生心理危机外部预警机制;常规教育结合专项攻关,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分配被视为人生的几大转折之一。近些年,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观念:门坎越高越好,工作条件越舒适越有吸引力。他们能去事业单位就不去企业,能到机关就不下基层,能进研究所就不去工厂。然而,天津市无线电十一厂现任厂长耿洪奎、技术员柴松桥却自愿放弃原来舒适、安逸的工作,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苦创业之路。 今年34岁的耿洪奎和29岁的柴松桥是大学同班同学,1983年夏他们从天津理工学院毕业后,分别被分配到天津市一机局电机研究所和天津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道德     
《学理论》2015,(25)
人性与道德伴随着人类发展史,对其研究应立足于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本文尝试在人性和道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研究价值,并揭示出人性与道德是一种从属关系,道德从属于人性,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推动人性的提升并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