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涉毒犯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贩卖毒品罪在涉毒犯罪中占绝对比重。然而,理论和实践中在对贩卖毒品既未遂的界定、介绍毒品买卖如何定性、以运输方式参与贩卖毒品与运输毒品罪如何区分等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影响了刑法的正确、统一适用,也不利于有效打击贩毒犯罪。本文对上述三个问题予以探讨分析,以期能有利于司法实务。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集中开展打击毒品犯罪宣传活动的通知》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全市法院集中开展打击毒品犯罪宣传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2010年4月26日下午,北京市怀柔区法院组织区第三中学学生参加对被告人范某贩卖毒品罪一案的公开宣判会暨法制讲座。  相似文献   

3.
贩卖毒品罪是毒品犯罪中最为常见、危害极大的一种犯罪,其危害早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各国刑法一般都对这种犯罪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我国早在1979年刑法颁布时就在第171条对贩卖毒品罪作了规定,然而,随着毒品犯罪在我国日益增多,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击毒品犯罪的需要,为此,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12月28日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该决定对刑法典中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作了修改和补充,为了配合该决定的正确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对执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作了司法解释.这些法律和司法解释在严惩毒品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目前打击毒品犯罪的有力武器.然而,由于毒品犯罪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目前的法律规定尚有不明确、不完善之处,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冲突,本文试就贩卖毒品犯罪的有关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前,贩卖毒品犯罪愈演愈烈,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公民的身心健康,而且诱发其他诸多的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安定和治安秩序,毒化社会风气。本文以花都区近年来的贩卖毒品犯罪情况为例,分析了贩卖毒品犯罪的特点、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贩卖毒品罪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已不是一个新罪,但对于该罪的未遂问题一直未曾引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未曾见到过对该罪未遂问题的系统论述,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未遂形态也很少认定,那么是不是在贬卖毒品罪中没有或者很少有未遂这种犯罪形态呢?笔者认为:贩卖毒品罪中存在未遂这种犯罪形态,在司法实践中,未遂这种情况也很多。本文就贩卖毒品罪存在不存在未遂问题及贩卖毒品罪未遂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探讨,以引起法学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贩卖毒品罪存在不存在未过问回所谓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6.
喻俊超 《法制与社会》2010,(24):90-90,100
代购毒品行为在法律上应如何认定,往往涉及到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甚至是有罪与无罪的区别,给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的打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运用现行法律规定,尤其是在正确把握贩卖毒品罪与非法持有毒品罪等区别的基础上,准确打击此类犯罪行为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7.
适应毒品犯罪的客观形势,1997年刑法的一个重要修改点是细化和完善了毒品犯罪的罪名和法定刑。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借助社会科学量化分析软件平台,对毒品犯罪中的多发性犯罪———贩卖毒品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考察,寻找到贩卖毒品罪的一些特点,发现司法机关在处理贩卖毒品罪时并没有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和法定量刑准则,并从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毒品犯罪愈演愈烈,且呈现出新形式和新特点,其中尤以贩卖毒品罪为主。贩卖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有偿转让毒  相似文献   

9.
惩治毒品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虽然每个国家都在对其进行大力打击,但是毒品犯罪仍然存在并有愈加严重的趋势,尤其是不断出现的新的毒品类型也加大了查办此类犯罪的难度。本文通过对一起药店经营者未经国家有关部门许可私自出售国家管制二类精神药品"盐酸曲马多"而构成贩卖毒品罪的特殊毒品案件的分析,而引发对此类案件的起因、社会危害性的思考,从而提出如何进行防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居间介绍买卖毒品犯罪中.应区分居间介绍行为的不同情况,对居间行为人分别定罪处罚,不能一概认定为贩卖毒品罪的共犯。其中,为毒品的出卖方推销、介绍毒品的居间行为人,应认定为贩卖毒品罪;受吸食毒品者委托,帮助吸毒者购买毒品的居间行为人,应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天然毒品还是经加工或者合成的毒品,在最终进入市场、产生实际危害社会的结果之前,大多要经过运输这一途径,因而运输毒品是毒品犯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故许多国家将运输毒品行为纳入到走私毒品、贩卖毒品的行为中进行打击,亦有部分国家单独规定了运输毒品罪(但具体表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互易毒品与贩卖毒品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将互易毒品行为一律不作为犯罪处理或一律作为犯罪处理,在方法论上存在错误,由此而划定的互易毒品的内涵,也为罪刑法定原则所不容。根据互易毒品的形式与实质,结合现行刑法关于涉毒犯罪的规定,确立"相对说"将成立买卖关系的高纯度与低纯度毒品、硬性毒品与软性毒品以及相同纯度但数量不等毒品间的互易,作为贩卖毒品罪处理,其他情况的互易毒品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理,才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不应对走私、运输、制造毒品行为负刑事责任,也不应对贩卖毒品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毒品犯罪不属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不应适用无期徒刑;所有未成年人毒品犯罪都不应适用罚金刑。  相似文献   

14.
窝赃、销赃罪是与各种经济犯罪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犯罪,它伴随着那些经济犯罪的产生而产生。没有经济犯罪,也就自然没有窝赃、销赃犯罪的发生。因为经济犯罪都是贪图物质利益方面的犯罪,一定数额的金钱财物是这种物质利益的体现。不论是走私、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抢劫、诈骗、抢夺、伪造货币、贩卖毒品,以及盗运珍贵文物等,这些犯罪发生之后,都往往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产生赃款赃物如何处置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关于贩卖毒品罪的未遂标准问题值得反思。贩卖毒品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交付毒品为标准。行为人已经实际交付毒品的是贩卖毒品罪的既遂;行为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实际交付毒品的是贩卖毒品罪的未遂。以是否实际完成毒品交付作为判断贩卖毒品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既是基于既遂形态对行为犯量的规定性,也是由既遂形态对行为犯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这一标准符合犯罪未得逞的事实和本质特征。对于实践中常见的因价格谈不拢或因交易对象变更而未完成毒品交易的情形,应当按照贩卖毒品罪的未遂来处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最近一段时间毒品犯罪的高发态势,为了严厉打击犯罪,切实维护首都的社会治安。2010年4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对一批涉嫌犯贩卖毒品罪的犯罪分子进行了集中宣判。此次宣判的20名被告人分别被法院判处7个月至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7.
《广东法学》2007,(2):35-40
近年来广州市“两抢”犯罪频发,并呈现出共同犯罪情况突出、犯罪手段多样化,恶性案件增多、外来流动人口作案率高、“两抢”犯罪低龄化,青少年犯罪增多等特点,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目前在打击“两抢”犯罪中存在公、检、法之间对打击“两抢”犯罪刑事法律政策把握不一致、有关证据难以把握、在具体法律适用上存在某些分歧,及对未成年人“两抢”犯罪欠缺特殊规制等问题。为了有效打击“两抢”犯罪,公、检、法机关应统一认识,形成打击“两抢”犯罪合力;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坚持预防与打击并举,惩罚与保护并重,实现规制未成年人“两抢”犯罪的措施和结果相和谐;并针对法律适用上存在的分歧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新犯罪的内在结构与前后罪的外在关联是透析重新犯罪机理并确定防控策略的基础。通过采集全样本数据,运用相关分析、交互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犯罪方面,重新犯罪多为贩卖毒品、盗窃犯罪等贪利性犯罪;主要侵犯私法益;以非暴力、轻微犯罪居多并呈现出“一低三高”等基本特征;刑量方面,轻刑适用率较高;前后罪的耦合性方面,犯罪行为收缩为贩卖毒品与盗窃两大犯罪类型,在初犯、毗邻犯罪以及惯常犯罪中,惯常犯罪的“惯性效应”最为显著;总体而言,“再犯一次”在历次犯罪中受罚最重,而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加,再犯的刑量逐渐走低。据此,治理对象圈定化、从宽处理审慎化、制裁措施多元化以及控制节点前置化是实现重新犯罪控制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一、打击吸毒者才是治本多年来,我国虽然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但毒源的泛滥形势仍十分严峻。除了高额利润的诱惑迫使贩毒分子铤而走险外,更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在刑法上没有对吸毒者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为生产、贩卖毒品者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是毒品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对贩毒的打击是治标,对吸毒者的打击才是治本,只有贩、吸均施以打击,才能标本兼治。二、吸毒者的吸食、注射毒品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对吸毒者,立法者们都因为“社会危害性”这一立法基本原则所困惑,认为吸毒者吸食、注射毒品,危害只是吸毒者本身,对社会…  相似文献   

20.
【裁判要旨】提供毒品给吸毒者吸食以抵扣借款的行为应区别对待:如果行为人以毒品抵扣借款而从中赚取差价,此种行为符合贩卖毒品而从中牟利的行为构成要件,应认定属于贩卖毒品犯罪;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以牟利为目的而为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