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也是一场“法律盛宴”。记者从北京市司法局获悉,共有15000名律师全方位地参与到了服务奥运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从最初踏入陌生领域摸着石头过河,到融会贯通中外法律迈入佳境,6年来,中国律师用实践证明,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完全可以实现‘法制奥运’。中国的律师队伍一样能为奥运会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务。”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岩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2.
尹成荣 《政府法制》2013,(36):39-39
爱玛和杰克是一对英国夫妇,结婚已有数年,虽然俩人非常相爱,但脾气都不好,经常吵架。这一天,俩人又吵了起来。爱玛伤心地对杰克哭诉着:“你以前那么爱我,可是婚后你就不这样了,竟然把我的生日都忘掉了,你已经不爱我了……”  相似文献   

3.
黄松有 《中国法律》2007,(3):8-9,79-82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十年来,中央政府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全力支持和帮助香港特区克服各种风险和困难。香港同胞发扬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行使了当家作主的神圣权利。在国际上享有的尊严和地位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律》2008,(1):8-9,58,59
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随着“人文奥运·法治同行”主题宣传活动的深入推进,“弘扬法治奥运精神”的理念亦日渐深入人心。奥林匹克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办好奥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与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同步全面展开的中国奥林匹克法律实践独具特色。日前,就法治奥运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部长武树臣先生。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11日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150天。当天上午,“首都律师‘服务奥运、促进和谐’动员大会”在北京市司法局隆重召开。会上发出了《首都律师服雾奥运促进和谐倡议书》,成立了律师奥运法律服务机动小组。  相似文献   

6.
今天,北京市司法局召开首都律师“服务奥运、促进和谐”动员大会,向全市广大律师发出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的号召和倡议,标志着北京市律师服务奥运的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和全力冲刺的新阶段。在此,我代表司法部,向多年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律师工作的北京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向辛勤工作、服务奥运的首都广大律师以及北京市司法局和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7.
徐伟  杜萌 《政府法制》2008,(18):6-7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也是一场“法律盛宴”。 笔者从北京市司法局获悉,共有1.5万名律师全方位地参与到了服务奥运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12,(12):76-76
刘海明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目前,对个人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知识素养的提升已成社会共以,但对爱国素养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重视。一个公民,若是其爱圈素养“营养不良”,在特定时期用任性方式表达他们的爱国情绪,由此造成的麻烦,往往超乎人们的意料。  相似文献   

9.
周路 《中国律师》2010,(4):65-67
一、关注方便旗船“新星号”海事案例 2009年1月3日,“新星号”货轮从泰国曼谷装载4978吨大米运往俄岁斯,于2009年1月29日到达纳霍德卡港。俄方收货人以这批大米部分湿损为由,向承运人索要33万美元赔偿金并申请诉前保全.2月12日晚,在未办理清关和离港手续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廖子明 《中国法律》2006,(2):33-33,99-100
过去十年,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是完全天下太平。异见的暗涌赢得了气势,更可悲的是一部份所谓‘民主’人士只口惠而实不至地‘爱港、爱国’——这些反对声音唤起什麽不良的影响呢?是否我们在香港提倡‘和谐社会’已平息了这浪潮?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hort essay is to highlight and concisely explore—but not address in depth—some cultural aspects related to legal languages,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translation. We would like to consider briefly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can elements of legal language, as exemplified by proper names and euphemisms, be connected with cultural (extra-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units’ formation? How can judicial discourse reflect the culture of a given justice system? How can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affect the degree of legal culture? Are theorie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universal or applicable to specific legal cultures? What is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context of legal translation? How ca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ffect the decision to use terms in translation? How does cyberculture impact legal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道德论证——一个语言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法律科学》2006,24(5):17-24
对法律进行道德论证会遇到“明希豪森困境”和“休谟问题”的干扰,语言学规则为法律论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虽然语言学论证中也会有诸如概念含义过于复杂等困难,但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法律论证理论,其所提供的解释视角和评判标准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方法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法学教育中,法律方法即把法律规范运用到裁判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双重属性,即知识的属性和能力的属性。就法律方法的知识属性而言,它应成为法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对象,就法律方法的能力属性而言,它又是法律人才必备的素养。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既没有重视法律方法知识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没建立起较完善的训练法律技能的有效机制。法律方法教育是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因而应当成为当下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并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金钊 《北方法学》2014,(1):107-122
法律解释方法的核心是法律解释规则,即各种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的规则。几乎所有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理论,其目标都是探寻法律解释规则的构建与运用。为了证成这一判断,梳理与不同意识形态相匹配的具体法律方法很有必要。这种概括不是对法律方法纯粹历史的考察,重心在于说明法律解释规则的实践意义。我国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即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在关注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这是展现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论实用品格的开始。对法律解释规则的认识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重点从法治意识形态、法律方法的进化以及与相近概念的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法律原则的讨论一般集中在立法过于笼统与立法所规定的法律基本原则这两个方面。这种意义上的法律原则与德沃金所说的法律原则存在重要区别。德沃金关于法律原则的讨论其目的是强调法律的确定性 ,而我们关于法律原则的讨论却在强化法律的模糊性。法律原则的讨论主要涉及法律推理过程中原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基于法治的原因 ,法律推理必须坚持将法律规则作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 ;在法律规则含义不明确、模糊或者相互矛盾时 ,可以使用法律原则 ,但是 ,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原则的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资源分享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法律资源分享状况体现着社会成员在推行法治过程中的生存状态。我国法律资源的配置与分享存在着失衡现象。政治权力、物质财富以及其他社会势力以不同的方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趋导着法律资源的配置。由此不仅放大了社会分化的负面效应,对法治的核心价值也有一定的损伤。为此,我国推行法治的重心应从创造法律资源转向公平、合理地配置法律资源,并通过调整相关的权力关系,以及为部分弱势社会成员运用法律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等措施,完善我国法律资源配置与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妍  黄桂琴 《河北法学》2002,20(5):46-49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都在于维护一定的权利、实现一定的目的。但是,很多具体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实然不及应然”的结果,令这些制度在价值方面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制度在设计时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外,相关法律制度不够配套,也是原因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很多法律制度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实施效果却不够理想,如何对其进行必要的补救,以形成目的与效果的统一,是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法教义学中法律解释性命题的可接受性证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龙 《北方法学》2012,6(3):103-114
法教义学研究是对实在法尤其是实在法规则进行解释和体系化的研究,法律解释性是法教义学考察的核心命题,是对规范陈述在具体案件事实当中意义的研究。法律解释性命题的有效性证立除了需要满足自我证立的融贯性要求之外,也要符合相关理性论辩规则的规制,尤其需要满足可接受性法律证立的修辞论证需要。解释性法律命题的有效性是以法律解释结果的可接受性为基础的,阿尔尼奥的法律解释证立理论正是在此探讨理路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emiotics of Law -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émiotique juridique - The article presents so-called “derivational”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国方略,因此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定位,必须坚持法治这一最高原则,在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应该进入法治时代。法治时代是一个讲法律理性和逻辑方法的时代。法治时代的法治理念承载不了太多的内容,我们应该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则下,熟练掌握法律思维、法律方法、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成为法治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