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财富和身份是构成乡绅概念的三大核心要素。从明清至民国中期,这三个要素逐渐发生演变。知识要素从明清时期的功名发展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学识,此为表层的显性要素。财富作为乡绅概念的更深层次要素,是乡村知识分子成为乡绅的物质基础,且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绅商对流,财富要素的比重有所上升。身份是乡绅概念的根本性要素,明清时期的乡绅为建构一个乡村共同体而扎根于乡土,在与国家权力的博弈中谋求一种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状态,但清末以降,绅权的乡村根基转为国家授权,而乡绅"劣化"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话语,民国中期以后则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乡绅。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绅商阶层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而崭露头角。他们跨居士绅和商人两大社会阶层之间,上通官府,下达工商,集钱权一身,掌控当时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商会,对地方的事务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社会活动能量巨大。清末警政改革,尤其是在地方警政的推广过程中,由于绅商的积极参与,警政的开办呈现出官办、官督绅办、绅办、官督商办以及官绅商合办等多种方式。绅商参与建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晚清警察制度的一大特色,虽然有弊端,但是对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 ,官吏腐败全面恶性发展 ,已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并呈现出“末世”疯狂情结。它对晚清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禁烟斗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晚清官吏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有助于我们管窥历史 ,警醒现在  相似文献   

4.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末,小说地位空前提高,读者群亦随之迅速扩容。但是,出于旧学界的士人观念转变还需时日,创作和翻译小说队伍尚未完全形成,一时间小说出版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再版成为清末书局维持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晚清小说"再版",从世纪之交的"星星之火"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从点到面,其实也是一种有序的动态演变。因此,归纳晚清小说"再版"的类型、特点和成因,细致考察背后的规律,以及正确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黄璜 《传承》2013,(9):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二马坚苏联演变过程的实质是敌对势力在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党内修正主义分子的纵容下,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力量,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的核...  相似文献   

8.
论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对湖南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社会组织的变迁主要包括政治组织的兴盛、经济组织的转型、文化教育组织的变迁和秘密社会组织的消长以及民俗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方智文 《创造》2021,29(2):71-80
19世纪中后期,电报成为列强势力渗入的"先锋军".在维系中国主权、抵制西方势力扩张的博弈中,中外电报交涉孕育而生.目前学界关于晚清时期电报交涉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如:《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一文,主要就晚清时期上海地区电报主权经历了"丧失"与"收回"两大阶段的历史进行了阐述.①胥猛以历史人物为视域,对电报交涉史进行了考察,主要凸显的是盛宣怀对维护中国电报利权的贡献.②王东的《清末中俄东北边境电报线的交涉》,就东北地区的电报主权问题与俄国的交涉情况展开介绍.③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多以人物、地域、法律或特定的历史事件为视角,而从宏观上探讨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对外交近代化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分阶段介绍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史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电报交涉视域下晚清外交的时代特色,分析其长处与不足,以期加深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谈判和“援朝鲜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郑氏集团以台湾为基地,凭借海峡的天险,与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陆的清政权进行了长达22年的对抗.在双方的斗争中,除了军事手段之外,谈判也是当时斗争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康熙元年到二十二年(1662—1683年),双方进行了多次的谈  相似文献   

11.
黄璜 《传承》2013,(7):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胜强 《求索》2014,(6):28-33
清承明制,确立了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以一元主义为价值依归。晚清以降,坚船利炮忽至,西宪西法东渐,中国被卷入了政治现代化浪潮之中。面临异质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开始发挥其适应性,清末新政及立宪活动即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在制度上的调和与回应,它标志着旧传统的解体和新制度的建构。清求中央政府的变革实践既推进了传统专制政体向近代立宪政体的演进,又不得不在维系传统和进行变革之间苦苦挣扎。而透过清求政治现代化的官动契机、实施历程,我们可以舌到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和西方化之间进行的艰难抉择。如阿实现现代化而又不完全西方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13.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的女性精英,在女性启蒙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女医师"为角色的"中间路径",为女性在"女学与女权""职业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指向。张竹君既有对于晚清女性解放话语的积极接纳,又有对于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保持冷静的姿态。在张竹君看来,"自立之学"是女性践行"中间路径"的核心命题,其中涉及谋求"合群"之道、兴办女子实业、女子医学等要义。张竹君秉持的"中间路径"区别于晚清其他女杰追求女权话语的角色建构,为我们获悉清末民初女性社会多元而复杂的生态提供了视角。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对张竹君"女革命家""女权主义者"的形塑,超越了其在清末民初作为"女医师"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14.
清末立宪改革是晚清最后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对其效仿日本的原因,学界论述较多,但多从当时之社会政治背景、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地域等因素来分析,而对当时的宪政文化思潮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及教育文化之反哺因素等都论述不够。本文从后面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以求深入探讨清末立宪效仿日本之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5.
郑利民  杨鹏程 《求索》2011,(5):234-236,54
洞庭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历史上荆江与洞庭湖特殊而复杂的江湖关系,而这种特殊复杂的江湖关系是湘鄂两省水利矛盾与纠葛不断的自然条件和直接原因。"南北之争"成为贯穿湘鄂两省水利矛盾的关键词。到清后期,洞庭湖区水患日益频繁和严重,这种江湖关系进一步上升到畛域之争,演变为湘鄂两省紧张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可从如下四个层面加以剖析 :余粮率的稳步上升 ,为湖南粮食的商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为湖南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创造了契机 ,并由此推动了湖南农业的商品化进程 ;在农业生产逐渐商品化之际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及城乡居民的多种需求 ,跨区域的人口流动 ,使湖南的商品流通日益活跃 ;晚清通商口岸的开辟 ,使湖南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与"势"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石晶 《求索》2013,(4):64-67
司法独立是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贵族、夺取政权而提出的制度设计,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十九世纪中叶被迫走向现代化的日中两国。在近代司法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影响司法权独立的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司法权从行政权脱离和分立的过程,是权力的重新配置。通过对日中两国近代司法独立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司法制度变迁中,中国清末法制变革中"建构型"的演进过程与"压制型"的法律精神是晚清司法独立制度未能建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境内的江北地区提出独立分省要求,但最终失败.促使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历史渊源、江南与江北间的隔膜、地方主义和辛亥革命带来的契机;导致其失败的因素则是南北之间的实力差距、袁世凯的统一政策、江北缺乏强有力绅权的支持以及分省要求缺乏政治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王新华 《前沿》2005,(7):227-228
20世纪初,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倾向。造成这种多元化的原因有四个方面:晚清以后人们观念的日益开放;清王朝政策上的调整;清末留学生的推动;清朝灭亡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