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方先行法治化的基本路径及其法理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斐 《法学研究》2013,(5):63-74
近年来,江苏、广东、浙江等地提出了先行法治化目标。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就我国单一制体制下地方先行法治化的可行性、与法制统一原则的关系以及是否仅限于发达地区等问题产生了争议。在政府、法律职业阶层和民间力量等地方法治发展主要推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地方先行法治化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实践呈现出“体制内回应型”的基本路径。“体制内回应型”路径下的地方先行法治化在主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偏离法治的情形。客观评判“地方先行法治化”命题的法理限度,重塑地方先行法治化的回应型路径,是协调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关系,保证地方法治建设合乎法治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或者上下级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不对称,便会产生纵向财政不均等,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实现。因此,中央政府需将一部分结构性剩余财政用于转移支付,以弥补地方政府财政的结构性赤字。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形式众多,转移支付法制制度亦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诸多缺陷。财政法治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容之一,必然要求财政转移支付法治化。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法治的基本原则,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规制财政转移支付行为。  相似文献   

3.
段礼乐 《河北法学》2011,29(7):46-55
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规律、政策效果的可识别性、政策功能的可替换性、法律约束强度、地方政府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产业政策在地方层面被限缩为产业转移政策。在地方政府对资本展开争夺的过程中,劳动法的空间受到挤压,表现为降低劳动者保护标准、弱化制度实施、资本绑架体制、公权功能扭曲等。应当通过提高全日制用工比重、平衡地区之间的财政落差、实现最低限度的产业政策法律化、细化劳动政策考核指标等措施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劳动法的制度竞争力,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地方法治建设进程,提升地方治理水准,是完善国家治理结构、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稳定,促进地方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着重研究了地方治理法治化的内涵、意义、原则和研究方法,围绕地方立法、建设地方法治政府、地方公正司法、维权、维稳与法治社会建设等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化的研究思路和对策。笔者以为,通过探索建立和完善地方法治建设体系,实现地方治理的法治化,是实现国家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制度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寅  黄萍 《现代法学》2004,26(3):14-19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政府考评制度的缺陷,提出建立新的绩效评估制度并将其法治化。为建立绩效、法治的政府以适应现代行政发展的需要,笔者从行政法的角度设计并讨论了关于建立政府绩效评估法律制度的基本步骤、内容,对政府绩效评估行为的监督与审查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财政分权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逻辑起点。只有财政分权体制下,才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财政分权及其决定的分权式治理,构成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基本路径,决定了财政分权作为债务治理的制度根基地位,以及分权式治理作为债务治理的制度主体地位。夯实债务治理的制度根基,应当实现地方事权配置的合理化、法治化,重构地方税体系和地方税权,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且积极推进政府投资的法治化。确立分权式治理,应从基于举债权控制的权力配置、以债权人为主体的市场约束,以及以纳税人为主体的民主监督三个方面,构建分权式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法学刊》2019,(3):10-17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法治"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那就是未能展现出地方法治发展的理想样态。囿于我国独特的压力型体制,地方法治发展出现了地方政府法治公信力缺失、立法保护地方利益、地方忽视程序法治、地方法治指标考核不良竞争等弊端。因此,亟须转变地方法治发展方式,逐步消除压力型体制的弊端,实现地方法治的回应型发展。应从凝聚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互动的共识、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培育回应型法治元素、构建回应型评估指标体系等多个层面,构建回应型地方法治。  相似文献   

8.
中央与地方间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范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审计署组织实施的省长经济责任审计,是法治化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台,也是在制度框架内进行信息交换和沟通的机制,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法治框架下的中央与地方间关系处理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构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纵横交错的权力关系网络的极其关键性的结点,成为地方参与中央决策,尤其是影响中央转移支付决策的有效途径之一,亦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非法治化的表征。机构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地方参与中央决策的制度建构,以地方制度和民主监督的新安排来取代中央的管理职能,即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整顿规范"驻京办现象"势必推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法治创新是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涉及投资、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中最核心的是建设一个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按照中央要求,在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过程中,制度创新要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和可升级性。在制度创新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自贸区法治如何依法突破既有规则,根据“国家战略”定位进行法治建设,地方立法应有所作为,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体系,注重建立健全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环保督察是当前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揭露的共性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环保目标责任制及考核评价制度流于形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等六个方面。这暴露出当前中国环境法治所面临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其根源在于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三个方面的制度缺陷,即:不科学的纵向“中央—地方”关系、横向政府部门间府际关系,环保事权与财权的不合理配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消除上述障碍,需要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构建多层级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形成合理配置环保事权、财权及支出责任的法律规则,切实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集聚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向未来产业链的集聚或分流,不仅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受到政府政策的驱动作用。然而,地方政府政策在驱动生产要素、培育产业链、发展当地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政策调控市场供需“不平衡”、分配市场利益“不公正”、驱动技术创新“不理想”、权力管控“不规范”等方面问题。理论上,地方政府破题的关键是通过生产要素集聚与未来产业链“双螺旋”耦合的路径,促进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践上,地方政府解题的政策创新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未来产业企业运营的法治性;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合理布局“地标性”未来产业;健全未来产业链长制,促进未来产业园区集聚化发展;优化未来产业基金管理规则,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创新校企“产学研”融合机制,助力未来产业业态升级。  相似文献   

13.
张莉莉  高萌 《行政与法》2014,(11):35-39
目前,我国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存在地方金融管理重复与真空并存、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不对等、职能定位与市场定位有偏差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可以借鉴温州政府的《温州民间金融管理条例》,通过确立监管理念、监管主体以及具体制度的构架等建立起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以促进地方金融监管的法治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政府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能,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法治化目标的确立,政府面临着角色转换的艰巨任务。文章实证考察了广西各级政府2004-2013年十年间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实效、面临问题,并以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法治化目标为指导,分析了如何增强政府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能力和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治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整个发展过程,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制约,在内发型的法治化道路推进过程中,重新审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良性互动历程,进一步印证实现权力与权力平衡制约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地方财政自主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财政自主权力的外延包括财政预算自主、财政收入自主、财政支出自主和财政监督自主四个方面,其理论基础源于地方分权自治、财政联邦主义和辅助原则。中国地方财政自主法治保障的制度构建,在财政预算自主方面,需要在对地方政府预算权进行法治化控制的同时,保障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独立性;在财政收入自主方面,必须对税种进行合理划分,追求税收共享的法定化,并在强化预算约束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公债发行权;在财政支出自主方面,应当在财政收支划分明确化和规范化的前提下,重视财政转移支付对财政自主的影响,关注财政支出自主可能引发的政府间财政竞争,通过法律制度来引导良性竞争,制止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的设立对促进改革开放,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检察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前期其他地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雄安检察机关应当立足雄安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作用意义、发展基础等方面特点,借鉴先进经验,明确保障者、守护者、参与者三个基本定位。同时,应结合近期雄安自贸试验区的发展需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参与基础制度机制建设、储备专业人才等方面做好工作,为未来检察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法律科学》2015,33(1)
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地方政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地方官员的晋升机制,使我国地方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利己特征,税收政策和征税行为被地方政府作为策略性工具用于GDP和税收收入的争夺中.地方政府间的税收不当竞争破坏了正常的税收秩序,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背离了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法定原则,导致非法治赋税模式的生成,并对市场个体的偷漏税行为形成激励.在法治背景下,构建税收协调、税收信息交换等软法治理机制,建立财政民主制度以保障辖区居民“用手投票”权的实现,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保障纳税人“用脚投票”退出机制的运行,通过宪法制度确定财权事权划分,改造现行诉讼制度以实现税收竞争纠纷的公正处理,是治理地方政府税收不当竞争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地方法治试验的动力机制与制度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在制度"理论证明,鼓励和引导地方法治试验有利于推动制度的生成并提升其生命力,与经验"试错"的实践逻辑相吻合。地方政府和政府中的"代理人"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非市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和"政府供给产品与服务"可以吸引特色资源,推动地方发展,发挥竞争动力学优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地方竞争,产生了地方发展动力。当前,地方已从基础设施、政策优惠等技术竞争走向法治创新的制度竞争阶段,主动返回"有限政府",推动民主选举,开放权力资源,促成地方法治有效治理秩序的形成将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财政驱动型地方发展背景下,当前地方改革须在实践问题导向下,对地方法治可能偏离甚至背离国家法治框架的风险必须及时预设有效的制度红线,促其朝向培育公民、激活社会、重塑政府之路加速迈进。  相似文献   

20.
金晶 《法制与社会》2016,(6):191-193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模式,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法治化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地方实践中,要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法治化还面临制度供给不足、行政权力边界模糊、基层法治基础薄弱、社会主体权利虚化等障碍,需要从完善制度设计、规范行政权力、加强基层法治工作、保障社会主体参与等方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