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摇头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根据近四年武汉市检测到的105种二万多片(粒)“摇头丸”的实践,列举了“摇头丸”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它们化学成分的分析并结合现时国家法律的规定,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别和五个品种,从而揭开了“摇头丸”扑朔迷离的面纱,指出“摇头丸”的传播就是冰毒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展对娱乐场所“摇头丸”的打击就是遏制新型毒品的泛滥。同时指出,鉴于合成类新型毒品识别和检测的难度很大,科学技术会成为缉毒工作须臾不可缺少的必备武器。  相似文献   

2.
解析“摇头丸”截止到2003年3月16日,武汉市共查获各种各样的“摇头丸”21065片(粒),按照不同的颜色、形状、图案和标记以及不同成分划分,计有105个品种。通过对其成分(组分)的GC/MS分析,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对毒品分类处罚和“不按纯度折算”的原则。可以将查获的“摇头丸”分成三大类: 以甲基苯丙胺为主和含有甲基苯丙胺成分的“摇头丸”应称为“冰毒片”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海洛因和甲基苯丙胺(冰毒)处理最重。而且在357条中规定:“以查证属实的毒品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那么,以甲基苯丙胺(冰毒)制成和含有这一成分的“摇头丸”,按从重处理原则,都应归入这一类。准确称呼应为“冰毒片”。从1999年至今,我们共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早发现的“摇头丸”是1996年从香港流入的。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摇头丸”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危害日趋严重。“摇头丸”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据统计,1997年,全国查获“摇头丸”不足千粒;1998年至1999年不到万粒;到2000年,全国查获的“摇头丸”达24万多粒;2001年查获207万多粒,是2000年的8倍多;2002年1至10月,全国已查获摇头丸92万多粒,同比上升了26.3%。我国“摇头丸”违法犯罪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摇头丸”违法犯罪活动现状富男靓女——涉案人员结构的特异性涉案人员多为本地男性青少年,以家境较好的无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且文化程度较高。女性则多为歌舞厅“三陪”女或公关小姐。与吸食海洛因不同的是,服食“摇头丸”人员大多经济条件较好,有的个人资产甚至上百万。健体强身——服食“摇头丸”的欺骗性宁波的迪厅原来流行服用药店有售的“联邦止咳露”以追求“摇头”效果,其后,“摇头丸”将其取代。由于“摇头丸”以心理成瘾为主,而且短时间内对身体危害不明显,再加上贩卖者欺骗性宣传说“摇头丸”可以“壮阳、减肥、提高酒量、不会成瘾”,有些服食者没有将其当作毒品。群体封闭——服食“摇头丸”群体性特点服食“摇头丸”的群体大多人员比较熟悉而且固定,一般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案件缴获的“摇头丸”主要成分和添加物,为确定“摇头丸”的合成路线、非法来源提供依据.方法 以GC/MS检测法为主要检测方法.结果 检验的14个“摇头丸”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其中含有少量的其他杂质如麻黄碱和氯胺酮等.结论 检测的14个“摇头丸”样本其中12个含甲基苯丙胺,实为冰毒成分,1个为咖啡因均不属于摇头丸.  相似文献   

6.
摇头丸,又称作“快乐丸”、“忘我丸”,是指做成丸仔状,内含MDMA(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成分的中枢兴奋型精神药品。在我国摇头丸的定义更为宽泛,凡是内含苯丙胺类毒品成分的丸仔都被统称为摇头丸。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摇头丸流人我国,历经10年的发展,该毒品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已非常普及,成为娱乐场所滥用情况最严重的毒品。摇头丸早期主要靠进口,现在则是进出口都有,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吸食“摇头丸”为代表的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ST)型毒品的吸毒案例大幅增加,已经超过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尤其是在娱乐场所青少年吸食“摇头丸”等兴奋型毒品很常见,因其急性中毒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关于“摇头丸”中毒毒物检测的报告发表,但尚未见相关的尸检报道。现报道2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案情陈某,男,系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005年3月上旬李某为牟利而允诺替他人运输“摇头丸”,并于同年3月12日携带他人交付的“摇头丸”,从广东省广州市乘长途汽车至上海市。次日晚9时许,陈某到沪后,在上海的芷新长途汽车站附近等待接应人员时被抓获,并缴获其携带的含有0.44%甲基苯丙胺的“摇头丸”3352.02克。陈某曾先后于1997年和2003年因贩卖毒品而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判刑。  相似文献   

9.
广东精神类毒品犯罪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毒品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制贩“冰”毒和非法买卖、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等新型毒品犯罪迅速发展蔓延。特别是受港澳台境外黑社会毒品犯罪方式的影响与渗透, 在广东、福建等地,毒品犯罪分子不仅制贩海洛因、可卡因等常规毒品,而且开始制造、贩卖“冰”毒。以广东省为例, 从1991年至2004年4月,广东省公安机关共侦破各类制贩精神类毒品案件218宗(其中制贩“冰”毒案件94宗、制贩“摇头丸”案件124宗),共缴获“冰”毒约47吨、“摇头丸”388余万粒、氯胺酮1605千克、安眠酮近3300千克(氯胺酮和安眠酮截止2003年6月),摧毁制毒工厂、窝点89个。  相似文献   

10.
替甲基苯丙胺,即MDMA,俗称摇头丸、迷魂药、亚当(以下简称MDMA)。替苯丙胺,即MDA,俗称摇头丸、爱情药(love)、速成爱人(以下简称MDA)。MDMA和MDA都是摇头丸中所含的主要毒品成分。以MDMA和MDA为主要毒品成份的摇头丸,在20世纪90年代已流入中国,服用摇头丸与跳舞相结合的娱乐方式成为一些城市青少年的时髦追求,摇头丸的滥用在我国大、中城市中迅速蔓延。与之相应的是,贩卖摇头丸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增多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摇头丸犯罪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毒品犯罪。〔1〕MDMA、MDA属新类型的毒品,1997年刑法(以下简称97刑法)及…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禁毒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禁毒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大力开展禁毒严打整治斗争,各项禁毒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第一,全国禁毒严打整治专项斗争成效显著。2002年,各级公安、海关等禁毒执法部门以打击走私、贩卖鸦片、海洛因和制贩冰毒、“摇头丸”等毒品犯罪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了“集中收戒吸毒人员”和“整治歌舞娱乐场所吸贩摇头丸”统一整治行动,进一步深化了堵源截流和缉毒侦查办案工作,加强了对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全年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1万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近9万名,缴获海洛因9.29吨、鸦片1.21吨、冰毒3.19吨、大麻1.3吨、“摇头丸”301万粒、各类易制毒化学品300余吨。  相似文献   

12.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前夕,在上海警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今年2月15日成功侦破我国境内首起MDMA(欲称“摇头丸”)兴奋剂毒品大案的始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充分显示了上海警检合作,携手打击毒品犯罪的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13.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前夕,上海警方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今年2月15日成功地侦破了我国境内首起MDMA(俗称“摇头丸”)兴奋剂毒品大案的始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对正向我国逼近的21世纪新型毒品的缉查战斗开了一个先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摇头丸不同的色素成分建立区分摇头丸的方法。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分析68种红色摇头丸和28种绿色摇头丸。结果 68种红色摇头丸分为7类,28种绿色摇头丸分为4类。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以为侦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摇头丸成份的新变化及其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摇头丸”是强兴奋剂,口服后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表现为极度兴奋,听到音乐即不自主地猛烈摇头。“摇头丸”不仅有兴奋作用,还有致幻作用,容易造成行为失控,诱发犯罪。严重中毒者可出现躁狂、自伤及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如过量服用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发生循环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6.
蕉页 《政府法制》2014,(32):7-7
魏晋风度与五石散 我们在谈论魏晋风度时,必定会说到“五石散”,因为两者几乎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当时,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类似吃摇头丸一样的时尚,魏晋名流们便纷纷服用以示身份。  相似文献   

17.
灌服摇头丸兔组织中甲基安非他明及其代谢物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丙胺类药品主要包括安非他明 (AM )、甲基安非他明 (MAM )、 3,4 亚甲二氧基安非他明 (MDA)、3,4 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 (MDMA )等 ,为人工合成的具有成瘾性的精神兴奋药 ,属违禁毒品 ,主要被制成摇头丸供吸毒者服用[1] 。在我国缴获的摇头丸中 ,多含有甲基安非他明。因此 ,在生物体内检测出甲基安非他明 (methamphetamine ,MAM )及其代谢物安非他明 (amphetamine ,AM)是服用摇头丸的重要依据。本文作者给兔灌服摇头丸 ,用液液微萃取法[2 ,3] 提取其组织检材中甲基安非他明及其代谢物安非他明[2 ,3] ,GC/NPD测定 ,研究甲基安…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对“网上药店”已经开禁,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范。但据调查发现,由于成本低、隐蔽性强,网站及个人随意出售减肥药、处方药、一次性医疗器械乃至“蒙汗药”、“摇头丸”等特殊药品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成为患者用药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一夫 《西部法苑》2003,(10):18-20
2003年8月24日,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又开始了。“准备行动”!随着曹国兰铿锵有力的声音,乌鲁木齐公安局刑侦支队缉毒处十大队的民警们迅速出击,将正在自己家中进行毒品交易的马丽(化名)、李鹃(化名)当场抓获,起获“K粉”315克,摇头丸90克。10年来,十大队队长曹国兰就是这样以机智和勇敢与战友一起打掉了一个又一个的贩毒集团。  相似文献   

20.
2001年上海市各级公安机关破获毒品犯罪案件210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83名,缴获各类毒品210多公斤。2002年1—6月又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000余起,缴获毒品70多公斤,其中千克级贩卖海洛因案件9起,千粒级贩卖“摇头丸”案件5起。尽管上海市公安机关近年来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是上海的毒品问题依然严峻,至今仍未有效地遏制毒品蔓延的迅猛势头。2001年上海市登记在册的显性吸毒人员达14000余人,比2000年增加了21%。原有的吗啡、海洛因的滥用尚未解决,兴奋剂类的冰毒、“摇头丸”又大肆蔓延,在这两股恶流泛滥的同时,氯氨酮(k粉)等新型精神药品也开始悄悄侵袭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