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日本为了实现"日本制造"从"质量低劣"向"质量过硬"海外形象转变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品牌大国"的转变,采取了以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基础、重塑国家形象和企业品牌塑造为策略的立体海外形象重塑的策略并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国家形象塑造和企业品牌塑造策略及其对消费者价值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阐释了"日本制造"海外形象重塑策略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日本制造"海外形象重塑的经验,提出"中国制造"海外形象重塑需要从战略高度关注并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建立国家机构和机制消除"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制造"高端品牌群新形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如何看待国家形象的多维层次国家形象作为"自塑"与"他塑"的结合体,是国内与国际公众对于该国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其中包含理性评价与感性态度,是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结合体。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客体形象""媒介形象""认知形象"和"认同形象"四个层次。"客体形象"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客观存在,是镜像真实的现实基础。"媒介形  相似文献   

4.
杜雁芸 《理论月刊》2012,(3):102-105
冷战至今,西方媒体通过引导或制造舆论来诉评中国的崛起及对外影响,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进行分析,剖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塑我国国家形象、提高我国新闻传媒职业水平的几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感染艾滋这一突发变故打破了艾滋病人正常的生命进程,导致其形象崩坏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断裂,重构形象成为艾滋病人社会再适应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艾滋病人通过对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的分化和选择性处理,营造了身体与社会形象均正常化的"常人化"管理,身体病态形象淡化、社会良好形象凸显的"良性化"管理,以及身体和社会形象双重异质化的"病态化"管理三种策略。源于身份公开这一被建构的形象起点,艾滋病人的目标和策略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强化和生产,其印象管理最终出现正面化和负面化的路径分化。  相似文献   

6.
翟红 《前进》2016,(10):55-57
正班子的形象是一个班子思想、品德、作风、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直接影响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关系企业的兴衰成败。从外部讲,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产品的形象,影响企业与公众之间健康、和谐关系的构建。从内部看,承载着广大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职工形象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事关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放眼"十三五",阳煤集团公司审时度势确立了"127"战略目标和"136"行动计划,能否全面实现,主要取决于各级班子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形象来履  相似文献   

7.
纵观先秦至两汉的大禹形象,可以用从"人"到"神"来加以概括。而大禹形象的"神"化,便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在战国之前,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大禹基本上还是一个"人"的形象,而从战国诸子开始,尤其是在儒家墨家的记载中,大禹的形象便渐渐被"神"化。但是战国时期对大禹的"神"化,还仅仅是"神"化大禹的道德、大禹的功绩,与后世将大禹彻底神化为一个法力高强的神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然后从"孔雀形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方面对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普希金作品中的乡村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益群 《湖湘论坛》2010,23(4):71-74
普希金作品中的乡村形象可分为两类:集体描述性的乡村形象和诗化的乡村形象。作者"观看"乡村形象的角度决定了作品中集体描述性乡村形象的退隐,诗化乡村形象的凸显的特点。这些乡村现象也体现了普希金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再现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的基本印象与总体评价,是一国可观的无形资产或曰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政治性问题,也是语言性问题,国家形象的构建、推广与维护离不开语言。国家领导人作为一种官方形象,其外交演讲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肯尼斯·伯克的话语修辞观,运用戏剧主义修辞分析习近平主席外交演讲的技巧,并借助"同一"理论研究其如何运用策略构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1.
陈麦池 《中国发展》2013,13(4):54-58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表明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将围绕理论体系、形成机理、模型构建、测量评价等内容命题,其测量与评价将在境内外的实地访谈与调查中强化跨文化的实证检验,所获实证数据将进行科学性更强的质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宁湘 《桂海论丛》2007,23(3):60-62
领导者形象的塑造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领导者形象关乎自己,关乎事业。因此,正确认识领导者形象及其时代特征,研究当前群众关注的领导者形象内容,遵循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原则和要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3.
领导者媒体形象是领导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传播视阈下,领导者媒体形象不仅具有表象性,还具有公共性、代表性、广延性、透明性。在组织识别系统理论(CIS)透视下,领导者媒体形象有其独特的内容、形式与要义。领导者媒体形象塑造应该在嵌入形象意识、实施公关传播、把握塑造时机、借用外脑设计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领导者媒体形象的合拍性、合“情”性、合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周建新 《思想战线》2007,33(3):17-2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一直停留在静态的文化特质描述之上,而从人类学过程论和过程分析的角度,可得出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其概指客家族群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抗争、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客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并纳入研究视野,涵括客家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文化特质以及族群性格和精神特征。“在路上”的客家意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是一种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是党的本质与党的形象的统一 ,是衡量和评价党的形象的客观标准。“三个代表”对新世纪党的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在全党牢固树立形象意识 ,夯实形象建设基础 ,努力把党的形象提高到“三个代表”的时代高度。  相似文献   

16.
Photoshop是Adobe公司生产的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它集图像制作、编辑修改、图像合成及影像输出等于一体。由于其强大的适用功能与可操作性,已经成为众多平面设计、图形、图象处理者的首选软件。公安机关的刑事技术人员,将其应用于刑事技术的痕迹检验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警察形象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保持政治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形象的负面影响原因有多方面的,公安机关应改革机制、转变作风、提高素质。要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该国有形表象、精神内涵和国家行为及其结果的总体评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国家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占据主动,有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其未来的国际形象已引起世人瞩目。努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是营造和维护我国发展环境的重要任务。国际形象战略谋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国际形象的定位,爱好和平、发达文明、正义友善、诚信负责,是当代中国国际形象最根本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物证检验中的痕迹物证图像 ,由于成像系统、记录介质和传输设备的不完善 ,常会造成图像劣质化 ,微弱痕迹图像是劣质化图像的一种。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通过像素或色级的调整 ,能有效地增强微弱痕迹的反差 ,在物证检验中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凸显出领导形象传播策略的重要性,尤其是大众传播对领导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大众传播是领导形象传播的主要方式,领导形象传播手段、范围、内容、速度具有多样化、网络化、综合性、瞬时性等特点。完善领导形象传播策略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改进领导形象传播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网络资源,提高领导干部传媒素养和传媒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