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70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编辑了《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关系中单位分析的革命,它摒弃传统的“国家中心论”,以跨国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和研究主题,直接挑战长期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中心分析法”。自该书出版以...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凸显着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问题普遍存在、民族冲突层出不穷的现实,在这此起彼伏的国际地缘冲突与动乱中,跨国民族问题成为世界民族问题背后的主要深层原因之一,跨国民族问题日益上升为影响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不仅与周边的一些国家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跨国关系的研究中, 跨国行为主体的概念界定存在较大差异。跨国行为主体是追求跨国利 益的国际行为主体, 是由两个国家以上的私人或私团体组成的、在组织关系上独立于政府的组织, 它所追求的利益 是“跨国利益”。对跨国行为主体进行概念辨析, 具有推动跨国关系研究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金砖五国等新兴国家为代表的“第二世界”崛起对全球产生广泛影响,并由此带来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迁。葛兰西的核心理论框架——“霸权”概念以及以考克斯为代表的新葛兰西主义学派对探究新兴国家崛起的问题是有启发作用的,但是全球化与跨国资本主义的深化对新葛兰西主义学派提出了挑战。在整合新葛兰西霸权理论和后霸权批判理论,并将“第二世界”和“相互依存”加入分析框架之后,理论界提出一种新观点,即新兴国家作为一种新型反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尚不能建立起替代性的独立霸权,而“相互依存式霸权”将主导当今这个时代。“相互依存式霸权”定义为根植于金砖国家的崛起所带来的基于地区合作所形成的联盟型关系,这一联盟型关系的形成主要为了牵制并超越由单一国家或单一权力中心(西方)所产生的霸权。届时在国家利益、地区走向、共同政治议程、政治联盟以及潜在危机管控等方面,“第一世界”(西方国家)和“第二世界”(新兴国家)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重塑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国际安全形势迅速变化,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有组织犯罪、传染病跨国传播、环境恶化与国内冲突的外溢(以民族和宗教为借口的国际分离主义)等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威胁源,虚弱和失败国家因向外扩散这些威胁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安全构成了重要威胁。因此,美国自1998年以来即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并提出了针对虚弱和失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与战略,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政治存在周期性规律, 新现实主义更是认定在国际 政治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下, 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霸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 这一“规律”有其适用的范围与条件, 因而有一定的限度。对国际政治权势转换及其后果的 研究应保持理论的开放性空间, 而在现实国际政治中, 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将消解这种“规律” , 从而 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关系呈现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面对的政治风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跨国公司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所谓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与母国(甚至第三国)政治、经济、安全等关系发生变化、东道国政府或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政策变化而导致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活动和价值受影响的可能性.IPE为我们分析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总体上来自三个方面:国家层面(包括母国和东道国)、地区层面(区域经济集团)、全球层面(国际组织).本文主要讨论跨国公司在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8.
国家利益的属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国家全部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 ,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的主要代表汉斯·摩根索认为 :“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 ,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①实际上 ,国家利益不仅仅是一个国际政治的概念 ,也难免是一个办政治的概念 ,它在国内政治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论及的国家利益除注明外 ,既指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也指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国外对国家利益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深 ,而国内关于国家利益的研…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趋势:一种现实主义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伟 《国际观察》2003,(3):68-74
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化动力的经济解释,以及由此引申的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果。由于经济解释的不完整,本文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探讨了国际政治对于全球化形成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国际政治的影响包含着相反的两方面:“社会化”的动力和“自助”的阻力,但两者是有机统一的。论文最后对两种解释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并指出了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杨鲁慧 《东北亚论坛》2007,16(3):43-49,56
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环境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崛起困境”。哪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崛起的困境”,就成为东北亚安全环境中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告别 2 0世纪之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由李慎明和王逸舟任主编的《国际政治黄皮书 :2 0 0 1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该书是国内学术界第 1本总结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年度报告 ,因而在同类著作中引人注目。本书除总论外 ,还设立了“大国关系”“第三世界研究”“周边安全形势”“军备与军备控制”“联合国研究”“区域组织与政治”“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党”“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理论”“重大专题”和“国际政治与安全大事记”1 2个栏目 ,基本上涵盖了当代国际政治与安全的主要领域。据主编介绍 ,上述栏目的研究方向和…  相似文献   

12.
国家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国际安全的难题,因而也向来偏好于获得地区与国际环境中的“确定性”。不过,这通常会面临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常态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不确定”时代,这则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不确定”时代的“不确定”实际上表现为全球治理的“失序”,主要呈现在国际经济层面的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层面的保守主义、社会层面的民粹主义与国际安全制度性安排的“滞后”等诸方面。这些“不确定”因素深刻作用于国际安全的“确定性”本质,在影响国家实现国际安全的“自助性”和国家间安全关系的同时,更使国际体系的“确定性”难有保证。因此,重塑国际安全并不能囿于哪一个范式的解释,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国际战略议程,在重塑国际安全进程中依赖于经济领域开放、互惠互利的地区与全球秩序的建立,依托于全球范围内“积极有为”国际安全理念的共享,依靠于国际安全治理制度的“与时俱进”。而在国际安全实践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安全进程中所体现的安全实现路径则为在“不确定”时代重塑国际安全“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经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进程和反全球化运动的博弈中,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面临着多重身份认同、跨国沟通网络和群体情绪/情感等问题带来的新型挑战。多样的身份认同危机会导致国家处于本体不安全状态,出于维系“社会性存在”的目的,国家会启动情绪/情感性自我保护机制,呈现以“焦虑感”为特征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带来国家间的安全对抗和冲突。获取国家本体安全取决于国家自传式叙事的连续性与“自我—他者”信任关系协调机制两条路径的均衡发展。在百年大变局下,“何为中国”的自传式叙事正由“内向型”的国家主体性向“外向型”的国际能动性身份转变。新时代中国国家身份转型和国家本体安全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成功建构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新型负责任大国叙事体系;另一方面,有赖于重塑和调适中国与西方大国和国际社会的“竞合型”与“和合型”两类信任关系,其调适结果不仅是实现“自我—他者”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决定中国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是有关国家对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性质、发展趋势、维护路径、本国与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的总和,对国家对外行为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抽象的国家观念,它既可见于国家对外政策权威文件,也体现在一国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对外行为中。通过中俄对外政策文件,考察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之异同,并结合中俄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外交行为,特别是两国在安理会的投票,可以逆向透视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这种互补性研究路径结合文本解读与对外行为分析,使二者彼此验证,可弥补单一路径之偏颇。中俄均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稳定,推动多极化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军备竞赛和外空军事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国际冲突,并非西方所谓的“修正主义国家”。中俄两国在对多极化的理解、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的手段和依靠力量、欧亚地区秩序、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制度的尊重程度等方面有异。比较而言,中国之“言”(国际政治安全秩序声明)与“行”(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秩序之行为)更显一致。  相似文献   

15.
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与竞争的基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互构关系。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 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人权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议程设置、媒 介传播效应、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推动软实力提升。对中国来说,在人权软实力建设方面要想“有所作 为”,走向世界,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国际社会包括人权交流在内的各个层面 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加强国际合作打击跨国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腐败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几乎所有国家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腐败问题,其中不少国家腐败十分严重,发展成为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妨害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破坏性因素之一。在全球化潮流发展和国际交往扩大的形势下,不少国家的腐败分子乘机出国,以在国外“避难”,或在国外从事洗黑钱等肮脏勾当。因此,腐败与反腐的斗争日趋国际化。联合国为推动国际反腐合作做出了积极努力。近年它所通过并由绝大多数会员国签署生效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国际反腐斗争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国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及政治格局走向河北师范大学张骥史泽华临近世纪之交,作为昔日冷战“前沿”的东北亚地区在国际大形势的影响和驱动下,从“三足鼎立”到“列国并立”,进入了多边缓和、对话合作、共谋发展的新时期。但诸多矛盾因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部分国家之间的政...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十大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之出现一些全局性的大趋势和动向: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空前密切,跨国经营愈益普遍化,人类文化在流动中交融,和平,发展潮流向纵深发展,民族国家的作用趋于减弱,国际社会探索新的国际经济、政治体制的努力加强等。但无论如何,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国际政治体系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主要能源中,石油是能源安全的核心①。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对一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人将石油比作“经济的血液”②以突出其在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工业化时代,每个国家基本上都以世界能源供给和价格的稳定作为本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标。由于石油等主要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以及分布和消费的不平衡性,能源与国际政治形成了互动。石油等能源既可以作为一国的经济外交手段,同时又是国际政治的目的,因而对一国的经济外交关系乃至地缘政治关系都…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26日至2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俄美三边关系:观念、结构与政治”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的近40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聚焦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当前状态、互动机制、功能特征、冷战前与冷战后三边关系的异同及未来前景等问题,设置了“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俄美三边关系”、“欧亚地政治转型与中俄美三边关系”、“国内政治经济与中俄美三边关系的互动”三个讨论专题。本刊特选摘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