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峰 《青年论坛》2010,(3):6-10
从现代社会政治的视角来看,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正是为回应他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而作出的新思考。他提出了一种与霍布斯迥然不同的自然状态,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着“天赋权利”,并论证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状态是建基于人民的“同意”基础之上,在国家状态中也需要实行“分权”以便对权力进行必要性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洛克的《政府论》,力图重新展现洛克的政治哲学图景。  相似文献   

2.
彭文民  封永平 《求索》2007,(8):140-142
自然权利”学说是列奥·施特劳斯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权利的本意应为自然正义,正是17世纪现代政治学说的出现颠覆了古典政治哲学中的自然正义的原始蕴涵,导致了古典自然正义论的衰微,最终是政治和哲学相互扭曲:即政治哲学化、哲学政治化。“自然权利”学说成为当今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哲学源泉,在美国外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理解马克思与近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布斯将人的自我保存视为其最高目的,建构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理论,而洛克则以财产权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改造,二者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卢梭意识到财产权所引发的不平等问题,黑格尔进一步在概念发展的辩证逻辑的意义上把握财产权概念与市民社会,并将卢梭的“公意”上升为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从而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批判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马克思对两条思路的关系都是双重的,他既吸纳了霍布斯、洛克思路中对人的欲望、需要和感性活动的肯定,超越其对私有财产的保障而走向财产权批判,同时也批判性地超越了财产权批判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的表现,开显了政治哲学研究的新的路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施特劳斯的柏拉图政治哲学阐释启发了关于海德格尔政治时刻的反思路径:海德格尔体现出《理想国》哲人王式的激进政治实践,即以哲学为原则对现实政治进行重新奠基,从而导致一种哲学僭政。为战胜现实中的虚假,保卫真理的哲人要求掌握权力是可理解的,但哲人的政治行动不应无视人类自然的道德秩序。《法篇》里的"克里特"立法展现了与大地上既有秩序相调和的哲人立法者。参照《法篇》的古典教诲,海德格尔政治审慎上的缺失将得到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5.
马勇 《思想战线》2016,6(5):137
政治体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哲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卢梭在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政制方案后,在《论战争状态》一文中,讨论了政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卢梭在第一部分驳斥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因为霍布斯的理智设计方案恰恰为主权者的绝对权力奠定了基础,导致绝对主权者以国家理由为借口滥用武力。卢梭修正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将法律和武力的正确运用奠定在公意之上。在第二部分中,卢梭描述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处境,并着重论述了国家间的战争状态是什么。卢梭接着论述了他所构建的民主共和国如何能在这种处境中生存下去。但是,卢梭的公民社会契约论为永久和平提供了理论可能,康德的永久和平设想就是其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6.
论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鹤 《人权》2002,(5):44-46
约翰·洛克(1632-1704),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政府论》下篇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洛克阐述了他的自然权利学说,其核心是论证资产阶级的追求无限财产的无限权利。本文拟对此加以分析。 洛克首先通过设定一个人类文明社会产生之前的“自然状态”来伸张人的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性中并没有天生的道德准则,只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趋乐避苦的倾向或欲望。人的这种欲望需要由以奖励和惩罚为手段的法律来制约,否则它就会使人类的行为失去规范,使社会陷入混乱。从这一点上看,洛克与霍布斯的观点是相同的。然而,在洛克看来,以满足自己的欲求为第一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苏梅芳 《求索》2007,(4):55-57
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古典契约论者,用契约论重新阐释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源泉。他们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政治哲学。然而古典契约论也存在许多缺陷,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继承了古典契约论的自由主义原则,并对古典契约论进行改造,使契约论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抽象水平。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田光远 《求索》2007,(7):135-137
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施特劳斯思想的一个基本主题,施特劳斯将现代性看作是虚无主义的危机,并把这种危机归因为古典政治哲学的衰落。施特劳斯试图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为重建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提供可能,但这种向古典政治哲学立场的回归并不能真正解决现代性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弊病。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权利到正义规则:洛克与休谟财产权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晓铭 《求索》2011,(1):81-83
在财产权利问题上,古典自由主义有洛克的权利论和休谟的规则论两种理论路径。虽然两者都认为财产权利是社会秩序的来源,并都将财产权利视作政治权力的出发点,但是,二者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洛克的权利论建立在权利哲学之上,而休谟的规则论建立在功利哲学的基础之上。洛克认为,人类的生命权等自然权利是社会财产权利的逻辑前提;休谟批判了洛克的自然权利观,认为最初的占有并不能成为排他性占有权利的起源,因此,在休谟看来,财产权利不可能是一种自然权利,它应该是一种以稳定财产占有为目的的人为协议的正义规则之结果,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洛克、休谟关于财产权利理论的分歧,凸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内在张力,对两者的对比分析,将为我们探求近代自由主义理论提供新的研究维度。  相似文献   

11.
<正>霍布斯在构建其政治哲学时指出,在国家建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战争状态,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之中。因此有人说,在有效保护个体生命的国家建立之前,每一个为保全生命而疲于征战的人,犹如身处狼群之中。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设定,在其  相似文献   

12.
董长城  敖翔 《传承》2011,(30):67-69
"利维坦"作为霍布斯式主权国家学说的代名词,在政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利维坦"是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契约论的视角对"利维坦"加以研究。按照契约论的一般理论结构,将从契约的基础、契约的缔结两方面去考察"利维坦"诞生的必要性、合法性。在经过以契约论为线索的分析与研究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旧时代冲突在"利维坦"上打下的烙印,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并指出研究"利维坦"对于现代国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晓磊 《人民论坛》2015,(8):216-217,241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他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理解上,其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造"利维坦"却拥有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和绝对权威。这一看似矛盾的理论逻辑使霍布斯被誉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文章以霍布斯对人性的理解开始,从国家产生的原因、方式、特征等方面阐释霍布斯国家学说的政治逻辑,以便更好地理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权利——关于生态伦理学的一个理论支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自然权利———关于生态伦理学的一个理论支点刘湘溶李培超(一)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权利的内涵与主体范围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内涵上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利一词早已有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载有“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卡姆·威廉在论述基督教神学时,较早提出了“自然法则”和“契约论”,这种概念形式对17世纪英国的思想家有着重大的影响。17世纪英国的思想家弥尔顿、霍布斯和洛克等人将其学说发展为近代西方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伍俊斌 《前沿》2011,(1):40-43
分权制衡理论发轫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形成系统的理论形态。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以人性论和自然权利论为基石建构的分权制衡理论,至今仍深刻影响人们对政治权力的认同和对政治体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成岗 《观察与思考》2008,(24):63-63
乔治·萨拜因的著作《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伊始就被目为政治理论史方面的经典,与邓宁、列奥·施特劳斯、汉娜·阿伦特和波科克等人的同领域著述联袂为我们呈现出政治理论史嬗递演变的完整谱系,也是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在自由空气开始复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此书经由商务印书馆译介出版,  相似文献   

18.
杨策 《长白学刊》2005,(3):106-107
施特劳斯与当代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思想最后的落脚点,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思想建构在一种对苏格拉底的全新阐释之上.施特劳斯的本行是政治哲学史,而其对政治哲学史的梳理又以一种他自创的解释学为前提.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不仅不是一种解释学技艺,更不是一种解释学理论,而是一种明确的哲学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就是一种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想要问的就是正义在城邦之中是何以可能的?施特劳斯不是从解释正义这个概念的内涵开始他的分析的,而是分析了历史上人们对待"正义"这个概念的不同方式,在他看来自然的即为正义。而波普尔则恰恰相反,受到英国科学经验主义的影响,在批判经验主义的归纳法中对基础论的知识论给予了最大的抨击,由此引申至政治哲学领域,批判了历史主义的决定论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保守传统,捍卫了当代自由及民主制的社会,即他所提倡的"开放社会"。  相似文献   

20.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