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此病最早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从刚果发现。之后,相继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肯尼亚、美国、加拿大、印度流行。我国于198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在甘肃甘南地区发现牦牛嗜皮菌病以来,又在四川甘孜地区、青海黄南州、贵州铜仁地区、云南曲靖地区发现嗜皮菌病。笔者于1983年9月对云南丽江地区进行了嗜皮菌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地点 作者从云南丽江地区丽江县、永胜县部分社队采取病料,分离鉴定。结果从丽江县南口骡马交易市场和永胜县金官公社西湖大队的马及水牛病料中分离获得嗜皮菌,其中马的发病率为2.28%(4/175),水牛发病率为5.12%(3/49)。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知我国某些地区有嗜皮菌病流行。为适应大群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之需,亟应研究出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易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嗜皮菌病产生较少的循环抗体,所以给该病的血清学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致使国内外长期以来均依靠细菌学方法确诊,这给普查和防治造成极大的不便。近几年来,国外对于嗜皮菌病血清学诊断已有较多的研究,国内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参照有关资料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简称DID)方法用于诊断牛嗜皮菌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大家畜(黄牛、马、骡、驴)传染性皮肤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于1987年9月,先后在我省周口地区、郑州、开封、许昌等市县对大家畜发生的皮肤溃烂病进行了调查,并以扶沟县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证实该病为刚果嗜皮菌引起的大家畜嗜皮菌病。并筛选出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虽早于本世纪初已被发现于今之扎伊尔,并于其后陆续蔓延至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但在我国,于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的牦牛病例中分离到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才确认本病的存在。之后,在1981~1982年间,经过我们的调查,又确诊在四川甘孜地区和青海黄南地区的牦牛中有该病广泛流行,其感染率一般约为50%,最高可达90%以上。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国外对本病仍未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预防菌苗,也缺乏理想的防制措施。因此,我们进行了治疗试验。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5.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在由单一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中,没有几种象刚果嗜皮菌病那样致发各种动物发生如此惊人的临床病象。不仅对所有年龄的牛、羊、马属动物及许多野生动物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人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而且刚果嗜皮菌无宿主特异性。本病虽已  相似文献   

6.
嗜皮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已经证实我国甘肃、四川、青海等省也有本病流行[1、2]。但是,迄今还未见到有关刚果嗜皮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的报道,也缺乏实验室内理想消毒方法的根据。有鉴于此,特进行本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 1.刚果嗜皮菌:系本所1981年11月12日冻干保存的甘孜牦牛刚果嗜皮菌,菌号811F_5。用灭菌无离子水溶解后接种于F5A肉汤中,37℃下培养增菌,将0.1毫升菌液接种于4.4毫升F5A肉汤中,37℃培养,涂片镜检,确认为本菌的72小时培养物,供试验用。 2.大肠杆菌:系本所外检组惠赠,作对照菌用。  相似文献   

7.
嗜皮菌病的诊断及其病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的一种动物皮肤传染病。此病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首先在比属刚果(今扎伊尔)发现,并作了原始的描述,当时称之为“皮肤接触性传染”。后来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印度等许多国家均有报道。在美国于1961年才证明有此病流行。本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牛、马、绵羊、山羊等家畜和鹿、斑马、羚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人的自然发病,家兔、豚鼠、小白鼠等均可实验感染。  相似文献   

8.
(一)流行嗜皮菌病的国家有增无减 据我们统计,1981年有23个国家发生嗜皮菌病;最新资料统计有40个国家。它们是:非洲的尼日利亚(1975年从美国进口62头牛,五年间全部发病,致死率达68%)、加纳、苏丹、几内亚、肯尼亚、布隆迪、乍得、南非、塞内加尔、尼亚莎兰、南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刚果、扎伊尔、卢旺达、贝宁、马拉维;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972年报道,在一次爆发中马发病率为24.5%)、新西兰及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洲的美国(1983年,在一含24头奶牛的母牛群爆发本病,全群受染)、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1979年,12头输入牛全部爆发感染,其中5头死亡,3头迫杀)、  相似文献   

9.
兰州兽医研究所曾试用青、链霉素治疗嗜皮菌病,取得显著效果(见本刊1983年第1期)。为进一步肯定疗效,于1983年对四川省炉霍县宗塔公社自然发病牦犊牛1205头进行治疗,其中双抗组治愈率为89.13%,青霉素组治愈率为93.71%。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淋巴管炎是马属动物的一种由伪皮疽组织胞浆菌致发以局部淋巴结和皮下淋巴管(尤其颈部和四肢等)脓性发炎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病原于1873年由Rivolta从溃疡脓液中发现,但对本菌的命名,直至1934年才定名伪皮疽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facimirosus)。本病流行世界各地,亚洲、非洲、欧洲分布广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严重。近年来,关于本病的免疫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仅就免疫诊断技术、抗原构造、菌苗研制简介如下。 (一)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快速生长的研究 在免疫学的研究中,病原菌人工培养生长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研究周期。本菌人工培养的生长恒须几个星期才出现菌落,2~3个月才能发育成熟。由于本菌的人工培养具多型性的特点,所以早年曾进行转  相似文献   

11.
军团菌病又称退伍军人病,这是1976年7月在美国费城新发现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为嗜肺性军团杆菌(Legionelle pneumophila),又称退伍军人病杆菌( Legionn-aires’disease bacterium),由本菌引起的传染,称为军团菌病(Legionnaire’s disea-se,L.D.)。目前,认为这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一般肺炎不易区别,可以散发,也可以流行,波及的范围广,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动物皮癣菌(Dermato-mycosis),即动物皮肤霉菌病,俗称钱癣、秃毛癣、葡萄疹等,是由多种皮肤丝状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皮肤真菌病。近10年来,我国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管理不善,动物皮癣菌病在一些地区爆发和流行,使畜牧业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鱼打印病 (腐皮病 )是由气单胞菌所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鲢、鳙鱼 ,以致表皮腐烂的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虽然发病率较高但很少引起鱼群大批死亡。由于气单胞菌引起鱼的被感染部位皮肤与肌肉层腐烂 ,严重影响其生长并降低或失去其商品价值 ,导致养鱼业的严重损失。 1996年 5 10月 ,我们对秦皇岛地区鱼病调查中 ,对某鱼场发生鲢鱼打印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分离的病原菌特征进行了观察 ,旨在为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资料。1 发病情况与临床特征1996年 7月 ,我们调查了秦皇岛地区某养鱼场 ,该鱼场鱼池水…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淋巴管炎自14世纪就曾流行于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流行历史。自1873年Rivolta分离出本伪皮疽组织胞浆菌(Histoplasna farciminocum)以来已经过114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美国、苏联、印度、苏丹、尼日利亚和埃及等国的兽医真菌学工作者都曾不断地致力于预防菌苗的研究、但由于本菌的生物特性复杂,直至今日未见应用于生产的弱毒菌苗。 我国养马地区不同程度地流行着本病,内蒙古和东北较严重,发病率为10~32%。个别  相似文献   

15.
发病情况 本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以草食兽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患牛被毛稀疏,头背部皮肤有广泛而菲薄的面包样皮屑,面部皮肤粗糙,多在口周围、耳、鼻梁、颈、臀、尾根等部  相似文献   

16.
1986年3月上旬~5月下旬,我省某地的家兔良种场的良种兔群中,爆发一种以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脱毛、形成痂皮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微生物学检查及省皮肤病研究所真菌室的鉴定,确认该病系石膏样癣菌所致的皮肤霉菌病。国内尚未见报道。 (一)流行情况 该场建于1980年,饲养有日本大耳、加利福尼亚和比利时等良种兔180余只,毛兔80余只。全部采用立式分笼饲养。1986年3月上旬,在刚断奶的幼兔中发现有的兔头部脱毛,形成结痂皮。时隔数日,脱毛病兔剧增到74只,其中幼兔55只,产仔母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在实验兔弓形体病诊断上取得较好结果的滤纸干血滴供检的间接血凝试验法用于猪弓形体病的诊断。首先对实验感染猪弓形体抗体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流行地区猪弓形体抗体作了检测,前后采自流行地区的753份样品中,阳性200份,阳性率26.56%。从而肯定了滤纸干血滴供检的间接血凝试验法在猪弓形体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上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8月初 ,吉林省某麝鼠养殖基地养殖的麝鼠感染了以发热、下痢、肺出血、呼吸困难、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及细菌学检查 ,确诊为麝鼠鼠伤寒沙门菌病。1 发病情况  某麝鼠养殖基地饲养麝鼠 198只 ,发病 2 0只 ,死亡 9只 ,发病率 9.9% ,死亡率 45 .0 % ;其中死亡仔鼠 6只 ,占总死亡数的66.6%。2 临床症状病鼠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达 40℃ ,嗜眠 ,步态蹒跚 ,渐进性消瘦 ,下痢 ,个别有呕吐 ;粪便混有黏液 ,被毛蓬乱、粘结、无光泽 ;一般于发病后 2~ 7d死亡。3 剖检变化对 9只死亡麝鼠剖检 ,其…  相似文献   

19.
影响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产生的因素熊焰周煜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中,常引起鱼类、中华鳖等水生动物的出血性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溶血素,溶血素是该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作者从患红脖子病的病...  相似文献   

20.
吉氏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犬、狐、狼等动物的血液原虫病。该病1910年发现于印度的犬和狼,随后在锡兰岛、马来西亚、埃及等地广泛流行。1987年吕文祥在国内报道了发生在河南卢氏县猎犬的吉氏巴贝斯虫病,随后南京地区不断有该病的爆发流行。本研究对流行于南京地区的犬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