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民事诉讼,就诉讼标的之意涵应如何理解,于学说上产生甚大之争论。尤其在民事实体法上发生请求权竞合或形成权发生竞合之情形,于诉讼法其诉讼标的为何,究构成几个诉讼标的,存在甚多不同之理解。台湾地区实务上目前在通常诉讼程序仍采用旧诉讼标的理论之立场,学说上则有主张采用旧诉讼标的理论或诉讼标的相对论之见解,亦有主张采用新诉讼标的理论两个构成要素或一个构成要素理论之见解。值得留意者,于德国之长期立法上、学说上与实务上乃  相似文献   

2.
李龙  闫宾 《河北法学》2005,23(7):88-93
在历史中揭示,程序法和实体法共同脱胎于诉讼法,此时的诉讼法是诉未分解时的诉讼法,而现今之诉讼法虽名为诉讼法,实则程序法而已;对民事诉讼中的几组概念的混用进行澄清;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合理关系是自足与互助的,并质疑时下流行的“层次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走出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理论的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有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理论存在着三大误区。误区之一,是将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说成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违反了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误区之二,是将调整诉讼关系的诉讼法视为程序法,不符合诉讼法是由诉讼实体法规范与诉讼程序法规范共同组成的法律部门的立法事实;误区之三,是将诉讼法的功能说成是实施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非诉讼法律,不符合国家制定诉讼法就是为调整司法关系和社会纠纷关系这一本质性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诉讼标的的定义理论界存在几个不同的观点,有旧实体法说、新实体法说、新诉讼法说等学说,不同的学说对于多项请求权竞合的处理方式不同。目前我国盲目的引进新诉讼法学说来建构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存在的责任竞合问题,我国法院系统采用了连带责任的处理方式,本文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与《民法通则》相冲突,也可能使得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完全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5.
诉权意义的回复——诉讼法与实体法关系的理论基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问题 ,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对二者关系定位的差异将会对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及司法实务产生一系列直接的影响。人们已有的这方面的论证大多是就事论事 (就二者关系而论二者关系 ) ,而未能站到一个理论高度 ,其结果是使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难以获得新的进展。本文试图追根探源 ,从二者关系的理论基点———诉权出发来寻得一个其间恰当而又合乎逻辑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的变迁,环境污染、不正当竞争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公益问题渐显突出,对此,我国民事实体法对于公共利益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有不少条文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保护。然而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却对民事诉讼原告的资格进行了限制,即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样的规定是对民事公益诉权的限制,与实体法保护公共利益的精神背道而驰。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论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私法实体法上的概念 ,而且是公法诉讼法上的概念。从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根据、功能、适用来看 ,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既判力标准时后的形成权行使是一种诉讼行为,其将有可能从实质上推翻前诉判决,进而危及法的安定性。由于形成权的行使是在既判力的标准时后,属于“新事由”,不受既判力的遮断,因而无法采用诉讼法上的遮断效路径加以排斥。实体法视角是将各种形成权的性质、行使效果以及形成权人与对方当事人的利害状况等实体法因素投射到遮断效路径,进而得出是否加以排斥的结论,其本身并非解决路径,但却为诉讼法上的诚信原则适用时的价值判断提供了客观标准。既判力标准时后的撤销权或解除权的行使构成不诚信的诉讼行为,属于对诉讼权利的滥用,依据实体法因素进行具体的价值判断后,应当适用诚信原则加以排斥,从而维护法的安定性;但抵销权的行使并未危及法的安定性,因而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9.
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昨天给大家概述了证据法的许多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是构建一部理性证据法所需考虑和安置的问题。今天,我将通过对证据法、诉讼法与实体法之间关系的考察,对昨天简要触及的一些问题做深入讲解。  相似文献   

10.
国际私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涉外民商法律关系的一个法律部门,已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各国在传统国际私法体系的基础上,顺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寻求统一的趋势。从许多新颁布的国际私法的法规的指导原则和各种制度来看,当代国际私法的趋同化倾向已大大加强。统一实体法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虽然统一实体法自身也存在缺陷,但必会成为调整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国际私法的重要方面。重视统一实体法的发展进程,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摸索对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诉权理论是诉讼法理论体系的基石,诉权学说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从私法诉权说到公法诉权说,再到诉权否认说三个阶段,但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一种完美的诉权学说,一些诉权学说对诉权内涵的界定是含混模糊的,因此,只有全方位的剖析这些诉权学说,才能清晰的界定民事诉权的科学内涵,进而保障诉权的正常行使和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丛玉红 《法制与社会》2012,(17):103-104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事实体法中一项古老的原则,对于约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将诚实信用原则确立为正式的原则,专家学者们对此的观念也不甚统一,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类。本文通过对两种学说的分析论证,来探讨诚实守信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正当性,并对其在民事诉讼中的意义进行阐述,由此来完善诚实守信在民事诉讼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乔萧菲 《政府法制》2012,(16):52-53
将法律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是法学学科的一种传统分类。广义的程序法包括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狭义的程序法仅指规范诉讼程序的诉讼法,我国的诉讼法大体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为贯彻落实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纠正社会上“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笔者撰文略陈管见,冀与同道切磋提高。  相似文献   

14.
德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历经上百年的更替,从“实体法说”到“诉讼法说”,再从诉讼法说中的“二分肢说”和“一分肢说”,始终绕不开“法律效果”与“权利诉求”两个因素,两者共同构成界定“诉讼标的”内涵的两个坐标.其中,“法律效果”以实体法上的权利或法律关系为基础,以纠纷的实质解决为导向,是原告通过诉讼程序期望达到的实体法上的法律效果;“权利诉求”则立足于程序法,是原告为实现实体法上法律效果而采取的诉讼手段.由于“诉讼标的”内含的模糊性造成识别困难,德国理论界试图寻找一个能够适用于诉讼系属、诉的合并、诉的变更、既判力等各程序领域的“诉讼标的”统一概念,但始终难言成功.于是,相对诉讼标的理论悄然兴起.该理论的贡献不在于建构,而在于突破,即打破固有的“诉讼标的”概念的一体化思维模式,使其在不同诉讼语境和程序场景中呈现流动化态势,以适应不同的政策考量与解释操作需要.  相似文献   

15.
保障与冲突──评新刑法与诉讼法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FEGUARDANDCONFLICT——COMMENTONTHECONNECTIONBETWEENNEWCRIMINALLAWANDCRIMINALPROCEDURELAW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我国刑法作了重大修改,这是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一国的法律应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部门法之间的衔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对新刑法与诉讼法的衔接问题作些粗浅探讨。一、刑法与诉讼法的关系刑法与三大诉讼法同为国家基本法律,它们之间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学者们在讨论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时,常常是将实体法…  相似文献   

16.
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次一、导言二、诉讼法的工具价值三、诉讼法的独立价值四、科学对待两种诉讼法价值的学说一、导言将法律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是国际法学界的一种传统分类。广义的程序法包括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狭义的程序法仅指规范诉讼程序的诉讼法,根据我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的法律,诉讼法大分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人们对诉讼法与实体法关系的认识,与对程序的价值认识直接相关。所谓价值,从哲学上说,是指一定客体对一定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即对主体有益、有积极的作用。至于反面的作用,则不能  相似文献   

17.
侯登华 《法学杂志》2006,27(4):123-125
仲裁协议法律性质是仲裁制度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理论问题,它对于仲裁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仲裁协议的法律性质存在几种不同的学说。通过对实体法契约和程序法契约的分析,作者并不主张将仲裁协议性质讨论囿于某一理论之下,而强调从仲裁协议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该问题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8.
效率价值不同于效率原则,它是指行政实体法所追求的目标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现代行政实体法的价值除了保障公民权益的公正价值以外,还有实现"行政目的"的效率价值。行政实体法的效率价值在于通过行政权力(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来规范行政权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行政实体法的有机作用促使行政效率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者对公益诉权主体范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策研究层面,理论研究相当不足。而既有的诉权理论或是从一元论的角度,或是以二元论为基础展开研究,都没有跳出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窠臼,导致公益诉权理论研究陷入僵局。以人权为视角,是诉权理论研究宪法化、国际化的趋势,也为公益诉权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诉讼标的论     
邵明 《法学家》2001,(6):66-70
一、诉讼标的学说的评析 最初,诉讼标的并不是诉讼法而是实体法上的概念,诉讼标的即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其原因主要是,当时诉讼法(学)尚未从实体法(学)中独立出来,遵从的是私法一元诉讼观。同时,当时仅有给付之诉,尚未出现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在实务中无区别诉讼标的和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的必要。给付之诉是以实体法上的给付请求权为基础,所以“诉讼标的即实体l法上的请求权”的认识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