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如何看待中国海上的挑战,这里提出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的海权是什么?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海权,第二个层次是问题海权,第三个是发展海权,第四是影响海权。现在国内对海权问题的论述也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朱芹  高兰 《东北亚论坛》2021,30(2):74-84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倡导的一种海洋叙事。海洋叙事是塑造海洋秩序与海权及捍卫海洋权益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海洋叙事一直较为式微,特别是中国海权在世界海洋叙事体系内常常处于被西方海权"代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对历史性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发展,叙述着一种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与新型海洋秩序,是海权从垄断走向共享、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分水岭。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叙事下,中国海权的发展趋向是有别于传统海权的新型海权,是一种去霸权化的治海权,而非零和式海洋霸权。由于传统海权的惯性以及美国海洋霸权的主导,新型海权及其观念若要形成普适性共识,尚面临诸多挑战,但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必将成为未来海权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3.
鞠海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南海战略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海权战略、南海问题、地缘政治、海权强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海洋政策研究。鞠海龙教授已出版个人专著6部:《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海南侨务工作概论》(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  相似文献   

4.
每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来选择海权与陆权的发展,那些能推动本国长期发展的选择,无论是以海权发展为主或以陆权发展为主都是好的.从大历史角度看,陆权发展更具持久性,而海洋空间具有流散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海上力量具有不可持久性,聚集得快,消失也快.人类社会在改变自然界局限方面有一定的能动性,但它有一个界限,海变陆或陆变海的变脸者往往以失败告终.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无论对发展陆权还是发展海权而言都是基本的前提.控制权的概念不能适应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应当提出和深化生存权、发展权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陆权、海权问题及中国的战略取向已成为广大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刊2007年第6期刊登了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一文,该文认为海上力量"聚集得快,消失也快",陆权发展的成果"更能长期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地位",更具持久性。他主张每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来选择海权与陆权的孰先孰后,并强调制度建设是一国发展陆权或海权的重要内涵。叶文发表后,不少学者纷纷来稿阐述自己的看法。本刊本期刊登李义虎教授的《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一文,以飨读者。李义虎教授提出,中国是一个海陆度值高、兼具陆地大国和濒海大国双重身份的地缘实体,在战略上需要消解海陆二分的现实,而采取海陆统筹的全方位选择。本刊将陆续刊登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文章,并热诚期待有更多学者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6.
陆海复合是中国地缘政治现实最大的特点。陆海复合国家既有其地缘优势又有其 地缘劣势。陆海双重易受伤害性和战略选择两难性等陆海复合国家地缘劣势在中国陆权与海权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关于中国是否应该采取发展海权的地缘战略, 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 意见。笔者认为, 从安全形势、现实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出发, 发展海权对于目前处于崛起 阶段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关注重点也从"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扩展到多点多线的谋篇布局。建设海权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应以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依托,借鉴古代历史经验,结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港口建设的布局,分类型、按步骤地将重点港口打造为本国的战略支点,其中,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应该成为优先选项。中国应兼顾经济与安全利益,加强对两岛重点港口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划定工业园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冶炼、造船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使这些港口兼备商用与军用功能,可为中国船只和海上力量提供后勤补给,助力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掌控关键性航道。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中国已日益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发展海权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理所当然的选择。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发展海权持有疑虑与否定的态度,并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方向,即台湾代表的东向,南海代表的南向和印度洋代表的西向采取了遏制手段与措施。美国因此成为中国海权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冷战结束后太平洋已成为世界海权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分别是太平洋两岸地缘重心国家,中美之间在海权领域的关系已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取代了冷战时代美国和苏联在海权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海权领域的制约与反制约斗争还将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9.
晚清末年,清政府围绕着海防与塞防的轻重缓急展开了一场国家防御政策的大辩论。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清政府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建设新的海军,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则坚决要求清政府拨款西征,收复新疆。这场辩论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不仅反映了我国由于海陆复合型地缘环境而面临着海防与塞防的两难选择,而且也是海权和陆权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的一个缩影。我国处于世界地缘政治中的边缘地带,是海权和陆权争夺的焦点,我国的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一直会受到来自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威胁与进攻。我们应该从世界地缘政治海权和陆权争夺的背景来认识和评判这场历史争论。  相似文献   

10.
苏联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基于对国际形势、时代主题以及自身安全威胁的思考,苏联着手发展海军力量;而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苏联又逐步由被动防御走向主动防御,海洋战略也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进攻;在进攻性海洋战略的牵引下,苏联又进一步加强远洋海军的建设,同美国在全世界进行角逐,缓解苏联本土战略压力,强化了苏联的国家安全。以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为核心的苏联海权由于缺乏经济动力的支撑后劲不足,且消耗了大量的宝贵资源而得不到补偿,使其本身成为纯粹的消费者,一旦国力衰落,其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作为一个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大国,中国很有必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建设与国力和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海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