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合文化、和合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和合文化、和合哲学思想经历了中国古代传统形态和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和合哲学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间接文化源头,而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和合文化、和合哲学思想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论原则和思维生长点,抑或说是直接文化源头。  相似文献   

2.
王强 《理论文萃》2008,(3):55-59
和合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其中蕴涵着许多深邃的生态和谐观、人本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内容,其积极的内涵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和合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中。在新形势下重新阐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理念包括国际秩序观、经济发展观、综合安全观、多样文明观、自然环保观。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国际延伸,是打造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和谐世界的构建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增强世界主要力量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同以及依靠全人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最大的群众性。传统文化为广大民众所信奉,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而执政者都期望保持社会稳定,一般都顺应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文化,其要义就是人与人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比的优势。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行为,有了和谐思想方能有和谐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可以造就有和谐思想的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除了着重建设先进文化以外,还应注意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力。和合精神也是多元、有序、优质和动态的融合,它蕴含着朴素的整体系统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人为本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新时期,弘扬、借鉴和吸收和合精神,时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邹韩 《党史文苑》2009,(5):55-56
社会主义争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本土资源,西方文化中的和谐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外生资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做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范式提出来,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和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合文化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取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合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要切实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渊源,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借鉴和继承其内容。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传统“和合”文化的积极内涵,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方略,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也是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五常”伦理的现代作用,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中“自强”精神的现代意义。同时必须立足于打破传统文化的小农经济约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合理内核上升到现实层面,与现代社会的合理文化成分发生互动作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兢要克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时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本土资源,西方文化中的和谐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外生资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毛泽东关于构建新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他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关于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思想、关于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等。毛泽东关于构建新中国和谐社会的主要策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董四代 《学习论坛》2007,23(7):11-13
在现代化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是从传统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也不是用现代取代传统,而是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潜能,并在其中实现它的优化,走出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先进文化指导下,发挥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的现代潜能,并使其在与现代精神贯通中,形成实践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和谐思想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四个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二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有利于形成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燕 《求实》2006,(Z2):261-262
高等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给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答卷。一、构建和谐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精神可以归结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因此,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构建和谐教育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1.…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社会也是传统最高理想的社会形态.全面发掘、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郑奕 《唯实》2009,(8):52-56
儒家和谐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和生存智慧,在中国传统和谐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和谐观在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和理想图式五个方面蕴涵了积极合理的思想内容,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想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多元共生、动态统一的文化理念,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和谐命题的提出及和谐思想的生成与传播,昭示和彰显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涵纳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运用(一)涵纳弘扬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精华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天人合一"、"兼相爱"、"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