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为分离、鉴定亚成体大熊猫肠道中的纤维素降解真菌,并比较其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大小,采用PDA、SDA、GPA这3种培养基对8只亚成体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经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得到纤维素降解真菌,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4株纤维素降解真菌,分别为白地霉、多分枝毛霉菌这2株霉菌和丝孢菌、白色念珠菌这2株酵母菌。根据纤维素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菌落直径大小,初步得出其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大小为白地霉多分枝毛霉菌白色念珠菌丝孢菌。结果表明,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存在可降解纤维素的真菌,且2株霉菌的纤维素降解能力比2株酵母菌的强。  相似文献   

2.
犬细小病毒新疆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符子华,李淑霞,呼西旦,易中,胡尔玛西,王进成,刘军(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乌鲁木齐动植物检疫局)犬细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CPV)是一种引起犬出血性肠炎或心肌炎的自主性细...  相似文献   

3.
犬细小病毒 (Canineparvovirus ,CPV )最早在1978年分别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患肠炎的病犬中分离获得。CPV可导致犬出血性腹泻和心肌炎 ,在幼犬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该病后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发生 ,已经成为犬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我国也有该病的暴发流行 ,并已获得多株病毒。 2 0 0 3年 3月 ,北京市某野生动物园饲养的狼突然发病死亡 ,生前有腹泻症状 ,粪便潜血 ;尸体剖检可见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经实验室诊断 ,确诊其为犬细小病毒感染。1 材料与方法1.1 病料 分别采集病死狼的肠道、肝、肺、脾以及同群发病但未…  相似文献   

4.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 2-COMPACT,结合16SrDNA分子鉴定以及菌落形态特征分别对野生、野化和圈养环境下大熊猫源肠球菌进行鉴定,共计分离鉴定得到11种肠球菌,共计381株。野生大熊猫样品中分离得到10种肠球菌,共103株,占27.03%;圈养大熊猫样品中分离得到8种肠球菌,共149株,占39.11%;野化放归前大熊猫样品分离得到6种肠球菌,放归后增加到9种,共129株,占33.86%。粪肠球菌、小肠肠球菌、坚韧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是野化和圈养大熊猫肠球菌的优势菌,粪肠球菌、鹑鸡肠球菌、鸟肠球菌和棉子糖肠球菌为野生大熊猫肠球菌的优势菌。野化大熊猫源肠球菌的种类介于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之间,野化放归后,大熊猫粪便中肠球菌的种类增加,各类肠球菌所占比例更均衡,有利于放归大熊猫快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引起大熊猫脚掌化脓感染的原因,有效防治该病,对大熊猫感染部位的浓汁进行了细菌学检查及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鉴定、兰氏分群以及16S rDNA序列的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分离菌进行健康小鼠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分离到5株细菌,根据5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及兰氏分群结果,结合16S 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判定为链球菌属的停乳链球菌类马亚种。该分离菌对供试健康小鼠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证实分离菌即为引起大熊猫脚掌化脓感染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水貂肠炎病毒疫苗株和野毒株PCR-RFLP鉴别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水貂肠炎病毒(MEV)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鉴别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水貂肠炎病毒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来扩增包含水貂肠炎病毒NS1基因在内的2 013bp大小的片段。通过对国内疫苗毒MEVB株及其他细小病毒参考株的NS1基因序列比较发现,疫苗毒MEVB株NS1基因核苷酸1401位的碱基由T变为C,致使1399位~1404位的核苷酸构成由ATTGAT变异为ATCGAT,多了1个限制性内切酶ClaⅠ酶切位点,其他MEV分离毒株中均未出现此酶切位点。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2 013bp的目的片段后,再用限制性内切酶ClaⅠ进行酶切分析,疫苗毒MEVB株被切割成1 404bp和609bp的2个片段,国内其他分离株均未出现上述片段。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RFLP方法可以区分疫苗毒MEVB株和野毒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大熊猫体表被毛可培养真菌的分类情况,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从不同月份(3、6、9、12月份)的大熊猫体表被毛中分离到165株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利用ITS区序列进行的PCR鉴定可将大多数真菌鉴定到种,部分真菌只能被鉴定到属。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65株真菌,其中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 sp.)是本次试验中的优势种群,其菌株数最多,占29%;指间毛癣菌(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蒙氏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moniliiforme)、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等是本次试验的优势菌种。9月份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数量最多,为50株,且包含种类最多,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3、6、12月份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数量分别为38、38、39株。本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大熊猫被毛可培养真菌种群的认识,将为大熊猫皮肤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大熊猫阴道中具有产过氧化氢特征的阴道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触酶反应等对10只发情期大熊猫阴道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获得42株乳酸菌,经产过氧化氢半定量试验筛选出18株产H_2O_2的乳酸菌。将18株乳酸菌通过16S r DNA测序并进行NCBI Blast分析,鉴定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12株、泰国肠球菌(Enterococcus thailandicus)2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1株、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1株、巴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steurianus)1株。用Neighbor-Joining Tree方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这18株乳酸菌的16S r DNA以100%的相似性聚在同一个分支上。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熊猫阴道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熊猫皮肤病的病因及有效防治该病,对患皮肤病的大熊猫病变部位的皮屑进行了真菌学检查与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学特征鉴定、ITS序列分析以及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的真菌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编号为MXP-13-11-1)。分离株MXP-13-11-1的ITS序列的长度为573bp,该片段包括ITS1、5.8SrDNA和ITS2的全部序列以及18SrDNA和28SrDNA的部分序列。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XP-13-11-1与编号GU348990.1的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9%。根据形态学鉴定、BLAST比对结果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将分离株MXP-13-11-1鉴定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皮肤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阴道菌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首次对9只大熊猫阴道微生物菌群进行分离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阴道主要细菌为乳杆菌(Lac tobacillius)、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及表皮葡萄球菌(Stapholococcus epidermidis),其中优势菌为乳杆菌;并从其中4只大熊猫阴道分离出1株白地霉菌(Geotrichum candiolum).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犬细小病毒(CPV)流行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吉林省某比格犬养殖场采集疑似CPV感染致死犬的肠道组织,将病料接种至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电镜形态学、PCR、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这株病毒在F81细胞中产生了典型CPV细胞病变(CPE);在电镜下可见病毒呈无囊膜、直径为2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PCR鉴定证实CPV核酸呈阳性;血凝试验表明此病毒对猪红细胞具有凝集作用,血凝效价为1∶256;将这株病毒命名为JL-(18)1/Beagle。动物回归试验表明,JL-(18)1/Beagle使比格犬产生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以NS1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CPV-2c型分离株CPV-SH1516以及Canine/China/23/2017 NS1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而核苷酸相似率为100%;以VP2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New CPV-2b型CPV/CN/JL3/2013、CPV/CN/HB1/2013和CPV/CN/JL6/2013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相似率为99.89%~99.94%;以VP2蛋白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表明,JL-(18)1/Beagle属于New CPV-2b型,与近期吉林CPV分离株相比,关键氨基酸位点无明显变化。因此,本试验从吉林省比格犬肠组织中分离到1株New CPV-2b型CPV毒株。  相似文献   

12.
雪豹(Panthera uncia)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珍贵野生动物,属于重要保护对象。豹的出血性肠炎,国内外有少量文献报道。1986年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重庆动物园雪豹和云豹发生的出血性肠炎,通过实验动物和血清学检测,证明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所致,并分离出FPLV病毒1株。 (一)发病情况 1986年10月21日,重庆动物园1只雪豹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沉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我们对西安市部分奶牛场所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布氏杆菌病、牛白血病、牛蓝舌病均为阴性,而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高达28.31%,在这些牛场中常有流产、犊牛关节炎、犊牛肠炎等病例发生。采集流产病料,接种鸡胚卵黄囊培养,分离出2株衣原体(CCS_(10)株和CCS_(15)株),未分离出相关致病菌。分离株接种鸡胚卵黄囊能致鸡胚规律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明显病变,卵黄囊膜涂片镜检能观察到大量原生小体。代表株CCS_(15)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河南省新乡地区猪体内的进化情况,笔者对河南省新乡地区某猪场送检的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鉴定,并采用PCR扩增得到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时对分离病毒株的GP5和NSP2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并鉴定出1株美洲型PRRSV(XX2015),与中国代表毒株CH-1a中的核苷酸同源性是92.8%,与高致病性(HP)-PRRS病毒代表株Hu N4、Hu B1、He Nan-1、He NAN-A14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则分别为97.2%、97.0%、97.2%、94.4%。对基因组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毒株GP5蛋白非中和性表位处存在氨基酸变异,NSP2蛋白在第481位、第485~488位、第533~561位共缺失34个氨基酸。XX2015分离株是HP-PRRSV的一个代表株,该病毒株在NSP2蛋白中存在跳跃性突变,为进一步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进化提供了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发生的一例华南虎幼虎急性死亡病例的病原菌,无菌采集死亡幼虎的肺、肝、脾、肠道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从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细菌并命名为F J/T iger01,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 r R N A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对该分离菌进行动物致病试验、药敏试验、16S r RN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试验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小鼠攻毒后12 h内全部死亡;15种抗菌药物中,该分离株仅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庆大霉素这3种药物具有敏感性。该分离株与17株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但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异性或物种特异性。本试验从死亡幼虎肠道组织中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的奇异变形杆菌,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我国圈养华南虎疫病防控补充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四川省美姑县的疑似蓝舌病绵羊、山羊血清14份,全血13份,进行蓝舌病抗原、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在10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到蓝舌病抗体,在13份全血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蓝舌病病毒群、血清型鉴定,分离毒株的血清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17.
抗水貂肠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水貂肠炎病毒SMPV-11株纯化后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亚克隆和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8株稳定分泌抗水貂肠炎病毒SMPV-11株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D3、H5、F5、F4、A9、B7、H11和H8.经过鉴定:其腹水ELISA效价分别在1:6.4×103和1:2.56×104之间;且与犬瘟热病毒、阿留申病病毒、犬腺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而与水貂肠炎病毒、犬细小病毒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呈特异性反应;这8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内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大熊猫的生殖道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10只发情大熊猫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并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对分离真菌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等;对分离到的5株酵母菌选用5种抗真菌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到30种真菌,包含25种霉菌和5种酵母菌(链状假丝酵母菌、担子菌类酵母菌、季也蒙毕赤氏酵母菌、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皮状丝孢酵母菌)。5种酵母菌均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皮状丝孢酵母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链状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中度敏感,对酮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可培养真菌种类主要为霉菌(83.33%),酵母菌较少(16.67%);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是临床治疗由本研究中5种酵母菌引起的大熊猫阴道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东地区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从该地区分离到的4株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SD-55株、JM-11株、SZ-14株、ZQ-17株)进行了F基因的扩增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这4株病毒的F蛋白裂解位点均符合禽Ⅰ型副黏病毒强毒株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的分子特征,与中国大陆鸽源APMV-1分离株Pigeon/YN-P1相比,相似率在95%以上。将其与GenBank中的18株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系统进化树,发现分离株SD-55株、JM-11株、SZ-14株位于以意大利分离株Pigeon/Italy/1166/00为代表的欧洲进化分支,而ZQ-17株位于以美国分离株Pigeon/U.S.(TX)/98为代表的美洲进化分支,经鉴定以上4株病毒均为基因Ⅵb1型禽Ⅰ型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20.
为分离、鉴定猪盖他病毒(GETV)并对其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对猪腹泻病样品进行了二代测序,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行了qRT-PCR和IFA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用该分离株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在猪体进行了免疫抗体水平测定和免疫攻毒保护研究。结果显示,二代测序检测出腹泻样品中存在GETV;经细胞分离、qRT-PCR和IFA鉴定证实,成功分离到一株猪源GETV,将其命名为GETV JS18株;该分离株与我国其他猪源分离株同属于基因Ⅲ型,与我国2017年分离株AH9192株的亲缘性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9.7%。GETV JS18株以0.005 MOI接种Vero细胞48 h毒价最高,达7.6±0.2 Log_(10)TCID_(50)/m L;该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仔猪,可有效阻止GETV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平均日增重(ADWG)下降,降低GETV感染引起的病毒血症并阻止排毒和组织带毒,对攻毒保护率为100%;疫苗免疫后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最高可达9.8±0.8 Log2,且持续较高水平至少7个月。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了一株猪源基因Ⅲ型GETV JS18株,其油佐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和免疫持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