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空间中的道德绑架问题不仅与一些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错误、部分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缺失等密切相关,也与网络舆论情绪化、极端化有联系。所以应提高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建立合理的网络道德评价机制,严惩各种网络造谣、网络违法等行为,以更好地规避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对于增强主体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形成和谐、良善的网络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为网络失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冷漠、网络恶俗等,是网民在现实社会当中所具有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信念问题在网络领域的表现,是国家、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失序造成的。通过提升大众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注重网络法治、纠偏网络"泛娱乐化"、抓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网络公共文化等路径,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相似文献   

3.
加强网民道德引导是建立良善网络秩序的重要条件,要全面审视网民道德失范的表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采取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激励网民道德自律及完善法治保障等方式,对网民道德能力发展予以正确引导,从而进一步净化网络社会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50条来自"新浪论坛"和"强国论坛"的网络帖子的分析,初步展示了网民在对"激辩公交让座文化事件"和"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所持的态度和道德评判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网民践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三大特点:第一,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是一种对所处的具体时空作理性的思考后的策略性行为;第二,现代网民践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时,也考虑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谋取个人正当的利益.第三,当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与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相结合时,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被践行的频率、规模都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网民提供了丰富和便捷的生活服务。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出现了诸如炒作无底线、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欺诈侵权等网络乱象,给网络社会道德秩序带来极大冲击。对此,应从全面提升公民网络道德素养、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完善网络立法和管理规范等方面下功夫,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用户低龄化和网络文化低幼化,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网络素养提升和网络综合治理的问题。当前,无论是从网民年龄结构还是从未成年人的网民规模来看,中国网络用户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用户低龄化助长了网络文化低幼化,以至于造就了全民孩童、即时享乐的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的兴起。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技能应用是需要长期引导和培养的,网民特别是低龄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应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每个家庭都高度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黄智宏 《传承》2010,(15):132-133
"人肉搜索"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特殊模式,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和功能之外,还具有网络传播传统模式中所不具备的独到的特点与功能。人肉搜索"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社会问题的折射。因此,要规范"人肉搜索",需要从提升网民素养,加强道德自律,强化网站的建设,明确网站的责任,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引导其健康合理地发展,完善这种传播模式,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特殊模式,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和功能之外,还具有网络传播传统模式中所不具备的独到的特点与功能.人肉搜索"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社会问题的折射.因此,要规范"人肉搜索",需要从提升网民素养,加强道德自律,强化网站的建设,明确网站的责任,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引导其健康合理地发展,完善这种传播模式,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网民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新闻和信息的泛滥。为建立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建议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新闻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与宣传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在某种意义上网络谣言是由多种不健康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健康的互联网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的网民的参与。要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就要从促进广大网民的理性精神、道德自律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来展开路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道德焦虑是网民在网络中呈现出紧张、不安和非理性心态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道德焦虑所涉及的网民数量增多,化解网络道德焦虑,成为治理网络乱象的现实需要。为此,应该从网络道德焦虑产生的群体与个体心理机制出发,从治理、引导、培养网络道德角度探讨网络道德焦虑的纾解之策。  相似文献   

12.
孟鸿  何燕芝 《前沿》2012,(20):103-10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稳定的国内环境.而网络谣言无疑是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公开真实信息;加强网络技术监管,提升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才能有效提升网络谣言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于辉 《人民论坛》2011,(8):58-59
网络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道德问题。网络社会产生的信任危机、网瘾等现象,都需要有相应的道德尺度与标准进行规范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规范网络社会道德秩序及网民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应充分发挥其规范指导作用。同时,要倡导科学上网,树立网络社会正确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现象严重,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问题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无界性,政府缺乏管制,网络立法的滞后。对此,政府要强化网络管理,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加强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管理来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网民的教育,使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主导建设农业信息网站完善程度各不相同,互联网远程教育功能在山区初步显现,相关职能部门在互联网管理方面采取了大量有力的措施。山区农村互联网发展总体上属于初级阶段,网民数量少,构成比较单一,农民涉足网络还比较少。网络对网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强化了网民主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冲突,网上的消极信息对部分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研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推广及其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应辩证地把握互联网在山区农村推广及其对社会道德影响的阶段性特征,重视政府引导在互联网对山区农村道德的影响上的重要作用,正确评估互联网推广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影响的长远趋势。  相似文献   

16.
网络暴力是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在缺乏网络监管者与保护者的情况下实施针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道德审判,甚至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网络暴力现象与网民自身素质、平台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网络暴力的治理应当从减少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加强对网络用户与被网络暴力者的保护以及建立合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入手,促进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徐奇志 《传承》2009,(12):76-77
目前网络道德失范既有网络自身特点的因素,也有网民心理作用的因素,还有监管的问题,是"自律"与"他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就要倡导网上文明,制定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信息分级,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前网络道德失范既有网络自身特点的因素,也有网民心理作用的因素,还有监管的问题,是"自律"与"他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就要倡导网上文明,制定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信息分级,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含义释析--兼论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前沿》2004,(11):144-147
伴随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增多,网络道德一直颇为引人关注.然而何谓网络道德,由于目前我国网络发展的水平和网络社会化的程度,对"网络社会"界定的偏差,导致人们对此一直存有歧义.本文拟在网络社会-道德运行的新型社会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社会"含义的辨析,指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道德运行的差异,揭示网络道德既非简单地等同于一般道德,亦非独立于现实社会伦理之外的"虚拟道德".实质乃是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乃是网络道德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网络社区的人肉搜索行为褒贬不一,特别是来自道德层面的争议颇多。要促使人肉搜索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网络规范管理制度,特别是网民要提倡道德自律,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