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的最伟大思想,现代国际学界公认,提倡和谐最有力的是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为贵",这是流传于世的俗语。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对和谐二字有独到的见解,和字,一口一禾,表示人人有饭吃;谐字,人皆言之,表示人人有话说。所以,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种道德诉求,更是一种制度诉求。"和"要求解决的是民生问  相似文献   

2.
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迪。我们可从中国文字的结构来探讨和谐社会的定义。“和”是由“禾”和“口”两字组成。禾者,粮也;口者,嘴也。“和”即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和“皆”两字组成。言者,说也;皆者,都也。“谐”即人人都能说话。此语还可以作进一步延伸和解析。和谐社会即人人都有饭吃,也即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石。和谐社会即人人都能讲话,也即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石。我们还可从一些故事中领悟和谐社会的真谛。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一次重要的学术研究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请神仙告诉他天堂和地狱的区别。神仙带他去看两个房间。在第一个房间,看到一个高台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但所有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一个美妙的哲学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不乏古圣先贤对和谐社会有诸多的想。然而,这些构想都只能留在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见,和谐.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强调有序和协调,追求和谐更是自古有之。将和谐引入当今社会,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 《今日浙江》2006,(16):26-28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  相似文献   

6.
和谐真好     
请教了一位文字学高手.得知“和谐”这词其实有着重于社会关系的意味:“和”者,从“禾”(指粟),从“口”,意即人皆有嘴要吃;而“谐”呢,从“言”,从“皆”,就是说人皆得言乐言。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真理”二字,从政治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宗教上讲,佛祖释迦牟尼提倡“真理与大真理”为他人加持。因此,人人都要讲真理,我本人也是信奉真理之人。以前我出国时有记者问我:“你现在被认为是爱汉人者,你对此有什么评论?”我答:“我是一个爱真理的人。”  相似文献   

8.
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之后。“和谐”这个词不绝于耳。已经成为国人的流行语之一了。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从字的结构,就可以大致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和”的本义是风调雨顺。“和”的左边是“禾”.是粮食的意思;另一边是“口”,指的是人的嘴,  相似文献   

9.
汉字趣谈     
汉字的“立”表示一个人站立大地之上。这是个像形字,它早期的写法是“(?)”、“(?)”、“(?)”,以后演变成“(?)”、“(?)”,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子。直观地看这个字,很有意思,其中的“(?)”表示上天,最下方的“一”表示大地,而中间的“八”是像形的人字,表示一个人站立在天地之间,这便有了“顶天立地”之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关乎你我他,人人都应讲和谐。本文则就公安民警如何促进心理和谐,谈点粗浅认识。一、明确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促进心理和谐的自觉性构建和谐社会,就其社会人而言,有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自我和谐最重要。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的所有活动都需要…  相似文献   

11.
吴绪成 《世纪行》2006,(12):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谐文化源远流妊、蹲大精深。关于“和”与“谐”,距今1900多年的《说文解字》解释“和”,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广韵》进一步解释“相应”是“声相应”,与声音和语言有关;《说文解字》解释“谐”,是“从言,皆声”,也是形声字,与声音和语言有关;《广雅》和《玉篇》对“和谐”二字的解释一致,都可以同义互文,都与声音和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12.
魏秀堂 《台声》2011,(3):31-31
2月7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春茶会上表示,现行“政府”文书上面,经常出现“中国”二字,但是这种称呼方式,不符合两岸“九二共识”中对等尊严的沟通与谈判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通过实施释法析理抓接访、创新机制抓处访、综合分析抓预访等行之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信访工作。督促“一府两院”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了群众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司法公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济宁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  相似文献   

15.
“禾”加“口”为“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言”加“皆”为“谐”,就是人人有话说。这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对构建和谐重庆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7.
徐平华  周国琴 《前沿》2010,(15):14-17
传统“和治”提出“和为贵”的治道目标、“尚中贵和”的治道方法、.“仇必和而解”的治道保障,对今天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已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相似文献   

19.
微言与大义     
在关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解读中,一个说法是,有禾苗、言论、嘴巴、告白等组成的和谐二字,其政治意义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最卑微的人也有说话的权利、责任和大义。确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入地介入国际社会、中国公民护照对文明社会全面开放,最终使得从上到下,从精英到民众,开放的心态、人人皆有说话权的共识建立了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当前最重大的社会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繁体字“亲”的右边有“见”,“爱”的中间有“心”。后经简化,“亲爱”二字变成现在的“亲”不见,“爱”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