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商品房预售认购书由于其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对双方权利义务不甚清晰的界定,由其本身的法律效力及其中定金所引起的纠纷正日渐增多,探讨其法律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品房预售认购书的性质及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凯 《律师世界》2002,(10):14-16
认购书是广泛存在于商品房预售中的一种文书。由于其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对双方权利义务不甚清晰的界定,由认购书及其中定金所引起的纠纷正日渐增多。纠纷的症结在于:认购书是购房人与开发商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合法,则其是否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如果认购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否意味着购房人必须于认购书所约定的期限内与开发商签署合同,而不论正式合同的内容如何,否则开发商即可没收购房人数千元乃至数万元的定金?本文试结合实践,对该问题从理论上予以深入分析。一、认购书的性质辨析认购书(又名认购意向书、购房订购单…  相似文献   

3.
商品房认购书,是指商品房买卖双方在订立商品房预售合同或者商品买卖合同之前所签订的文书,是对双方交易房屋有关事宜的初步确认。商品房认购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认购房屋的基本情况,如房屋的  相似文献   

4.
论楼宇认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房地产交易中,房地产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在正式签订销售合同或预售合同之前,要求购房者先和其签订楼宇认购书。楼宇认购书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极多,问题也十分突出。我国的法律对于楼宇认购书没有明文规定,学界对楼宇认购书意见不一,因此对楼宇认购书进行探讨实有必要。一、楼宇认购书的性质关于楼宇认购书的性质,有六种观点。第一,楼宇认购书是意向书,没有法律效力,其理由为双方没有就购房的基本事项达  相似文献   

5.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商品房预售合同效力的概念合同的效力即合同的法律效力。从广义的角度讲包括 :( 1 )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 ;( 2 )裁判文书的效力 ;( 3)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这里我们所指的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指符合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定的合同具有的法律上的认可效力。包括对双方当事人所达成一致的合同的效力的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 ,即是指符合国家有关商品房预售法律、法规的合同具有的在法律上的认可效力 ,它包括合同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和效力待定。二、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有效条件(一 )预售方主体资格条件预售方主体…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一个月前,我向一家房产开发商订购一套商品房,并按对方要求签订了认购书,还被要求支付了一笔订金。可后来开发商不同意与我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把我认购的那套房卖给了他人。当我要求开发商双倍返还  相似文献   

7.
《法庭内外》2008,(12):59-59
2007年3月,我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一份《商品房认购书》,约定我向房地产公司购买其即将开发的“锦绣豪苑”面积42平方米的第27号门店,单价为每平方米6880元。随后,我交纳了20万元门店款。由于房产价格上涨较快,半年后,房地产公司竟将刚刚峻工的该门店以每平方米9000元的价格卖给第三人龙某。我要求房地产公司对其违约行为承担赔偿责任,但该公司坚持认为《商品房认购书》并非正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故公司根本不存在违约行为。请问:这家公司的说法正确吗?  相似文献   

8.
何小勇  姜俊 《行政与法》2012,(1):104-109
预购商品房抵押是伴随着商品房预售制度的产生和银行为防范住房金融业务信贷风险而出现的一种担保方式。我国的法律、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预购商品房抵押进行立法规制,但对其应具备何种法律效力未予明确,无法衡平商品房预售中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本文通过对法律规制的变迁及相关司法判例的探讨,分析了预购商品房抵押的性质、效力及纳入预告登记制度的可能性,使其与现行的物权法律体系相协调,以维护住房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9.
商品房认购书作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签署前买卖双方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书面凭证,虽并非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必经程序,但能有效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维护买卖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因此,目前在我国许多省市已开始推行《商品房认购书》示范文本制度。实践中,有些开发商从自己利益出发,并不使用《商品房认购书示范文本》而是擅自削减商品房认购书的内容,在扩大自己权利的同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谈商品房预售中的登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经营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承购入,由承购人支付定金或房价款的行为。其重要法律特征是预售人用预购人的预购款开发建设预售的商品房,这种商品房是正在建设中的、尚未竣工的商品房,预售行为的合法、有效不以实际交付标的物和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为必要条件。预售商品房在现实生活中已司空见惯,但其登记问题不同于现房买卖登记。它是商品房买卖登记的极端特殊形态,因为商品房预售或者签定预售合同、预售转让合同,交易的商品房均未竣工,没有明确产权,预售人对此商品房只享有合法占有权.预购人享…  相似文献   

11.
预售商品房转让是否有效?这一模棱两可的法律问题是由于对预售商品房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进而造成了司法实践的混乱。本文认为:预售商品房是一个模糊概念,在法律上应该进一步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法律地位的预售房、交付房、产权房;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预售商品房中的预售房转让合同有效、交付房转让合同无效。本文澄清了预售商品房转让及其效力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并提出完善预售商品房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迪 《法制与社会》2012,(25):198-199
商品房预售方式在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远期交易的特性使得作为弱势一方的购房者的利益极易受到侵犯.因此,对于商品房预售预售的监管.本文通过我国现实中不同地区的商品房预售款监管模式,以监管主体为核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现有三种模式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商品房预售款的监管模式提出有效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志青 《法制与社会》2010,(22):130-130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规范商品房预售活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其本身固有的属性决定其对预购人的权利保护存在局限性。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商品房预售的相关立法及其缺陷,然后从完善预售信息披露制度、商品房预售准入制度等方面论述了相关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提出了“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建议,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以央行为首的少部分人士主张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而以建设部为首的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赞成保留预售制度。笔者综合各方观点,陈述取消和保留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利弊,认为商品房预售制度存在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法律性质及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是指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他人的行为。这种转让只变更预售合同的主体,预售合同的内容不发生变化,由商品房预购人将原预售合同的债权或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使第三人与预售人之间设立新的民事法律关系。预售合同转让属于房地产的二手交易,即通常所称的三级市场。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5条规定:“商品房预售的,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问题,由国务院规定。”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对商品房的预售合同转让的认可。事实上,我国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在房地产市场中大量…  相似文献   

16.
薛成有 《行政与法》2004,(1):124-127
本文对商品房预售行为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分三个方面予以审视和分析,即商品房预售合同法律关系、商品房预售贷款法律关系和商品房预售行政法律关系,进而对涉及商品房预售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相关房地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商品房买卖问题不断突出的诱因。目前,商品房买卖中的焦点问题是认购书的定金问题。处理这一问题应立足于现实,从学理上明确认购书中定金的性质,明晰定金在商品房买卖中存在的问题,并应倾向于对弱者的保护,逐步用法律规范去完善我国的商品房买卖。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房预售合同公证过程中,向当事人指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办理预售房屋预告登记,这是公证员的法定职责,是保障购房人实现购房权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预售商品房抵押贷款发展策略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智 《政法论丛》2000,(2):50-52
将预售商品房作为抵押权的标的 ,既符合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之潮流 ,也符合当事人之本意。它很好地缓解了房地产市场资金紧缺的状况。既解决了买房者的资金问题 ,预售人也因提前将商品房售出而获得了资金流转加快的效益。对于银行来说 ,为预售商品房提供抵押贷款 ,既能带来安全可靠的资本收益 (利息回报 ) ,又能吸纳长期稳定的客户及其持有的社会资金 ,从而可以成为贷款银行的一项主要的长期金融资产。因此 ,预售商品房抵押贷款必将成为我国银行商业化转轨时所需开拓的一项重要业务。可见 ,预售商品房抵押贷款无疑会是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微观…  相似文献   

20.
在商品房的买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名为认购书的文书。在学界,人们对其法律意义以及法律属性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尝试从一种法律模型组合的角度去分析认购书的法律属性,为人们厘清认购书的法律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