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彭知辉 《公安学刊》2010,(2):30-33,43
公安情报是侦查破案的前提和基础,是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破案效率、保证破案质量。有助于侦查部门掌握侦查工作的主动权。情报主导侦查是以公安情报应用为核心。实现侦查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种侦查理念和模式。网上侦查是情报主导侦查模式下最大化发挥公安情报效能的常规性侦查措施。开展网上侦查,应创新理念,树立侦查新思维;强化信息采集,夯实网上侦查根基;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力度,有效挖掘情报信息;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网上侦查机制;规范网上侦查流程,丰富网上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情报主导侦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情报主导侦查是信息化时代侦查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先进的侦查工作理念,是新时期侦查破案的新增长点。结合情报信息工作实践,探讨情报主导侦查模式的主要特征,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情报主导侦查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情报主导侦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学界和实务部门对情报主导侦查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于情报主导侦查的涵义,学界和实务部门已基本达成共识;情报主导侦查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主要是对情报分析研判的原理和方法、原则和流程、思雏模式及情报运行机制重构的研究;情报主导侦查常规性侦查措施——网上侦查逐渐完善,方式逐渐多样化;针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毒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和经济犯罪的专案情报主导侦查成为研究热点;情报信息规范化管理、情报信息专门分析研判及情报信息预警成为情报主导侦查的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加强街面犯罪侦查工作,是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需要,也是针对当前违法犯罪特点的一种新型防控模式。加强街面犯罪侦查工作,必须坚持人员、装备、机制相配套,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情报制导,对违法犯罪实施精确打击;必须坚持以现代指挥体系为依托,以多警种协作为抓手,以整合社会资源为支撑,构建合成型打击网络。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情报主导的全景式侦查控制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我国犯罪变化的新形势与侦查工作的复杂化,传统侦查理念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各种社会变革压力推动我国侦查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情报主导侦查模式在运行中也面临情报主导侦查的理念更新缓滞,整体规划不统一,协同联动发展缓慢,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专业情报工作人员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情报收集面不能全面满足侦查实践需要等诸多现实困境。为此,构建情报主导的全景式侦查控制模式便成为我国情报主导侦查模式的深入发展,它是科学地分配侦查权和侦查资源优化利用的结合,是一种全景式的侦查战略规划与设计的工作管理模式,包括战略、规划、设计、构建以及运作等机制。  相似文献   

6.
公安边防部门侦破边防走私案件应以情报为主导,建立高效运作的侦查模式。这一模式由以下几要素构成:建立走私犯罪侦查情报机制;开展走私案件侦查先导性情报收集、研究工作;侦查、封堵走私活动。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我国犯罪变化的新形势与侦查工作的复杂化,传统侦查理念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各种社会变革压力推动我国侦查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情报主导侦查模式在运行中也面临情报主导侦查的理念更新不足、在地方无序发展、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参差不齐、管理机制滞后、专业情报工作人员缺乏、情报收集面窄、作用发挥不到位等诸多现实困境。为此,构建情报主导全景式侦查控制模式便成为我国情报主导侦查模式的深入发展,它是科学地分配侦查权和侦查资源优化利用的结合,是一种全景式的侦查战略规划与设计的工作管理模式,包括战略、规划、设计、构建以及运作等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文海 《公安研究》2009,(10):47-51
公安信息化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必须坚持以信息化推动警务机制改革和创新。公安信息化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警务机制,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必须以实施情报主导警务战略为核心。要在思想观念、资源重组、流程再造、平台建设、情报研判、规范制度等方面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监狱安全的核心在于狱内犯罪的防控,狱内犯罪防控必须以犯罪分类为基础。狱内犯罪可以分为预谋犯罪、情景犯罪和激情犯罪三类。狱内防控主要有三种模式:预谋犯罪——主动侦查模式;情景犯罪——排查防控模式;激情犯罪——处置和解模式。  相似文献   

10.
警务主导观:信息还是情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解读“情报”与“信息”的内涵,正确地认识“公安信息”、“公安情报”的含义,对建立由公安情报主导的现代警务模式,推动公安情报分析研究工作和促进公安情报学科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和完善公安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建立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监狱安全防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极大地推动了监狱工作的一体化进程。安防一体化建设与运用是信息化条件下监狱安全工作的必然趋势。实践监狱信息安防一体化必须坚持“内、外”兼修,“动、静”相宜,“宽、严”相济,“点、线、面”结合和“战、练”相融,重点探索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研发建立信息导向下的监狱一体化安全防控系统,确保监狱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不仅是其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监管改造工作持续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调查表明,对服刑人员实施“全额医保”模式并不能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规范服刑人员的劳动报酬、将服刑人员纳入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监狱医院的社会化医疗管理模式是破解服刑人员医疗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全额保障”的现行服刑人员医疗体制无论在资金还是医疗技术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困难,这种制度并未得到监狱、监狱民警以及服刑人员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负性影响日趋显现。探索监狱医疗社会化模式,使其始终遵循社会公民一致性原则,将服刑人员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使服刑人员在就医、缴费、保障上摆脱“免费困境”,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八》)的颁行实施,必将对我国监狱工作全方位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新的刑法立法精神确立必然带来监狱行刑理念的创新;新的刑法制度确立和实施必然要求监狱行刑制度的创新和重构;新的押犯结构必然促进监狱改造手段的创新;新的职能定位必然催生监狱运行机制的创新。以《刑八》实施为契机,推动我国监狱管理的全面创新:确立现代监狱的核心价值体系,凸显社会主义刑罚文明;规范现代监狱的职能设计,科学履行法律惩戒和社会防卫职责;改革传统监狱管理模式,创设中国特色的监狱管理制度;客观审视传统改造手段,构建科学的改造罪犯手段体系;回归监狱工作理性,使监狱行刑从理想走向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语境下,我国监狱行刑主体单一的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应导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即让罪犯、非政府组织(NG0)、包括受害人在内的公民和监狱在监狱行刑活动中拥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是监狱本身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公民社会发育渐趋成熟等诸多方面的必然要求。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的路径选择和模式构建上:一是要解决法律的挈肘,修改或补充法律条款:二是要立足我国监狱行刑实践.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分为六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行刑改革,以更好地实现人们对“新程序正义”的诉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监狱“监企合一”的监狱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确立了“金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目标。在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对监狱机构设置与警力配置进行创新,监狱机关实行“大处(科)室制”;监狱管理实行“监狱一监区”扁平式两级管理;撤出非执法岗位所占用警力;建立以女性监狱人民警察为主的监狱教育改造机制;降低监管改造工作一线监狱人民警察工作风险;配置机动警力解决监管改造工作一线监狱人民警察业务素质培训与休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构建监狱安全长效机制是监狱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根本着眼点是监狱安全制度、监狱安全监测监控、监狱安全评估预警及监狱安全应急处置等实施效能的稳定与不断提高。构建监狱的安全长效机制,应在统一的安全制度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监狱安全监测监控措施对监狱进行防护,同时通过监狱安全评估预警机制来评估和调控监狱的安全状态,并通过适当的监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将监狱调整到相对“最安全”和“风险最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贯彻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要求的过程中,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管理教育罪犯模式。“5+1+1”管理教育罪犯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罪犯每周1天课堂学习教育固定化。“5+1+1”管理教育罪犯模式需要立法保障,使教育改造罪犯工作成为一项“硬任务”.进而不断发展完善。使监狱更好地履行所承担惩罚、教育和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监狱有效消除和减少社会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大情报"体系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高端应用,阐述了"大情报"体系服务侦查的基本模式,分析了情报主导侦查功效的因素,结合全国"清网行动"的实际,说明采取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成功有效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追逃成功率和准确率,并提出了提升"大情报"服务侦查功效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