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斌 《公民导刊》2013,(4):42-42
审判公开是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审判结果公开是审判公开原则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网上公开裁判文书应该是相对的,应以公开为主、保密为辅。审判公开是追求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实施网上公开裁判文书,更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推进诚信诉讼,普及公众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有利于  相似文献   

2.
一、深化审判公开的视角切入审判公开在历次司法改革中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重点被一再强调。仅就制度层面而言,经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已形成了审判公开在原则、意义、内容、方式、载体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基本框架。但制度的实施状况还不够理想,"纸面上法律"所遭遇的"实施困境"似乎在不停地演示和印证着"尺蠖效应",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审判公开不需加强,依法就够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审判公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并非仅仅是"些微困难",而是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以往对审判公开制度所作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广泛运用的时代,审判公开也与时俱进,拥有了新的内涵,各级法院积极创新庭审公开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适时公开庭审过程。由于自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故而在利用它进行审判公开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权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舆论监督权与独立审判权。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自媒体审判公开的技术尚未成熟,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开不及时、不主动;公开有侧重,选择性公开;等等。在自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它对审判公开提出的挑战,把握基本定位,坚守一项原则,尝试创新变革,完善审判公开。  相似文献   

4.
包莉莉 《前沿》2007,(7):142-143
审判公开体现了司法的开放性,这是一项重要的诉讼原则。在我国诉讼制度中较好地坚持并完善了公开审判制度,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公开审判不仅向当事人公开,而且也向社会公众公开,并适当的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审判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5.
王洪 《楚天主人》2012,(5):33-34
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实现公平公正阳光办案,增强司法公信力,创新方式方法,将司法公开的内容从审判公开延伸到立案、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个方面,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需求,而且提升了法院审判质效和公信力。2011年,全市法院诉前  相似文献   

6.
8月22日,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在这起备受我国社会乃至国际关注的案件中,济南中院采用官方微博对庭审情况做了实时播报,及时准确披露庭审信息。直播薄案庭审,在法治和传播上都有重要意义。从法治角度看,直播庭审是对审判公开原则的满足。早在18世纪,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就已提出"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  相似文献   

7.
施玮 《长江论坛》2014,(1):88-91,95
近代中国为了收回司法主权,不得已进行司法改革,引进西方司法审判制度,运用西方审判原则进行审判。姚荣泽案是民国依据新式诉讼理念审理的首例案件。该案的审理贯彻了司法独立、公开审判、无罪推定等法律原则,尤其是对审判公开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反映了民国初年建立近代司法审判制度的艰难与无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进一步完善审务公开、流程管理等审判管理机制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提出了政治建院的治院思路,从抓院庭两级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人手,把进一步增强法官的大局意识和廉洁意识、增强法官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和法官队伍素质的核心动力,辅之于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司法公正的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为新形势下的司法公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这一原则与依法独立审判、辩护等原则一并成为宪法规定的为数不多的司法原则,充分表现了司法公开对司法制度乃至国家政治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多年司法改革实践,本文对司法公开的基本功能、改革所遇障碍、具体改革举措等略加论述。一、司法公开的基本功能贯彻落实司法公开的宪法原则,首先要搞清楚司法公开的功能。通常人们会强调司法公开的  相似文献   

11.
直接言词原则是近现代各国通用的一项重要的诉讼原则,但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却没有确立,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间接书面审理方式。直接言词原则对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诉讼目的的实现具有重大价值,应在我国立法上尽快确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今社会风险的不断加剧、不可逆转损害后果的频繁出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应局限于事后的补救性救济,而应当积极拓展其预防功能,将隐患消弭于尚未发生之际是生物多样性预防公益诉讼的应有之义。就现行司法救济体系而言,尚存在法源理论上的不相妥协、立法维度上的事后救济为主、司法实践中的固守谨慎等鲜明特征。因此,应当在风险预防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引导下,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专门立法、明确“重大风险”判断基准、完善生物多样性多元保障体系、打造查、审、执相互贯通的全链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因其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公开及时等特点,已经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刑事司法领域,媒体介入,特别是刑事侦查和审判阶段的介入,已然成为社会所热议的焦点和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热点。媒体介入是一把双刃剑,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既能表现出监督司法机关诉讼活动、培养民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有利的一面,又能体现出阻碍侦查活动、妨碍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等不利的一方面。必须通过重点分析媒体介入对刑事诉讼的影响,才能提出媒体介入刑事诉讼所应坚持的原则,以便协调舆论媒体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唐皇凤 《桂海论丛》2012,28(2):58-62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实现制度正义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现代社会,缺乏制衡的国家权力和资本权力往往成为威胁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压迫性力量。在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定情势下,有效制衡国家权力与规训资本权力既是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也是转型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制度正义的实现,仰赖于一个高度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现代社会的存在,并在一个开放的民主宪政制度框架中,通过各种政治行动者之间的平等博弈、公共协商和理性妥协而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程宗璋 《思想战线》2002,28(1):119-124
民事认证制度是庭审制度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法官在法庭认证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中立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认证程序的结构应当贯彻公开、直接和集中原则 ;认证的现实基础是法庭的举证和质证。民事认证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确保诉讼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完善审判制度三个方面。依据我国现实国情 ,设立民事认证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该制度建设的要点是认证的主体、对象和范围 ,认证的程序和方式 ,民事认证的规则和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特别体现了"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原则,但整个新刑诉法的修订都是围绕着保障刑事被告人权利这一立法目的进行的,被害人作为刑事案件的直接受害者,其权利并没有得到增强。在以往及现行的刑诉法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一直存在缺失,尤其是请求启动二审程序的权利,即启动二审请求权。通过探讨赋予被害人上诉权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抗诉请求权,可落实被害人启动二审请求权。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审判工作机制行政色彩浓厚 ,存在着诸多弊端。建立独立、公平的审判工作机制 ,主要的措施是要全面推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 ,按照责任原则 ,落实合议庭及独任审判员负责制 ,强化合议庭和法官责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具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在当下存在"迷航"的倾向,究其原因在于偏离调解的本义。而归正调解的航向,需要合乎三个基本维度,即合乎法律之维、合乎契约之维、合乎人性之维。破除调解当前迷思的固本之策在于调审分离,使调解回归调解本义——建立非诉讼化的调解制度,同时使审判回归审判本色,发挥调解、审判各自其本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两审终审制虽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但却是建立在有害司法公正的基础上,存在诸多体制性弊端。故为最大限度的实现正义与效率的兼顾,保障刑事诉讼之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目的,需要从法理学的视角剖析刑事审级制度,并通过三审终审的制度设计,实现当事人的复审救济权,避免申诉、审判监督等复查程序对刑事审级制度的侵蚀和瓦解。  相似文献   

20.
司法透明是司法现代化和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保障机制。近年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对审判方式、诉讼制度、执行体制及审判组织等的改革,从不同侧面落实司法透明原则。然而司法透明制度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本文即从消除制约司法透明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这个最主要的问题着手来探讨司法透明制度在我国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