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灿发  张祖增  王政 《长白学刊》2023,(3):90-100+2
科技理性的纯粹化催生了生态风险的社会化,内生于此的风险预防原则因具有突破传统意义上“生态环境无损害则无救济”思维范式的价值功用而在环境司法中获得充分的适用空间,其内在价值主要体现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视域下对救济性环境司法的“补充功能”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视角下对行政权在环境风险规制中主导地位的“督促功能”。目前,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司法裁判中适用虽已初具共识,但仍面临作为适用依据的体系性法律规则缺失、作为核心要素的“重大风险”的认定存在困境以及作为适用场域的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呈现“单轨制”运行特征等三重困境。为进一步发挥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司法中的作用,需要以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预防原则为接口,塑造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法典中的文本表达方式;以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司法中适用的核心要素——“重大风险”为概念起点,完善“重大风险”认定的司法裁判规则;以确保司法权的谦抑性为前提,拓展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司法中的适用场域。  相似文献   

2.
权力制衡理论和权利的司法救济理论是检察机关对能动司法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能动司法检察监督过程中,为尊重能动司法应当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保证监督权的正当实现,既要坚持监督的法定性和有限性原则,又要坚持监督的类型化以及监督的均衡性原则。检察机关对能动司法法律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监督能动司法实施主体的资格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监督能动司法行为是否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监督能动司法适用的是否是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案件。结合能动司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检察机关对能动司法的法律监督方式应坚持事后监督和事中监督并重。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辉  姚艳 《思想战线》2007,33(3):30-36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中存在争论的法律名称、立法目的、法律方法和司法救济等问题,不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代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应当简化立法目的,创新法律方法,建立符合传统文化保护规律的特别制度,并在具体法律缺位的情况下,鼓励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环境权尚未成为实然性的法律权利,造成阳光权等环境权利没有得到立法保护。在此情形下,司法机关可以运用民法上的相邻关系规范来解决此类纠纷。在相邻关系立法中,在这些问题的归责原则上,跳出侵权法理论上违法性原则的窠臼,借鉴环境权理论上严格的无过错责任规则,设立“无违法也应当承担责任”的独立条款。同时,在责任承担形式上,由民法规范中单纯的事后救济和补偿向环境责任中的事先预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逮捕措施的适用存在许多问题:立法过于简单,容易导致法律适用混乱;司法独立性缺乏制度保障,容易产生行政干预;逮捕内部审查制度落后;缺乏错捕的救济制度。因此,应完善立法,明确逮捕的具体标准;加快推进司法独立,避免行政干预;完善逮捕的审查制度;建立完善的逮捕事后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6.
宋远升 《公安学刊》2007,1(1):39-42
诱惑侦查是一把双刃剑,容易引起国家公权力与个人私权利之间的紧张冲突,司法伦理与追击犯罪理念的激烈对垒。对诱惑侦查的适用应当贯彻和遵循必要原则、司法审查和救济原则、充分嫌疑原则、明确区分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文镔 《人民论坛》2011,(7):110-111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反收购的规制并不完善,尤其是对反收购存在诸多的限制。我国反收购立法应建立以事前监管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监管方式,明确规范和界定反收购行为,建立司法救济制度,明确公司经营者在反收购行为中对股东的诚信义务,从而使收购者与目标公司管理层在更加平等、公平的舞台上博弈。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律规范冲突的解决,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始终的机制,与此相适应,并建立起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事前审查模式和事后审查模式的事前预防机制和事后排除机制①。本文仅从权限控制、程序控制和立法技术控制等方面,对建立与完善法律规范冲突的事前预防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段丽 《人民论坛》2013,(2):130-131
犯罪化是我国刑事立法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犯罪化过程中立法应当保持理智而谨慎的态度,遵循本土化原则,不能简单移植国外刑法的立法模式;应当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处理好行政权与司法权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客观分析刑法应对社会风险的作用,并保持刑法体系的良性调控机制,在犯罪化的同时适当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运用强制性侦查措施时在传唤、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扣押等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在于司法审查机制尚未形成,权利救济制度的弱化失衡,比例原则在设计上的缺失。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国情,从确立司法审查原则、完善强制性侦查措施体系和逮捕制度等方面,从有效保护公民合法权利角度,完善刑事侦查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务犯罪司法预防的主要问题在于:罪刑平等原则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以罚代刑”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没有严格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注重功利目的实现而忽视执法的严肃性;审判的及时性、公开性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司法业务指导工作仍需加强。为有效地惩治职务犯罪,应坚决贯彻罪刑平等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正确执行惩处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加强司法解释、司法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未成年人适用非监禁刑是挽救并帮助失足未成年人的最好途径,它不仅可以矫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可以预防他们再次犯罪。但由于对非监禁刑价值认识不足、制度存在缺陷、司法环境困扰和部门衔接不畅等原因,我国对犯罪未成年人适用非监禁刑还存在适用比例、适用刑种、适用区域、适用属地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悖,增加了社会风险;与平等适用法律原则相悖,影响了社会稳定;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相悖,侵蚀了司法正义;与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相悖,减损了刑罚功能。减少、纠正这些偏差,应树立少年司法理念、完善少年司法立法、建立部门衔接机制、探索多种矫正模式。  相似文献   

13.
扒窃行为的防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犯罪控制基本方针,可以把扒窃行为的控制概括为道德控制、社会控制、司法控制三个基本方面。文章从道德控制、社会控制、司法控制三个方面,论述了扒窃行为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日刑事羁押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羁押是限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身自由,保证侦查和审判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羁押也是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保障人身自由权是保障一切人权的基础,应当借鉴日本羁押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羁押法律制度:设立羁押司法审查制度,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辩护权,缩短羁押的期限,建立我国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拘役判决生效前逮捕被告人存在违反刑事诉讼法、不利于保障人权、救济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片面强调刑事诉讼打击犯罪职能、克减无罪推定原则、被告人权利意识不强、理论关注度低等多个面向。强调尊重人权司法理念、合理解决司法行为习惯与现行法律规定之间的张力以及切实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辩诉交易制度产生于美国,是美国特有的一项司法制度,它具有结案快、效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司法机关也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显示了该制度的可行性,应当引入并加以借鉴。应从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制度名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审查机制和救济机制等方面,结合国情对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审查标准迫切需要重构。比例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通过判例和理论发展起来的相当成熟的审查原则和标准,可资我国借鉴。本文研究比例原则的概念、渊源和适用领域,分析其在司法适用上的局限性,并就其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运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创建。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营造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专门机关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情境预防防线以及引入社区矫正等少年司法制度都是可行的社区犯罪预防措施,构建起对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系统。社区能充分发挥犯罪预防的作用,需要对社区预防自身的地位提高认识,协调好两大主体的功能,并由政府作为社区预防的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民陪审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弥补法官审判的不足,监督法官的审判工作,保证司法公开、公正。文章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立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一个兼顾效率与公正的基本价值目标,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对各种权利提供有效司法救济的民事诉讼法。而刚刚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加以全面的修订,其目的就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司法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使纠纷解决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