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德里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创造了"解构主义"这个术语。他以"延异"和"踪迹"为切入点对传统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构,重新阐释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翻译对等、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可译性等核心问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里达看来,翻译应尽量达到"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等量,原作与译作呈互补共生的"契约"关系,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又受制于词的"经济法则",这些深邃的思想对我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词源》作为中国词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接受史折射出历代词学思潮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轨迹,对于蓬勃发展的清代词学而言尤其如此:从清初云间派词学家对它的浅层接受,到清前期浙西词派在继承其理论的同时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概念偷换,再到清后期常州词家为调和词学内部"言志与缘情"、"守律与破律"、"雅化与俗化"三对矛盾,对该理论进行了合理吸取与深化,并通过"意内言外"的词学理念,完成词体最终的复合建构;这一漫长的过程《词源》作为一个参照系和理论源,对清代各时期各流派的词学思想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词学向诗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丘斯迈 《理论月刊》2004,(5):132-133,142
秦观是北宋的婉约词大家,他在中年以后屡遭贬徙,其凄楚之情通过词的创作表现出来。凄婉、哀愁是 他后期词的特点,也是他坎坷身世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4.
马晓辉 《传承》2013,(4):84-85
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封闭和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等原因,太原方言有其独特之处,包括叠音词、"~儿"类词、"子尾"词以及分音词和合音词等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5.
"影响"一词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得再频繁不过的一个词。当下的人们在频繁使用该词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其产生的特定古籍来源及其涵义所指。通过文本梳理,我们发现"影响"一词的观念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管子》、《荀子》及《庄子》三部著作中。当时,"影响"一词运用的语境是与王者治理臣下及民众的特定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追溯"影响"一词形成的思想源头,考证其所蕴涵的古典内涵,解读其所具有的思想蕴涵,对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热播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一辈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来概括自己一生的林作园老人却把它当成了座右铭。也许,这正是他一辈子的精神所在。也正是在这种精神面前,"一根筋"、"傻瓜蛋"、"怪人"等不太中听的词才显得更有意义了。正如林老为自己八十寿辰  相似文献   

7.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标识性人物.他大量创制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他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他创作主体介入,改变了以人物类型表现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方式.柳永在北宋词坛这个"极其变"[1]的时代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尚慧萍 《人民论坛》2010,(6):264-265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09,(10):56-57
说起苏轼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未必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巨匠,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或许是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光芒太盛,人们对他其他方面(如兴修水利)的"闪光点"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实,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成就了得,作为官员的他还善于治理一方,特别是在兴修水利方面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屡有创举,令人刮目.  相似文献   

10.
豪放词派在两宋之际的承传是随着政治走向变动的。在其开创期的北宋,虽然有着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作为其开宗鼻祖,但在北宋词坛,豪放词派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相反,随着北宋灭亡,这种词风被蔡松年带去了北方金朝,形成了"程学盛南苏学北"的情况。蔡松年让豪放词风成为金朝词坛的主流之一,并发扬光大。辛弃疾早年师从蔡松年,很好地继承了此词风,并随着归宋而将此词风重新带入南宋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起源于苏轼,成熟并发展于北方金朝蔡松年,最后被辛弃疾带回南宋,才是豪放词派的承传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小涛气呼呼地来找我,说某某同学在他面前说:"杀猪",让他气愤不已。我当时马上就明白了小涛气愤的原因。因为他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回民,"杀猪"一词显然冒犯了他们的民族禁忌。说此话的同学刚从其他学校转来,未接受过我们进行的民族禁忌的教  相似文献   

12.
<正>词人晏殊,善于精选文字意象作为材料,描摹一幅幅精谨细腻的画面,其词有如工笔画,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则嫌少,饱含着"烹小鲜"的创作诚意。我相信,晏殊在诗词意象的反复推敲和咀嚼中,找到了一份格调高雅的兴趣与快乐。晏殊词,有居士的呼吸节奏。他的句子,犹如潺潺小溪,节奏舒缓。在其精心采撷的意象里,潜伏着博大悠远、安静恬淡的心境,仿佛能囊括宇宙天地间一切微观与宏观变化。看似吟哦的都是微渺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际斌  李秋菊 《求索》2012,(3):197-199
自从张惠言标举"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学术界对温庭筠词有无寄托一直争论不休。较多学者认为:温词没有寄托,张惠言的阐释论流于穿凿附会。其理由有二:一是温庭筠人品低劣;二是花间词为应歌之作。但是,深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正史、杂史的呈现,还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即通过温庭筠的诗文、词所产生的环境背景、西方接受美学等角度的分析,他都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词具有寄托品格。因此,张惠言标举温庭筠词亦可备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温词寄托的是广泛的社会人生情感,但绝非等同于句句指实的实录。  相似文献   

16.
孙焕英 《楚天主人》2008,(12):30-30
如今的中国人,也过起了"感恩节"。并因此知道了"感恩"一词,在西方是圣洁的。不过,"感恩"一词,在中国,那就复杂得多了。封建社会,皇帝一时间犯浑,对其壹心臣子下了诛灭圣旨,送来赐死鸩酒,  相似文献   

17.
肖华 《乡音》2011,(10):20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两次"改词"引起广泛关注。汪洋强调要变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建言谋策",要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这虽是一家之言,但汪洋"改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入思考之后的执政理念之变。汪洋认为,他改"献"为"谋"是翻过字典的,因为"献"是"恭敬庄严地送给"的意思,感觉有"居高临下"之意,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  相似文献   

18.
曹骏  李昱 《统一论坛》2015,(3):39-41
近年来,"小确幸"一词在台湾岛内盛行。"小确幸"一词的通俗解释是"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其实,"小确幸"一词最早并非出自台湾,而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他在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说,很多事物都可以产生"小确幸",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行。该词语传到台湾后,浸染流行,逐渐成为时髦用语。受此影响,台湾岛内不少青年人选择安逸与小清新,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状态与方式,追求较为现实的生活小梦  相似文献   

19.
<正>看书过目不忘,写作思如泉涌,交谈妙语连珠,目光炯炯……用这些词来形容93岁的叶尚志老人真是恰如其分。叶老是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离休后一两年写本书,算得上是位"高产"的高龄作家。冲着他旺盛的精力,常常有人向他请教"不老药"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中共一支笔"的胡乔木,生前先后在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核心的身边,担当智囊和文胆之责,中共中央和最高立法、行政机构的许多重要文件、文告和文章均出自其手,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无以替代,这一点已经广为人知。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他作为诗人和词家,既乐咏新诗,又擅填旧词,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佳作。因此,近乎同时面世的两部胡乔木传记均单列一章,或详或略地介绍了传主在诗词领域的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