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县级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以扩大基层民主并使之制度化,提高现实政治体制对人民直接参与的容纳能力调整县级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效率为具体目标。县级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着开发功能、调整结构、完善体制等任务。  相似文献   

2.
《人大建设》2009,(11):54-54
韩保江、窦勇近期在《嘹望》杂志撰文认为,过去的30年,中国的改革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社会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跟进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否则将举步维艰,甚至出现倒退。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的实质,是以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作为社会转型动力并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体制变革,其典型特征体现为政府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并建立在特有的中国国情基础之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证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需要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既要民主,又要权威;既要自由,又要集中;既要变革,又要稳定,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能否有效协调这些矛盾,是对渐进式改革的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改革路径、结果及其成因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俄罗斯改革从破坏国家政治体制入手,没有对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前景作充分的论证,却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手段和方法,致使俄罗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无法解决、公民社会难以形成,而中国的改革则具有循序渐进、论证充分的特点,不仅考虑到了中国经济的特点和政治体制的特点,而且顾及了民族传统和民众心理的特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和政治稳定,奠定了以正面的、积极的活动为取向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中国的经验无疑会促使俄罗斯后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汪玉凯 《桂海论丛》2001,17(1):63-65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挑战 ,中国必须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平衡 ,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政治发展滞后 ,引发一些社会经济问题 ,实践呼唤政治体制创新和政治理论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权力制衡体制  相似文献   

6.
回应三大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主要回应了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针对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积极改善党的领导和组织制度、探索党政关系新模式,凸显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二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强调稳定的价值、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政府改革和重视保障人权,不断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提出的变革要求;三是应对世界性民主化浪潮的冲击,探索党的执政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7.
李振宇 《理论月刊》2010,(2):85-87,107
社会结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是影响现代社会运行的三大因素,也是社会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内在的逻辑框架:改革市场主导型二元体制是社会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是社会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社会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于:将会对中国在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基础上的社会体制改革、进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参考经验。将会对其他转型国家的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市场经济的民主政治架构包心鉴经济与政治,历来具有一种血缘性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都不可遏制地深涉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要求政治上层建筑作出相适应的改革,创造有利于新经济体制运行和新...  相似文献   

9.
梁芷铭 《前沿》2012,(6):113-114
中国正处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中,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规范政府行政权的裁量活动。从政治、经济、行政、立法等多维度审视社会转型期的行政裁量失范,能够在更深的层面上较为全面地认识行政裁量现象及其失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八年来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和推动下逐步展开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政治体制日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同时也推动着政治体制改革。然而在这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前提下出台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则将更多地考虑政治实体的运行机制和效率,而可能会忽略从宏观角度与政治体制改革配套的政治文化,民族心态和社会习惯的作用,从而有可能使政治体制改革受制于此,造成新的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1.
荟萃园     
民主体制关键在三个制度化《南风窗》近期刊登黄靖的文章认为,成熟的民主政治体制尽管运作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点,即公共政治事务运作程序的制度化。具体来  相似文献   

12.
考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暂短和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日积月累起来的上述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这在3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一个多民族的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政治上适度集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民主和法治是极为重要的。 未来13年的改革,将是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构建民主政治体制双重协进。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审计体制作为一国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动从来都是与特定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联的。党的十七大之后,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曾一度摆上了中国改革决策层的议事日程。深圳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曾率先进行了很多成功的改革,似乎又将率先担当起地方政治改革的重任。2008年5月《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或称“政改草案”)出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世纪。因为它开创了人类社会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人类即将告别昨天 ,迈向新世纪之时 ,一些有卓识的政治家 ,把社会主义体制问题 ,作为他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改革的设计师 ,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深邃目光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政治上 ,建立民主和法制的社会 ;经济上 ,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一、改革政治体制 ,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到法制化的轨道早在 1978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进行,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也成为改革中的硬骨头.目前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规范、制约、监督权力上:树立起长期执政的权力自觉;尽快实施干部财产公开制度;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涉及多方的利益,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具备运筹帷幄的政治智慧和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准确把握改革的发展时机,既积极大胆又稳妥有效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时至今日,回顾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系列思想,对当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将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取向;法治为民主的正常运转确立人人平等的前提,为民主的实现提供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所以完善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体改革成果的巩固以及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时的相对稳定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政党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和历史的选择,在政党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关键问题不在于变换政党体制,而在于政治各要素之间的政治交流是否通畅,政治流通互动是否良好,使民众的政治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拓展政治流通现代路径要把发展党内民主,推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重视民众通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新兴媒体等政治沟通渠道实现参政议政,满足民众参政意愿。  相似文献   

19.
如何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历来是社会主义国家干部制度乃至政治体制建立健全过程中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苏联不断改革和健全干部监督体制。考察其理论依据,分析和评估其改革内容,对完善我国干部监督体制不无借鉴。 1 干部监督改革的理论依据。 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局限,加之斯大林集权体制的影响,苏联干部监督的指导思想在相当长时间里曾经有偏差。直至近些年随着改革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具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特性和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出整体优势;与其他社会治理方略、治理手段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善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法治体系;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道德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法治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配合尚不到位;法律配合经济、政治及社会控制目的,有沦落为形式工具的危险;部分法律制度与中国社会实际状况脱节等方面是其需要深刻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