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批评”是伴随“失语症”而诞生的一种理论策略 ,是继“失语症”之争文学理论思考的进一步深入和当代话语重建的初步行动。本文从“汉语批评”与“失语症”、“当代话语重建”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等三个层面 ,试图对“汉语批评”策略进行理论观照和宏观阐释 ,对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在20世纪90年代被明确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经历最初的热闹之后,今天这一命题渐入沉寂。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文化传统为其问世的思想渊源;"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提出则是其一度盛行的现实语境。然而,"转换"说提出时就缺乏严谨界定和全面思考,大部分论者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意义研究视为"转换"的主要内涵,将两者等而视之。这种泛化理解基本忽视了其医治所谓"文论失语症"的现实目的,也忽视了其立足"转换"以建构当代文论的初衷。自然,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无法避免且十分必要,但幻想通过"转换"来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实在扞格难通。这本身违反了文学发展机制和文论生成体制,堪称一个"虚假命题"。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只能从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产生。  相似文献   

3.
赵玉 《求索》2005,(12)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提出到现在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具误导性的命题。一方面,它把“现当代文论的失语”偷换成了“古代文论在现当代的失语”;另一方面,则把“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偷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而才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混乱,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误导性后果,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误导我们错把中国古代文论看成新的当代文论的本根;二是使学者们几乎都把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古代文论及其现代转换上,反而忽视了“重建中国当代文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4.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前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学界对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诸多的研究中,怎样重建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仍然存在重大缺陷,依然没有摆脱老路,无法引导我们真正走上重建的道路.在时该命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应该走中国文论中国化的道路,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中国文论的当下直接有效性;第二,西方文论中国化;第三,让中国文论在当代成为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5.
童真 《求索》2006,(10)
10年前中国文论界就开始在探讨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但直到今天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笔者以为,对中国传统话语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实现现代转化,这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原动力。而整理中国的传统话语,应该从中华传统经典开始。因为经典具有再生性和不朽性,它适合千秋万代的需要。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通过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解读而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研究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文心雕龙》研究历史的兴衰现象 ,从中国传统文论著作的话语方式和学术规则角度 ,探讨了为何《文心雕龙》在唐宋时期未能被引起足够重视 ,而从明清开始 ,研究渐盛 ,且在当代形成声势浩大的“龙学”,并由此反思当代研究的利弊 ,进一步指出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思想的异质性 ,在跨文明比较的视野中 ,合理转化中国古代文论 ,整合中西文论 ,让中国文论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一种以旧翻新的批评游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夫生 《求索》2005,(4):146-148,157
“生态批评”是亚里斯多德的“有机整一律”的当代翻版,是古老东方“天人合一”观念的晚来发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下套用。从理论基础到方法论,它都不过是西方文论中以旧翻新的一种话语策略,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批评游戏。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分必要和紧迫。福柯话语理论的构建取向、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大众的同意"、拉克劳和墨菲后话语理论的多元主体"接合",为之提供了视角和切点。大众化了的马列文论话语、中国化了的西方文论话语、时代化了的古代文论话语和实际化了的比较文论话语"接合"起来,构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再与创新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话语二度"接合"起来,就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有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风骨”论是“龙学”研究的一个迷团,学界对其的阐释说法不一,难有定论,折射出中国文论话语现代转换的历史问题,在西方文论、前苏文论及比较文学视野中“风骨”得到不同模式的阐释,表现了中国文论话语在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彰显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诗性"与"理性"足可以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本体精神。在当今"文化失语"与"话语重建"的背景下,张胜冰教授新著《诗性与理性》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本体精神探求,尝试在对话中重释传统,走一条中西诗学在当代的文化整合、融通互补的新路。对话包括"对古典诗学遗产的再阐释"和"理论心态的调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林秀琴 《前沿》2013,(19):172-175
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他们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参与者、实施者,也是传达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和中国人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传播”能力,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帮助志愿者建立新的观念,进一步学习柔性传播策略,吸收一些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知识;同时,应充分利用志愿者的宝贵经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国家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参谋,其中的优秀者成为语言与文化传播工作的专才.  相似文献   

12.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3.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2,28(2):88-92
批评是理论的实践方式。批评的特点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态度、观点乃至情感和立场。人类的言说 ,包括了授、受两方 ,并根基于特定的语文约定。在这种约定下 ,言说双方便结成了内外有别的语言共同体 :在内 ,词语相通 ,言说分享 ;及外 ,则筑起语言的分野乃至文化的边界。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所谓“汉语批评”不过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多种文化边界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汉语国际推广"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被正式确认并纳入国家战略发展框架。对外汉语教学改称为汉语国际推广,名词的转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汉语国际推广"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各自熟悉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内涵、形式、策略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领域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信波 《求索》2013,(8):167-169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批评在当代文学及文化理论占据重要地位.他在对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建基于话语权力运作之上的“自我塑形”与“即兴运作”,并使其成为格氏批评理论的关键。但同时.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话语权力的运作显然已经突破传统观念中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绝对优势.弱势话语通过“即兴运作”与“自我塑形”的运作方式往往反身置换强势话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话语动态制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迄今已有15年.在学界的讨论中,虽然仍有不同看法,但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分歧之处主要在于重建的具体做法,即以什么方式重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经典理论选读》一书所反映出的美国女性主义思潮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视点跨国、跨学科、跨领域的特征,同时以周蕾的文章为例具体解释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的理论关切及对差异概念的扩充。在女性主义批评中认识、涵盖及包容"差异"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对"差异"的认知能开启新的局面,有助于站在不同立场、拥有不同取向的女性群体建构本土话语,从思考转向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方的知音论与当代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将这两种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理论进行一番对话,让其“相互言说”,相互参照,在互补互证中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因此,本文力图从核心概念与范畴差异的挖掘研究中,寻找一种不同时空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相遇,在找出共性的同时,敞开被共性所遮蔽的差异性(求同与寻异在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期能激活当代文论,并使这些概念、范畴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之后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9.
从话语分析角度看 ,百年来我国文艺理论著述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写作范式和文化成规 ,它过分倚重于引证西方材料 ,而本土尤其古典文论话语所占分量明显偏轻 ,其命题、范畴又主要源于西方文论话语。写作中命题、范畴的取舍关涉到传统及知识谱系的连贯和延续 ,而材料的引用问题则关涉到知识谱系的“置换”,以此观之 ,“失语”确是一种客观存在。若要有效地疗治“失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 ,有必要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艺理论写作范式 ,在此基础上才真正可能通过写作范式的重新确立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