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康》2010,(1):96-97
重庆的打黑风爆拔得头筹,排在了民生决策的首位。自2008年起,重庆确定民生建设五大目标,拟在3年内投入5000亿人民币,建成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畅通重庆和宜居重庆。尤其自2009年6月以来,在历次“打黑除恶工作”基础上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相似文献   

2.
当前影响打黑除恶的问题:在认识上,存在“无黑可打,无恶可除”的思想;在行动上,存在“不敢打”的问题;在方法上,存在“假打”的问题。推动打黑除恶纵深发展的出路:依靠群众,解决“无黑可打,无恶可除”的问题;依靠党委、政府,解决“不敢打”的问题;依靠责任制度,解决“假打”的问题;依靠长效机制,解决“打不胜打”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9,(6):53-53
10月29日,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组长刘光磊在重庆召开的“打黑除恶”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展。  相似文献   

4.
彭邦富 《公安研究》2002,(5):27-29,50
文章分析了台湾地区黑社会活动猖獗及警方反黑“愈反愈多,愈反愈黑”的原因。阐述了台湾反黑对我“打黑除恶”的启示:必须打掉黑社会的“保护伞”,并严防黑社会参政;必须铲除黑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经济基础;必须严刑峻法,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坚持打早打小,防范黑社会犯罪升级。  相似文献   

5.
陈磊 《现代领导》2010,(3):9-10
重庆,这座中国西部最大的直辖市,在薄熙来治理下,以雷霆万钧式的打黑,突入公众视野.声势逼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引起各方关注。有人把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特色归纳为重庆模式。重庆模式是否已经形成,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两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打黑与唱红,我们又应当有怎样的理性认识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近日,人民论坛记者专访了知名政治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房宁先生曾多次赴重庆调研,对重庆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与人民论坛记者进行长达3个多小时的采访对话中,他从一个资深政治学者的角度阐发了对重庆模式以及打黑、唱红的独到见解。我们将采访内容分为重庆‘打黑’解、重庆‘唱红’解上下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胡艺 《小康》2009,(12):6-6
薄熙来坦言,“打黑不是我们要主动而为,而是黑恶势力逼得我们没办法”“并非主动而为”,这句话表明,在黑恶势力的嚣张面前,民众与政府都已被逼至墙角。重庆的黑恶势力有多强大,从打黑的阶段性成果可知一二:到目前为止被捕的约2000人中,若干是政府高级官员,  相似文献   

8.
王鸿儒 《中国人大》2009,(21):50-50
近期,重庆掀起的“打黑风暴”渐近尾声,其中50多名贪官的落马也向我们显示了我国监察制度在这次风暴中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9.
秦良地 《重庆行政》2010,12(3):57-59
自2008年7月10日至2009年岁末的重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声势浩大。其打黑涉及范围之大、影响面之广,被誉为重庆自1983年"严打"以来最大规模的治安整治,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重庆轰轰烈烈的打黑行动;打黑行动带来的系列新闻中最轰动的,又莫过于以司法局长文强为代表的一批身披人大代表等神圣外衣的黑老大的落马。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暴力犯罪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犯罪现象。文章通过详述美国孟菲斯警察局"反青少年暴力犯罪计划"的几项具体措施及其获得的诸多成效,旨在为我国预防和惩治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新思路和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我们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由此不难看出预防职务犯罪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同于检察机关的传统业务工作,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中国目前的各种现实情况,在实际开展中无法从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找到更有针对性的立法支持,而结合中国的本土特色、发展情况以及立法现状这些客观因素,寻找新的力量支持便显得重要,本文中笔者阐述了将道德因素渗透到预防工作之中,更有利于预防工作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贪污贿赂犯罪中死刑的设置是我国死刑废除运动的阻力之一。随着不断攀升的贪污贿赂犯罪的犯罪率,死刑对于贪污贿赂犯罪的实际预防效果不佳,其基本没有有用性。并且,当前贪污贿赂犯罪中死刑适用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了死刑适用标准的严重异化。从原因方面分析,贪污贿赂犯罪有更多来自制度及社会层面的原因。在此前提下应该提倡,保障正当的舆论监督并正确地引导民意,废除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死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政法机关一直对刑事犯罪进行"严打"整治,然而刑事案件并没有因此减少,相反,刑事犯罪在数量上逐年呈观出较大的增长势头,刑事案件的种类日趋多样化,刑事犯罪本身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文章对当前的刑事犯罪的活动规律、特点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分析,进而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析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职务犯罪高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司法实践中,对职务犯罪适用缓刑居高不下、免予刑事处罚的数量日渐增多,对职务犯罪人判处较轻刑罚的司法趋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争议,这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开展,不利于有效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6.
“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是我国审讯机关长期固守的一项司法政策。这一司法政策违反了人权保护的现代法精神 ,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合 ,违背我国即将承担的国际条约义务 ,且其背后存在着不合理的功利追求。  相似文献   

17.
食品犯罪的泛滥,透示着食品犯罪防控的缺失与不足。犯罪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食品犯罪的防控也不例外。一方面,对食品犯罪的预防的重心在于经济、社会和制度的良好建构;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食品行政监管、强化食品行政执法、加大食品犯罪打击力度,强化食品犯罪控制,进而实现对食品犯罪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经济犯罪具有贪利性、隐蔽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点,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经济犯罪领域不断扩展延伸,经济犯罪出现新形式。必须强化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观念,加大对经济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提高政府各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有效防治经济犯罪,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社会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毒品犯罪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日趋严重的毒品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灾难。近些年来,世界性的毒品犯罪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此,打击毒品犯罪,提高全民反毒意识,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胡江 《青年论坛》2009,(1):108-114
无论是狭义的犯罪未遂还是广义的犯罪未遂概念,都体现了特定的刑事政策因素。在对犯罪未遂的处罚上,经历了从结果责任到责任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这个过程体现了国家在刑事政策上的考虑。国家根据维护法的秩序和实现正义的要求,反映着社会大众的普遍的法感情,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犯罪未遂纳入到法的否定性评价范围并给予刑罚处罚。但是同时又根据犯罪未遂的特征在对其处罚上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维护秩序、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