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卢佩玲 《前进》2000,(11):46-47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关系的第一要素。解决任何行政法问题,都要涉及到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又是双方的,传统行政法注重行政主体的研究,对另一行政法主体的一方--行政相对人的关注比较少。对行政法主体的研究侧重于一方,会导致法律关系主体要素的失衡。所以对行政相对人的关注,就至关重要了。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作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属于非常重要的范畴。它在行政关系中以不行使国家权力为其主要特征。首先,行政相对人是…  相似文献   

2.
考察现行行政起诉期限的各种规定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通过建立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诉权能充分实行的基本起诉期限制度、建立最长期限制度、合理衔接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与起诉期限以及确立期限中断和延长制度来完善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相似文献   

3.
李昂 《重庆行政》2019,20(1):39-40
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5月1日,行政诉讼法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修订并正式施行。该修订决定将行政协议纳入了行政诉讼的范围,即行政相对人面对行政主体侵犯合法权利时拥有了更多的救济方式。然而,法律条文并没有规定如果行政相对人违约时,行政机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行政主体的合法权益。在现有行政诉讼法的法律规定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行政机关的司法救济途径成为行政协议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许雷 《传承》2010,(36):98-99
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行政相对人经常采用的一种强制手段是行政强制。在实施行政强制时,行政主体往往由于自身的主导地位等原因而容易发生滥用权力,违法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通过分析行政强制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的原因,从行政主体自身角度、立法层面、监督层面及行政相对人自身角度来探讨如何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简要介绍一些国外关于行政强制制度的规定,并分析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行文关系是指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行政公文流转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并且把行文关系的确定依据简约为行政管辖。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应当兼顾内外部行政公文 ;联合行文应符合主体同级、共同管辖、意见一致等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告知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应当将有关事项依法告知行政相对人,以利于行政相对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行政告知制度的法理基础是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所处的主体性法律地位,而行政相对人获得这种主体性法律地位直接导源于现代宪法中国家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和保护的理念。行政告知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互相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取得行政相对人认可行政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保护公民的行政诉权,应做到以下几点:修改和完善现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从源头上保障行政诉权的有效行使;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从体制上保障诉权得以有效实现;不断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鼓励公民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吴晓蓉 《求索》2012,(4):193-195
行政相对人与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所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是互有权利义务、互为主体的关系。然而,行政相对人的主体地位是有限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执法活动中行政相对人既与执法主体有自愿的合作也有非自愿合作。行政相对人的德性要求也就是与执法主体进行合作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即诚信、服从、责任感和友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撤案率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政机关以权压法,干扰法院正常的审理工作;行政相对人因不懂法而不知诉,或因行政机关施压或基于传统思想而不敢诉、不愿诉。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得不到法律的有效监督,从局部看损害的是特定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从整体上看将阻碍我国的法治进程,因此,必须建立行政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10.
行政合同作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间权力与合意的产物,实际体现为一种受行政权监督的契约关系,承载着双方的利益诉求。对行政合同的过程性分析可得出行政优益权浮现的径路,司法权对其进行调控的标准和限度可达致对行政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在传统的公益优先理论面临契约伦理的挑战时,司法权理应在司法最终性与行政自主性各自分工的理念下协调并实现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利益的平衡。由于行政合同制度的理论设计远远落后于社会现实需求,从司法审判的角度促进合作行政的发展,重新培育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信赖关系和利益关系,不失为实现良性的行政目标的又一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许可法将所有的行政许可行为都纳入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由于行政许可行为的特点,必然引起行政诉讼案件类型和数量的增加,并对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起诉期限制度以及赔偿责任制度等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应容许国家公诉机关或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这直接关系到公益保护的有效和行政权力监督的力度.在我国建立以行政公诉优先、民众诉讼为补充的行政公益诉讼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法律知识、办案经验,调查取证方面的优势,又动员了私权的力量来制约行政权的行使,从而构建监督行政权力的系统,促进行政权依法行使,从而维护公益.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行政诉讼制度发展趋势之一,学者们探讨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构想,但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而显得行政诉讼类型各有侧重,纷繁复杂。因此,只有厘清行政诉讼类型化的标准问题,通过探讨标准的重要性、标准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世界各国对行政诉讼类型化标准的选择,才能得出我们划分行政诉讼类型化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面对司法实践中大量涌现的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交叉关联案件,为求诉讼的经济性和裁判的确定性,贯彻行政诉讼目的及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诉讼中应当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可以影响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的实质标准和民事争议的解决有待于行政争议的解决的形式标准来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行政裁决中的部分案件、行政处罚中的部分案件以及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中直接影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合法权益实现的案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从成立条件、审判制度、起诉期限、上诉、执行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归纳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的作用指出,其他规范性文件是行政的依据,是行政复议的审理依据和审查对象,在行政诉讼中不是审理的依据,而是间接审查对象,实际上是一种证据.从逻辑和理论上理清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认识,旨在更好地发挥其在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监督阶段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囿于现行法对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等的限制,行政不作为一旦对公益有所损害,行政诉讼便无济于事。司法实践则先行一步,针对涉及环境公益的行政不作为,W市X区法院在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的判决中确认:案件中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的行政主体应履行一定的作为义务,承担起环境修复及公益保障的监管责任。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重新塑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环境。而新条例所塑造的制度环境必将会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产生重大影响。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新条例所塑制度环境,对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审理、审判理念和裁判思路做出相应调整,尤其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裁判理由、合法性标准、类型化快速审理、行政与司法双重解纷、原告主体资格、法律责任主体认定、受案范围、主动公开、审查对象、审查重点等问题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机关,自由裁量权作为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运用不当,会对行政法治构成威胁.因此,基于公安行政执法的特点和其自由裁量权限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正确行使公安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对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健全公安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加强公安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者个人法治水准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中存在民事诉讼及民事诉讼中存在行政诉讼的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相互交叉问题常常会在在司法实践出现,对这一问题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能否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司法权威,使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以保护。本文试通过对一起案件的分析探究处理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叉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单纯依靠立法修改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践中对受案范围的新需求,指导性案例的出现弥补了立法滞后的缺陷。22号、69号和77号指导性案例分别确立了内部行政行为、程序性行政行为和告知性举报答复行为的可诉标准,畅通了行政相对人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实证研究证明了指导性案例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方面发挥了指导效果的结论。探求三个指导性案例背后的逻辑可以发现,对公民、法人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是其隐藏条件,这一隐藏标准应是未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的重点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