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事件的语词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反映出我国政府从重视群体性事件传统意义的政治属性向重视以法律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观念的转变。应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与骚乱事件、暴乱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和避免主张正当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升级甚至恶化。  相似文献   

2.
论群体性治安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群体性治安事件,进行了扩展性的研究,对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定义进行了辨析,总结了当前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特点、社会成因,提出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趋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是因社会事件没有满足人们需要而引起的,从众、感染、暗示与模仿、责任分散、去个性化、流言等社会心理机制导致群体性事件规模扩大,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人群聚集、刺激与暗示、情绪感染和情绪爆发几个阶段,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可以分为一般成员和骨干成员,不同类型参与者带着不同的心态参与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突出表现。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采取切实可行办法来预防和消减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诱因;利益受损者的相对被剥夺感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性诱因;负面的"集体记忆"导致弱者符号化的认知模式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认知性诱因;政府信息管理"缺位"和媒体应对失当导致的谣言弥散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信息性诱因。  相似文献   

5.
梳理群体性事件表述的历史脉络,正确认识和区分群体性活动、骚乱事件、暴乱事件、泄愤事件、群众运动、群体性案件、集体上访、社会运动等与群体性事件及其关系,为合理定位、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5,(6)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仍可能呈攀升的态势,"燃点"会降低,"社会泄愤"型群体事件有可能持续增长,农村群体性事件有可能会成为"重灾区",由腐败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可能会激增,总体呈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和烈度加剧的发展趋向。因此,深入探析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向,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标本兼治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因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城市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国企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城市出租车经营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公民维权引起的以集体上访为主的群体性事件、因转业或复员军人待遇引起的集体上访或游行示威、因民办教师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引发的集体上访、因腐败现象或安全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群体性事件往往会给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可能引起…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防范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学 《人民论坛》2013,(14):34-35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大量存在。作为社会管理者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同时,仔细分析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的因素,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技巧,有利于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互联网作为载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及其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的适用性;详述了社会燃烧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素:社会矛盾是燃烧物质,网络助燃剂系行为动员和情绪动员所起的作用,社会点火温度是刺激性事件;论述了网络助燃剂对刺激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的集合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深入研究表明,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和分析群体社会心理,并有针对性的建立疏导和预警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减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的涌现,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阻碍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深入研究。文章在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词语的褒贬性之后,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客体、行为方式及政府的规制性方面加以考量,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是网民就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发表看法、交换意见、集聚思想并需要政府予以规制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有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必然经过这样四个阶段:从引发的原因看,利益冲突、具体的权益受损都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而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导致民众长期积聚的怨恨心理、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分散的个体经过组织动员,形成具备共同行动基础的群体;从行动的过程看,分散的个体行动向集体行动演化,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从行动手段选择来看,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首先运用国家制度空间提供的合法性手段,最后才会选取暴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与领导干部应对能力建设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效因应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一线的领导干部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本文对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态势及特点进行概括性解析,重新审视了领导干部的应对能力现状,并着重提出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其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与预防危机、处置危机相比,化解危机有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是减少社会冲突的最佳选择。群体性治安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危机,更有机会和可能得到化解。在当前维护稳定工作中一般性号召和措施难以奏效的背景下,运用强势化解危机这种工作理念和运作方法,把握其中的两个基本环节并采取四种基本策略,可以有效地应对群体性治安事件。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具有违法性、冲击性、危害性,其发生会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对于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分析国内、外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入手,着重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知、可防、可控性因素的现状、特点,以及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可改进、提高要素的现状、效果、改进提高方式及预期效果等的研究。其有关探讨着力体现“求真务实”精神,重点放在立足现实、提高效绩,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不改革就不会有任何出路.当前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大的改革时期,正是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如处理不好社会风险因素,往往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及一些领导干部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更多的是被动应对.因此,提升领导干部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医疗、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有增多的趋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当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也是理论界深入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责任保险不仅具有积极的社会管理功能,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管理功能、不断完善我国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使其在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公安边防部队作为维护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稳定的职能部门,处置边境地区群体性械斗事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该文以对群体性械斗事件的思考为出发点,分析了边境地区群体性械斗事件的主要种类、特点和公安边防部队处置群体性械斗事件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的思考,即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不断完善预案,提升干警法律素质及战术水平等。为公安边防部队提高处置群体性械斗事件能力,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