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森鸥外是明治时期的文学大家。从德国回到日本后,森鸥外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引进和宣传西方美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将德国哈特曼的理论作为"武器",与外山正一辩论、翻译改编哈特曼等西方美学家著作,构成森鸥外早期美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西的美学理想范式虽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但总会有一种传统意义的相对恒定和普遍倾向。这一倾向主要是,在对待艺术审美经验一系列内在矛盾时,中国艺术更偏重于"执两用中"的中和之趣,西方艺术更偏重于"寓多于一"的和谐之美,这是中西美学理想的一大差异。但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既要寻找传统文化的合理支持,又要看到各种因素充分对立发展的必要基础。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处的状态下,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但也不能放弃自己独有的特色,成为单向的受动者而被别的文化所遮蔽或消解。  相似文献   

3.
王军 《国际安全研究》1995,(4):28-33,55
探讨马克思史前社会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缘起之内在关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规范性特征,反映出儒家美学思想不自觉地吻合了人类生存的天性,后来予以有意识地提炼和发展,则在客观上强化了这种天性,培植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性格;善的本体的原初确立盖出于财产,人类社会只有经过“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两大阶段之后,美才可以永远摆脱财富及其派生的种种观念的羁绊;中国古典美学相济互补的儒道美学体系,植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植根于东方社会农村公社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罗纳德·鲍尔森透过英国油画家、版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威廉·贺加斯的视觉艺术与英 国18世纪著名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 将美学思想的流变与小说的兴起作平行观照, 对英国美学起 源研究进行罅漏补缺, 揭橥18世纪英国美学发展伊始以沙夫茨伯里和雷诺兹为代表的正统美学与 以贺加斯为代表的非正统美学之间对抗共生的历史。鲍尔森对走向多元的美学进行两极划分有其 局限性, 但其前沿研究的斐然成果对英国美学史的正本清源影响深远, 并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美 学批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确立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能动性,提出“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两个核 心概念。“召唤结构”留下的空白和缝隙需要读者去填充,它们是沟通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 并形成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期待视野”是读者过去的阅读记忆和经验、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 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理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审美心理定势。它不 仅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还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剧 作《威尼斯商人》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夏洛克的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我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归化法和异化法并无优劣之 别, 高低之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和费米尔认为, 目的原则是翻译活动中的最高原则, 翻译方法和 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决定。通过对莎士比亚第65首十四行诗进行归化和异化的对比分析, 可 以得出结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翻译策略由各自的翻译目的所决定, 即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 都有其存在 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中一直以译者角色和翻译标准为重点, 很少涉及读者的角色。翻译的本质 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由此决定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交际中 读者角色和译者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读者与翻译标准的关系, 提出了对目标读者的几种分类 办法。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误读     
有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从此角度说,每一个个体审视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次误读的过程。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哲学主张,认为误读作为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流派产物,否定了终极意义的存在,颠覆了传统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鼓励多义阐释。误读在音乐、音乐美学研究过程中常被提及。将偶然的误读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明晰误读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写此短文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记得那年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燕南园正值春色满园的时节,绿树成荫,翠竹摇曳,桃李芬芳。在那座熟悉的灰色小楼里我看望了我的老师朱光潜先生。他正在伏案写作。桌上堆满了纸张和书籍。85岁的朱老见到我十分高兴,站起来和我握手。时间过得真快,我上次看望他还是北风呼啸的季节,如今已是春风扑面的天气了。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有了人类 ,便开始有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不仅是人类生活所必需 ,也是人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特征的综合表现。不同民族 ,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民族 ,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亦不尽相同。因此 ,考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民居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不仅属于建筑美学的范畴 ,也是民族文化学的研究课题。对一般读者来说 ,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亦可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们知道 ,原始人类的居住形式不外乎两类 :一巢居 ,二穴居。第一类是在树上筑巢而居 ,像喜鹊一样 ,后来发展为干栏式建筑 ,也叫…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1.在乡土文学上,作家是以一种被称为“农裔城籍”心态进入的;2.贾平凹爱善、爱美,饱含真挚的情爱,去叙写每一个女性,歌颂她们的爱情;3.他的小说语言简洁质朴,别具一格;4.在小说中,他追求一种宏阔、厚重、朴拙的艺术风格,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文学应来源于生活,只有真正是民族性的东西才会属于世界,贾平凹由此而成为贾平凹,他笔下的商州也因此称其为“商州”。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日本的推理作家芦边拓以《红楼梦》为蓝本,创作了推理小说《红楼梦的杀人》,该小说以《红楼梦》原著里的大观园为背景,原著里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各人物的姓名、性格及人物关系等均沿袭原著,且化用了原著中诸多经典的情节和画面,作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支撑。该作一经推出,即荣膺了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各项大奖,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并于2006年、2008年在我国台湾、内地相继翻译出版,且还于2010年在内地诞生了一部仿作。拙论探讨的是这部推理小说与《红楼梦》之间的受容、变容关系以及反馈到我国的途径和形式①。  相似文献   

13.
直译和意译是古今中外翻译界长期争论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过去的翻译家普遍认为语言和思想(意义)是统一体,语言是形式而思想是内容,但是,在翻译中要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都一致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问题,也就是直译与意译的矛盾问题。现代的科学发展证明语言与思想并不是统一体,两者并不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符号系统。翻译就是以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同一的思想。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直接进行对等的转换是不可能的。任何翻译都必须经过(1)语言符号还原为思想(理解),(2)思想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这两个步骤。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问题;直译与意译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本文以我国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的翻译实例为例,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策略能帮助译者更好地胜任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姚铁力,吉林长春人,1964年生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书法教授。姚铁力7岁习书,11岁时书法作品入选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少年书法作品展,以后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书展并获奖,并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军事博物馆收藏。习字40年来,姚铁力用勤奋之笔和坚定的信念,潜心探索书法美学之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作为人类劳动最早的创造物质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着非凡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建筑又是人类审美的重要对象,体现为除用途外对心灵的震撼。黑格尔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分为三类,一是象征型艺术,表象为"理念还没有在它本身找到所需要的形式,所以还只是对形式的挣扎和希求",是理念和形象外观的分离。而典型的  相似文献   

17.
中俄文化交流,语言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媒介。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和文字间的转换,同时是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和解读。翻译环节对译者提出较高要求,译者应当熟稔两种语言并对不同文化有深刻了解。即便如此,误译现象难以杜绝,需要所有参与中俄文化交流的人员及时发现、及时修正。一、出现误译的原因分类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出现误译在所难免。误译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准确"和"不贴切"两大类。顾名思义,所谓"不准确"就是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翻译界现状及雏形翻译理论的分析、梳理, 以及对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与学 派的介绍、评论, 旨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翻译理论资料和一些有实效的翻译原则及方法, 以期与同 行们共勉, 在翻译实践中有所遵循, 少走弯路,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译品, 逐步建立起中国自成体系的 翻译学。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美”这个词,还是做为一个学科的“美学”,都是犯忌的,甚而被禁用。好像用“文革”的大帽子一压,一切美都该死。于是,“美”与臭关、资产阶级臭习气成了同义词,关学也就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甚而反动思想的代称。那时若问“什么最美”,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劳动最关!劳动人民最美!”而那时说的劳动,主要指笨重的体力劳动;那时说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20.
引言语言文字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民族的社会文化无不反映在这个系统中。在翻译上,无论是笔译强调的信、达、雅,还是口译倡导的快、准、顺,是否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原义都是评价译文质量最基本的标准。就功能而言,翻译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