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环境犯罪包括污染环境的犯罪和破坏环境的犯罪,而污染环境的犯罪有三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目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造成的严重损害,污染环境犯罪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缺陷已引起理论界的普遍关注,通过修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状,  相似文献   

2.
一、船舶突发事故及建立统一的船舶突发事故污染损害赔偿法律体系的必要性(一)船舶突发事故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大量的是由日常有意排污造成的,部分是由于突发事故如碰撞导致的溢油事件造成。但是突发事故因其突发性、一次性大量污染而导致比有意排放更为严重和集中的污染损害。船舶突发事故污染损害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3.
船舶溢油污染海洋的法律问责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微  王慧 《比较法研究》2012,(6):122-133
<正>一、问题的提出中国进口原油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高风险的海洋运输和海洋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自1998年至2008年,在中国管辖海域共发生733起船舶污染事故,这些污染事故给我国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1〕船舶溢油污染可分为运营溢油污染和事故溢油污染,前者通常是指船舶行驶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中导致的水域污染;后者则是指船舶发生事故致使货油或燃油外溢而造成的水域污染,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由于传统的社会科学将自然看成为外在于社会的事件,因此影响自然和  相似文献   

4.
刑法修正案(八)将污染环境罪的入罪标准设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而司法解释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解释认为其包括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严重的人员或财产损失。解释的认定导致污染环境罪可能存在双重罪过的困境,通说的观点亦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司法实践面临着对该罪罪过形式认定的困难。客观的超过要素理论,将"严重的人员或财产损失"的内容作为行为人认识的客观超过要素,从而支持了污染环境罪为故意犯罪的观点,破除了该罪可能存在双重罪过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话题背景 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是食品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波及到食物并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的食品污染事故.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338条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即"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规定调整了污染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降低了入罪的门槛,尤其是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  相似文献   

7.
1.2011年1月27日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4号公布2.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减轻、消除船舶污染事故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律师》2012,(7):78-79
2011年6月4日、17日,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B平台、C平台先后发生溢油事故,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年8月15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公开选聘渤海溢油索赔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消息,全国共有49家具有海  相似文献   

9.
污染行为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不论由谁出资治理,支出的费用均属于环境被污染的代价,不随支出费用的主体而变化。构成污染环境罪,其监管人不一定构成环境监管失职罪;但构成环境监管失职罪,污染人一定能构成污染环境罪。恶劣社会影响作为概括性规定,应当在不符合其他损失性后果之后再考虑适用。事故与财产损失、人身伤亡之间属于并列关系,只要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即等同于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制定标准时应做到司法解释内部、司法解释之间的明确,以便于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0.
1.2011年11月14日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10号公布2.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船舶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11.
郑展棒 《刑警与科技》2013,(16):132-134
<正>近年来,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尤其是火灾、水灾、车毁等事故频频发生,事故场面惨不忍睹,人员伤亡惨重,严重危及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通道是人们疏散、逃生的生命通道,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疏通,其导致的后果会非常严重。厦门BRT公交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提起仍是心有余悸。虽然事件起因是因为故意纵火,犯人当场烧死,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或许"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2.
视野     
CFP 《法人》2023,(3):62-63
<正>泥滩的脉络3月2日,英国肯特郡吉林厄姆,梅德韦河退潮后,一艘游艇停泊在泥滩上。 脱轨3月4日,美国俄亥俄州再次发生一起货运列车脱轨事故,事发列车运营方是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2月初,该公司一列运载危险化学品的列车在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镇脱轨,造成严重污染事件。对于新一起事故,该公司称没有危险物质泄漏,也无人员伤亡报告。  相似文献   

13.
在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直接造成国家和公民物质财富损失的经济责任事故,日益关注.经济责任事故有毁损重要生产、交通工具,发生火灾、爆炸的事故,有使大量工农业产品霉坏变质或跑掉等损害物资事故,还有严重破坏环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身伤亡的污染事故等.其中重大的经济责任事故,可以使国家遭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  相似文献   

14.
海洋环境污染的刑法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其中相当一部分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经构成犯罪,但我国刑法对此却缺乏相应具体罪名予以规制.既有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对于打击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污染海洋罪应当走到前台,纳入立法.这既是严密刑事法网之需,也是国际趋势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必然要求.在海洋环境污染的刑法调控中,执法环节亦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5.
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2004年“3·2”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后,四川省检察机关迅速对负有监管职责的有关人员展开调查。4月28日,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分别对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局副局长宋世英、区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张明立案侦查。6月30日,青白江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对区环保局环境监理所所长张山立案侦查。经查:宋世英、张明在接到青白江区污水处理厂关于污水中污染物质严重超标的报告后,对监测、监理结果以及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不闻不问,违反有关规定,既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又不及时向上级报告。张山在接受…  相似文献   

16.
绪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海上自然资源的步伐加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已经对民法、海事法、经济法、行政法和国际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大规模  相似文献   

17.
近来我国频发违法排污导致水体等严重污染的环境事故。在这些违法排污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正是由于环境行政主体的不作为导致了环境污染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戕害了社会和民众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必要采取法律对策来减少或遏制司空见惯的环境行政不作为的发生。一、环境行政不作  相似文献   

18.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立法的研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罪的主体只包括在事故现场且负有安全生产作业职责的人员、不在事故现场的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员和负有生产作业的管理、指挥、监督职责的人员。将本罪中的"安全事故"限定于有关法律法规已经确定了安全事故报告、抢救制度领域内发生的安全事故比较妥当。安全事故不能包括危险状态。本罪不区分安全事故的类型。本罪的行为包括不报事故情况和谎报事故情况。应将本罪的结果要素"贻误事故抢救"理解为造成事故抢救不及时,"贻误事故抢救"的客观表现是"使事故后果扩大",而且必须是由"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的行为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瞒报煤矿事故行为性质恶劣,危害严重,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不报或谎报事故真实情况,从而贻误事故抢救工作,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扩大。现阶段,惩处瞒报煤矿事故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20.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责任者相互追偿问题尚有待司法裁决,但面对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如何承担赔偿责任特别是责任限制问题,引发多方的质疑和研讨。(一)钻井平台运行者责任限制问题早在2010年5月4日,"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所有人瑞士越洋钻探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联邦地区法院提出,根据美国《1851年责任限制法》,以"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属于船舶为由,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