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人大月刊》2011,(11):46-46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投射,换客游走于网络与现实的特点为现实社会信任生产与再生产机制提供了分析视角。网络与现实社会均携有熟人社会特质与陌生人社会质素的悖逆症候,信任的生产出现了向现代质素如规范、制度等借取的倾向,同时保有对传统社会"关系"的路径信赖。  相似文献   

4.
政党信任是由政党和社会民众两大主体在结构性互动中生成的价值关系,是社会上多数民众对政党政治的合法性、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政党组织及其成员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品性等的认同和信心.政党信任具有强化政治合法性、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政策执行等重要功能.在当代中国,政党信任的建构必须紧紧抓住制度这一载体,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 ,信任问题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结构中缺乏普遍信任机制 ,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的论点 ,笔者认为 ,这里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普遍信任成长的因子 ;二是中国人对陌生人和外人极度不信任或者说根本不信任。最后 ,提出了建构信任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6.
论陌生人社会的治理:中国经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绍辉 《求索》2012,(12):216-217
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结构转型,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道德真空填补、社会信任重构以及基层治理变革等难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就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契约规则规范陌生人社会中的行为、以现代信任文化融洽陌生人社会中的关系及以责任意识唤起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蓝皮书认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  相似文献   

8.
被妖魔化了的“陌生人”贺新: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寇教授,对此,您怎么看?“陌生入社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寇东亮: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人们对这种转型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拒斥甚至否定。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对多数人来说,“熟人”因知根知底,便认为是可亲可信的,而“陌生人”因其来历不明或形迹可疑而被不少人视为潜在的“坏人…敌人”,则是可疑可怕的,甚至被视为可怕的“妖魔”。多数人总是以防范的心态面对“陌生人”,告诫自己或劝诫亲朋好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另有一部分人则信奉脸厚心黑、情感冷淡、道德冷漠、为人冷酷等,通过瞒、骗、欺诈等手段,伤害或损害“陌生人”。  相似文献   

9.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5成信任陌生人。”相信许多人结合自身所见所闻,都会唏嘘“社会文明在发展,人与人之间却越发冷漠”。  相似文献   

10.
人际信任分为制度性信任和关系性信任。研究显示:若制度性角色未能履行其责任和义务,委托人难以对受托人建立起制度性信任;乡土社会的人际约束力较强,因此中国人更倾向于建立关系性信任;社会流动会使得人际约束力下降,从而动摇关系性信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转型到"和谐社会"的诉求。文章以历史坐标中信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析,指向未来的理性审视昭示,合作型社会管理是后工业社会管理之理想模式,而合作型信任是构建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基础。鉴于中国现实情境不完善下合作型社会管理的建构,通过现代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育促进合作型信任关系的形成是合作型社会管理得以实现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信任不仅是信念,是预言,是理性计算评估的结果,更是对善意期望采取的行动。它具有契约性、超情感性、道德性、风险性等特征。社会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提高政治信任,建立制度信任,建设信任文化,塑造信任道德心理等途径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什托姆普卡信任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学者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预期信任、反应信任和唤起的信任。给予信任的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同时,信任也存在着功能的相对化。另一方面,正是文化规则在共同决定某个社会于某一确定的历史时刻的信任或不信任程度时,扮演了一个强有力的角色,因此,他将信任文化的生成看作是广泛的社会生成的一个范例来加以解释,从而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任的制度培育是通过"制度化"与"社会化"来实现的。社会信任的制度培育经历了由"制度化"到"社会化"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的"制度化"与"社会化"是社会信任制度培育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组织信任及其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由信任问题对于华人社会的重要性谈起,回顾了学术界对信任及其功能的学术性解释。并从信任与组织绩效、组织文化、社会资本三者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考察了组织信任的功能。最后,对信任产生机制作了概括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石中坚 《前沿》2012,(13):8-9
根据社会质量理论,社会质量的考察应当从社会凝聚和社会团结出发。因此,社会信任与社会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基于对我国目前社会群体的社会信任状况的分析,可以揭示当代社会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状况,并据此可以评估社会质量。通过对社会信任与社会质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社会的社会质量,并找出提高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8,(7):62-62
赵立新、李新云在《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信任不仅是信念、是预言、是理性计算评估的结果,更是对善意期望采取的行动。它具有契约性、超情感性、道德性、风险性等特征。社会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对社会稳定及其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社会信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度也面临考验。要解决社会信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如健全法律体制,巩固社会信任的基石;规范政府行为,不断提高政府的威信;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是农村人际信任运作的重要场域.在半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中间组织不仅构成了人际信任的二元化运作机制,而且还建构起人际信任发展的四种理想模型,并规范着农村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参与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融合,进而提升幸福感。论文运用CGSS2015年的数据,分析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并从社会融合论和社会资本论两种理论视角,探讨青年社会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交往关系信任程度产生的。其中,社团参与型活动有助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信任,而强关系信任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交往范围扩大,青年以个体化方式构建"生活交往圈"时,应将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边界"考虑进来,以获得幸福感等社会情感支持,从而由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