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外的和中国的、传统的和主流的法律关系理论的追根求源和分析,提出了“要区别法定关系与法律关系、现实关系与想象关系、原始关系与侵权关系”的观点,主张法律关系向法定关系靠拢、想象关系与现实关系脱钩、侵权关系与原始关系分开。提出了狭义的法律关系和广义的法律关系的概念。主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行为(包括行为状态等各种行为)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既包括主体之间的人与人之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这种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一种广义的法律关系,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规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法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法学研究范式的革新——以环境资源法学为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法学的研究范式是以哲学的主、客二分范式为基础的 ,这导致了人与自然在法律上的紧张关系。只有改进传统法学的研究范式 ,才能将由可持续发展观念所引起的法律革命进行到底。环境资源法学是从法律上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学科 ,是以其独特的环境资源法学“范式”为推理基础的学科。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伦理观为基础 ,通过一系列概念和范畴的联结 ,形成环境资源法学的术语体系以及特有的学科规范体系和研究范式 ,才能形成环境资源法学的理论体系 ,进而带动整个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低迷,生态的破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两大困境,构建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了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现行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制度不能满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法律需求。不同类型城市生态补偿的法律界定内涵不尽相同,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采用广义的界定方式。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是法律制度的事实演绎方式,是将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社会生活连接的转换器。  相似文献   

4.
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罪犯权利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利是一种社会事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受其他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对权利及其存在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社会规范、社会意识等几个方面。监狱管理者在调配权利资源时,既要遵守法律,更要遵守社会规范。监狱工作的发展和罪犯权利的保障都要着眼于监狱的本土资源。权利合作规律表明,经过启发教育,多数罪犯是愿意和他人合作的,这从一个方面为罪犯的可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效益一词原本属于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经济效益原则强调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经济学的这种效益观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同样可以用来对法律进行规范性和实证性分析,因为作为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关系。其核心内容权利义务关系本身,由一  相似文献   

6.
宋晓亭 《证据科学》2001,8(3):136-137
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直接关系到处理医疗纠纷有关法律的立法基调,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呢。现在学说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另一种认为是民法的范畴。还有的认为是一种独立于民法与行政法之外的调整斜向的医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体系。本人认为,医患关系就其法律关系的属性和其本质来看,仍然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7.
法官和律师间的关系是现代司法活动中最常见、最敏感、影响最深远的一对关系。规范二者关系.既是法官队伍建设要求,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本文从确立司法公正要求规范二者交往关系的大前提。通过分析,指出目前现有规范——“隔离带”的缺失与不足。针对不足,引入法经济学分析方法,重新审视我国的法治本土资源.并深入到人性根源,直击问题本质——打通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法经济学的三柄利器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供求分析法要求提高司法公平正义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中过失责任原则的合理性,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认为医疗事故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协调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在劳动法和相应法规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环境法、自然资源法或环境资源法均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时代的社会要求 ,生态法应运而生 ,开始全面取代环境法、自然资源法或环境资源法。生态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生态性、特殊性等特点 ,其构成要素包括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生态法律关系的内容、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白海英 《政府法制》2010,(17):48-49
一、劳动合同基本理论及其特殊性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 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劳动关系必须以合同作为其法律形式,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提供法律条件。该合同在西方国家称之“雇佣合同”或“雇佣契约”,我国则冠以“劳动合同”之名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基本上完成了立法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务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立法的空前繁荣,各类法律法规大爆炸;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部环境法都未能得到真正实施,使人感到环境法的“无用”、“无能”。如何修改并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护各项制度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理学研究领域很早就昭示法律与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导入法律领域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效率”为核心,通过引入“资源配置”、“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等经济学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法律问题研究。它通过对法律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科学地规划司法实践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和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激励、规范、保障、约束效能。  相似文献   

14.
检察官的法律地位,历来是检察制度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在检察官制诞生之初,即因此而引发法律界的广泛讨论,且绵延至今仍未有定论。检察官的法律地位,涉及三个相关问题:第一,检察官的法律身份究竞是司法官,还是行政官?第二,检察官与警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将兵”关系,还是“伙伴”关系,此即检、警关系问题;第三,检察官与法官之间的关系即检、审关系问题。对此,海峡两岸检察官制度皆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由此延及检警关系、检法关系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大陆法系传统的两岸检察官在基本法律定位方面也存在共通之处,这就是作为法治国的“法律守护人”,发挥着“法律监督”即“国家权力双重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使用数字化资源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以及著作权法与图书馆运作关系和怎样加强数字化资源与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学理论认为,作为人身和人格利益统一体的人身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允许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随着行政法律实务的开展和传统法学理论在主客体关系问题认识上的突破,带来了对行政法律关系中主客体问题的新的认识与理解。本文试通过对法律关系主客体及行政法律关系的认识,分析人身能够成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法理基础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在给我国社会结构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各阶层之间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乃至产生比较尖锐的利益冲突。其实质是各阶层争取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过程。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新社会阶层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随着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逐步上升,他们拥有的政治资源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形成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结盟。在当前的政治背景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政治资源上占优势地位的新社会阶层容易垄断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往往会损害其他阶层的利益,对阶层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婚同居现象的增多,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态度也逐渐由限制转向调整规制。但是我国婚姻家庭法对非婚同居法律关系的规定较为粗略,不利于对非婚同居关系规制。本文从非婚同居关系的定义,规制的必要性入手,比较其他国家对非婚同居关系的规定,对我国的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规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法律移植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法学杂志》2005,26(1):96-98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研究法律移植制度,将有助于提高法律移植的质量和效益。依照信息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以及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和博弈理论,法律是一种文化资源,而法律移植活动是通过法律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供给与需求的最佳组合,以及效益最大化等原则实现法律文化自身价值的增值和高效益的。重复博弈的最终目的是法律移植的本土化,这是法律移植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资源分享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法律资源分享状况体现着社会成员在推行法治过程中的生存状态。我国法律资源的配置与分享存在着失衡现象。政治权力、物质财富以及其他社会势力以不同的方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趋导着法律资源的配置。由此不仅放大了社会分化的负面效应,对法治的核心价值也有一定的损伤。为此,我国推行法治的重心应从创造法律资源转向公平、合理地配置法律资源,并通过调整相关的权力关系,以及为部分弱势社会成员运用法律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等措施,完善我国法律资源配置与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