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建军 《前沿》2007,(2):221-222
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之上的交际,其交际风格可以影响和左右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建构。分析清楚东西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交际风格,有利于正确对待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实现和谐交往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翻译的基础,电影片名的不同体现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在电影片名中的表现,努力探索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应选择的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适合译入语观众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1,(21)
正翻开历史的画卷,当周平王东迁,西周王室地位衰落,古老的东方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罗马也在同时段推进。全球进入"轴心时代",东西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的繁荣,在美学方面同样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开始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西方美学从此出发,波澜壮阔卷起历史的厚重和光辉。  相似文献   

4.
赵越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2-183
中国传统诗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在意象选用、格律、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与西方诗歌具有较大差异。本文从诗歌的美学本质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学本质,以传达诗歌最重要的美感为根本出发点,以汉斯.维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思想,拒绝了"诗歌不可译"的错误论点,扬弃了诗歌翻译中片面追求"信"、"忠实"的翻译习惯,提出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在: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景点名称的翻译中,能让国外游客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景点翻译导游词的选择中运用跨文化意识,导游词显得亲切、易懂、生动、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味;在景点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翻译时融入跨文化意识,让国外游客迅速、准确地了解与景点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在景点翻译的文化信息处理中渗透跨文化意识,能有效地处理跨文化冲突。总之,跨文化意识运用于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能将我国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国外游客,达到旅游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梁忠宝 《前沿》2013,(6):139-140
本文以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文本,利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作品中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内涵的解读,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落实到绘画上的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它所蕴含的合于自然、合于道的天人合一观与原始岩画中朴素的“天人合一”观相通。从东西方哲学与美学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庄子的艺术精神对西方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勿庸置疑。人文主义美学中的“游戏说”——本真游戏,原始岩画艺术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游”这三者同样追求一种主客相忘的本真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它们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8.
段韵柳  李锡元 《求索》2011,(5):96-9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团队的有效管理日益重要,其文化多样性对匹配领导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立足于领导-团队的新型关系,选取所在地和集权度两个维度构建不同的跨文化团队领导模式,接着根据跨文化团队断裂带的强度和距离确定断裂带的不同形态,通过分析跨文化团队不同断裂带形态下的匹配领导模式,为提高跨文化团队绩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莫言用其浩浩荡荡的语言浊流为世界建构了朴实醇厚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里,其长篇小说《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蛙》中,透过独具特色的高密方言,莫言细致地刻画了"姑姑"、"我"以及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蛙》中的方言时,通过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原作所勾勒的神韵及其文化内涵,再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春华 《理论月刊》2006,(6):132-133,188
本文旨在论述美学思考在翻译中的重要运用和作用。首先对翻译和美学基本定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翻译美学是探讨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的美的。本文通过实例证明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当中有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利用美学分析进行翻译有其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人际交往行为有其一定的规范来规范、制约。在哲学视域下,无论是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译者的选择还是从翻译的主体来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西方译者重"对等",中国译者重"信",在本质上都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某种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学者特定的翻译实践对象,只有在特定文本类型中才具有典型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种,强调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特征,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相通特色,同时更具有全球化色彩的环境美学,丰富当代环境美学智慧,实现中西方环境美学交流,以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礼、阴阳合一、道法自然等为哲学思想,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了环境美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到来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科技的进步 ,通讯和交通的不断完善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国际市场的建立以及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等因素加快了各文化群体之间交流活动。在这种背景下 ,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 ,它专门研究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不同的个人或群体 ,因文化背景不同 ,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倾向必然不同 ,从而反映出的人们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时间取向也就不同 ,各种误解往往随之而生。为此 ,应探讨时间取向上的差异给跨文化交际活动造成的障碍 ,分析差异的文化根源 ,同时指出应注意现代社会中超越传统的某些方面 ,即不能完全用传统观念去看待现代社会中的一切现象 ,并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时间取向上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 ,从而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在对国际社会的研究中,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是进行国际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强调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本文在分析东西方思想基础上,明确了国际社会的"三种状态":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状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状态。并以"三种状态"为起点,分析其各自的本体论基础,从而在物质与观念的视角下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论析。通过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发现其本质区别,探究差异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逻辑,有利于推动各自文化的发展创新。与此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从文化视角深化对国际政治的认知,为中国立足于世界舞台、参与国际事务提供新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前沿》2011,(24):175-177
广告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翻译需要考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弗米尔的"目的论"的观点,强调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语中广告的文化取向策略应该是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我们翻译广告应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的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增加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一在西方近代的各种美学流派中,经验主义的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西方近代经验主义的美学家的座次中,休谟(1711—1776)应当占踞重要的一席。休谟一生没有撰写过美学方面的长篇巨制,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人性论》、《论怀疑派》和《论趣味的标准》等专著和论文中。休谟没有去建构包罗万象的美学理论系统,他着重探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美学界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一、美的根源在哪里,美的本性是什么?二、在肯定审美趣味的个人差异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人本主义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主义在西方是哲学体系的一大主流思潮。近几年来 ,人本主义在我们跨文化交际中颇受关注。本文通过中西方人本主义的差异分析 ,以期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价值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