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后驾车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酒后驾车交通事故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特征。方法1999~2003年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542例组成病例组,另从同期发生的75324例交通事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731例组成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危险度是非酒后驾车的1.72倍,两类事故的24小时分布基本呈相反趋势,酒后驾车非职业驾驶员和非驾驶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P<0.001),酒后驾车造成车辆的损害程度强于非酒后驾车,两类事故机动车的出行目的亦明显不同。结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较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后果严重,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有不同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酒后驾车交通事故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特征。方法1999-2003年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542例组成病例组,另从同期发生的75324例交通事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l%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73l例组成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危险度是非酒后驾车的1.72倍,两类事故的24小时分布基本呈相反趋势,酒后驾车非职业驾驶员和非驾驶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P&lt;0.001).酒后驾车造成车辆的损害程度强于非酒后驾车,两类事故机动车的出行目的亦明显不同。结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较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后果严重,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有不同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因酒后驾车或者危险驾驶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频发。2008年,在杭州,胡斌严重超速驾驶,致一人死亡;在成都,孙伟铭无照醉酒驾车,致四人死亡。2009年,南京的张明宝酒后驾车,致五人死亡,四人受伤;2010年,在北京,陈数酒后驾车,致两人死亡,一人重伤。上述案例,都是发生在最近三年的典型交通事故,引发事故的原因则是危险驾驶或者酒后驾车。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越来越普及,酒后驾车行为也愈演愈烈。引起全国轰动的孙伟铭、张明宝棠再次彰显了酒后驾车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鉴于目前我国法律对酒后驾车处罚的宽纵和国际上从严治理的趋势,确有必要在刑法中单独设立酒后驾车罪。  相似文献   

5.
徐迅雷 《政府法制》2009,(17):13-13
日本是一个对酒后驾车、醉酒驾车的处罚在法律上趋严规定的国家。就在今年5月,日本福冈一起酒后驾车案的判决,再度引起了日本社会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对酒后驾车、醉酒驾车的处罚在法律上趋严规定的国家.就在今年5月,日本福冈一起酒后驾车案的判决,再度引起了日本社会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因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肇事案件也层出不穷,给社会公共秩序、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处罚力度过轻是造成酒后驾车行为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现行法律对酒后驾车肇事行为的认定存在偏差,从"交通肇事罪"与"以其他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来看,酒后驾车行为应当按"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造成危害结果的,按照"罪责相适应"原则,加重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震慑犯罪,降低酒后肇事的发案率。  相似文献   

8.
李想 《法制与社会》2010,(1):101-101
由于醉酒后驾驶车辆引发的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国对于酒后驾车行为的法律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本文试通过考察和借鉴其他国家关于酒后驾车的立法,对完善我国酒后驾车行为的法律规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酒后驾车BAC标准及检测程序等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后驾车,是全球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国外对此的检测、处罚等都已有相当成熟的管理。但目前我国对酒后驾车引起的交通事故的处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实行了血液或呼气酒精检测的省市,其操作和检测等也很不完善。已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做了修改,但关于确定酒后驾车酒精检测值标准及如何实施酒精检测等诸方面的工作,尚缺乏可操作性,本文就酒后驾车认定标准、呼气检测证据价值、事故发生时血液中酒精浓度推算、血液检测程序及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规范化此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酒后驾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成都市交通事故档案资料,酒后驾车组为病例组,非酒后驾车组为对照组,对其驾驶员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事故发生的时间、事故特点及损害后果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4:00-8:00及20:00-01:00,一年中1月、2月酒后驾驶交通事故较其他月份高;发生单车事故、碰撞固定物、追尾、翻车事故及发生事故后逃逸病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他人及驾驶员本人造成的伤害病理组均明显较对照组严重。结论酒后驾驶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应针对其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酒后驾驶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1.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酒后驾车险引发了实践中的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酒后驾车可否投保商业型保险。当今酒后驾车险已经成为风险社会需求的产物,在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理中,社会公平导向日渐形成侵权行为的体系。责任保险具有填补第三受害人损失的利他属性,其可以激励侵权行为法监管社会风险。酒后驾车险发生保险事故时,每次的赔偿均实行30%的绝对免赔率,此类由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共同承担风险的契约条件,强化了被保险人的责任意识,也抑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率。从理性人的视角而言,在商业型保险中,酒后驾车险应有助于化解风险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围绕着“酒后驾车险”这一新鲜险种该不该存在、合不合法,保险界、法律界、交管界,一般民众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那么何为“酒后驾车险”呢?酒后驾车险是上海天安保险公司去年12月推出的一种“非常事故损失约定险”。详细内容是: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载明的驾驶人饮酒驾车肇事致使第三者人身丧亡或财产直接损失以及本车乘客遭受丧亡,  相似文献   

13.
当下酒后驾车行为给社会公众人身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害或者威胁,为了遏制日趋严重的酒后驾车行为,同时保证社会公众安全出行的社会环境,酒后驾车行为的犯罪化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社会热心人士也建议增设“饮酒、醉酒驾驶机动车罪”。但是,作为一项立法建议,应从我国现实语境下做出理性的分析,不论是从传统的文化背景还是从法律制度看,我国尚缺乏将醉酒驾车犯罪化的现实条件,不宜将饮酒、醉酒驾车行为予以入罪,而应从法律之内与法律之外来完善抗制酒后驾车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我国酒后驾车立法方面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对不同国家酒后驾车的血液乙醇浓度界值、检测方法选择以及相应处罚等进行比较。结果目前世界各国此方面立法的变化趋势为:(1)1BAC界值普遍下降。(2)对不同驾驶员的具体BAC值作出不同规定。(3)对酒后驾车的处罚越来越严厉。结论建议我国有关立法机构:(1)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2)规定最小饮酒年龄和驾车年龄;(3)对不同驾驶员规定不同的BAC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界值;(4)政府给交警部门配备合适的检测仪器;(5)加大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5.
醉酒驾车犯罪若干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凡 《犯罪研究》2010,(5):81-85,108
据公安机关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驾车肇事案件5075件,造成2363人死亡;2008年则发生7518起,造成3060人死亡。2009年1-8月,全国共发生酒后驾车肇事案件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死亡893人),醉酒肇事1044起(死亡409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于酒后驾车不仅认定标准比较宽松,而且处罚标准也过于宽纵。在酒后驾车的严重现实危害面前,不仅要客观的将酒后驾车严格化、犯罪化;还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对酒后驾车的行为的稽查。力求深入和准确的揭示酒驾入刑后出现的弃车逃逸、司机拒检、与执法者周旋、代价乱象丛生的现象。同时对有关执法部门对处罚意见不等,处理力度较小的一系列现象严惩不贷。本文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调查,揭示酒后驾车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在对新疆库尔勒地区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库尔勒地区酒后驾驶在入刑后产生一系列现象。即依据现行立法,又摆脱注释法学窠臼。重在阐析酒驾入刑后产生现象的基本范畴,本质原因、基本法律应用的执行力度、以及执法者在新的交通法规颁布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通过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更有利于严禁酒后驾驶,促进社会进步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宗和 《法治纵横》2011,(10):13-14
酒后驾车将暂扣驾照并罚款,“醉驾”或将5年禁驾,酒后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可能面临终身禁驾……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草案,对饮酒后驾车作出了空前严厉的处罚。规定在现实执法中能否落实?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生活》2009,(17):62-62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道路交通法》对酒后驾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除对酒后驾车者本人严加惩处之外,还设有“车辆提供罪”、“酒水提供罪”以及“同乘罪”等新罪种,从各方面减少酒后驾车现象。  相似文献   

19.
酒后驾车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已成为社会的一颗毒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声讨。如何治理酒后驾车,杜绝因此而引起的交通事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勇刚 《政法学刊》2005,22(3):97-99
酒后驾车对社会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过错造成人员死亡突出因素之一。通过依法管理,技术控制,经济制约,教罚结合,多方参与,堵疏互补等多种管理对策,兼顾以人为本和可操作性,可以减少酒后驾车,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