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2,(46):32-33
1.故弄“宣”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北约外长会后大肆宣传,称北约对中国构成的挑战保持清醒,美对中方“实施胁迫性政策,散布虚假信息,迅速且不透明发展军力包括同俄开展合作”等保持关切。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美方有关言论颠倒黑白,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2.
夏立平  祝宇雷 《美国研究》2020,34(1):9-26,M0003
从威慑视角对中美贸易交锋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本质是一种力图在逐步升级的方略指导下利用贸易手段对华传递出危险信号,让中国认识到任何与美方意愿相悖的行为都将得不偿失,进而迫使中方将自身行为"规范"在符合美方利益框架内的威慑行为。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对华贸易威慑的成本不影响特朗普总统连任,以及避免让对华贸易威慑的实际结果与"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初衷背道而驰,特朗普政府在对华贸易威慑的过程中又始终与中方保持必要的接触,以避免威慑失控。美国将贸易纳入对华威慑"工具箱"的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威慑手段,贸易在当前战略竞争背景下的大国博弈中更能发挥作用。美国对华发动贸易威慑的实力基础,在于其以科技、市场、金融及规则为支撑的贸易霸权。虽然贸易战在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贸易威慑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这关键在于中方审时度势的反向威慑。从长远来看,贸易战作为美国对华威慑的新手段,必将伴随中美战略竞争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11):46-47
<正>1.过河拆“交”美国在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希望同中方建交后,就开始对洪都拉斯进行外交施压,试图劝说洪方在同中方正式签署建交协议前收回决定。中国外交部:40多年前美国就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中国建交,有何资格剥夺他国同中国建交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4,(11):40-41
<正>1.“掀”发制人玩不起就掀桌子?针对美国众议院日前通过强制出售Tik Tok法案一事,中国商务部方面表示,美方应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停止无理打压别国企业,为各国企业在美投资经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环境。中方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论环黄海经济圈和南通跨世纪开放战略王福泉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与亚太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最先走向亚太。事实上,中国引进的外资80%来自亚太,中国70%以上的外贸是同亚太进行的。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对中国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6.
陈冰 《新民周刊》2012,(36):52-55
由转基因稻米"黄金大米"引发的质疑,像悬疑片一样"演绎"了近两周,真相却仍未浮出水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要么美方科研人员论文造假,要么中方隐瞒了相关实验。2012,"黄金大米"很忙。一出比"政委打空姐"还要曲折的"罗生门"正在上演。8月31日,某国外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美国企业利用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儿童做转基因大米的实...  相似文献   

7.
袁征 《美国研究》2007,21(4):146-149
2007年11月15~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陈佳贵副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致欢迎辞。与会者来自中美两国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媒体。近30名美方与会者来自24个机构,包括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亚历山大.卡斯勒(Alexander Karsner)、前北约总司令克拉克(Wesley Clark)将军、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等。中方与会者来自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防大学、军…  相似文献   

8.
华盾 《俄罗斯研究》2020,(1):89-118
俄罗斯智库对中美经贸摩擦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期待,并与克里姆林宫的官方立场互为表里。总体上,俄方智库的观点是,在经贸摩擦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对军事、政治、科技、地区和全球领导权的竞争;两国的国内议程和对外政策,将因此受到深远影响并产生溢出效应--在亚洲区域内形成两极结构。即使两国会因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在经贸问题上达成妥协,但中方不会放弃获得世界科技领导者的雄心,美方也不会打消遏制中国发展动能的战略意图。俄罗斯应与中国继续保持经济与军事合作,避免与美国和西方关系的继续恶化,并在亚太地区推动"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俄罗斯政策分析界基于自身利益的演绎,将中美经贸摩擦定性为大国博弈,相应的政策建议反映出俄罗斯以在全球和亚洲分别制衡美中为目标的双层均势策略。俄罗斯将在有亚洲其他国家参与的情景下扮演战略平衡手角色,借中美全面对抗之势,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之外扭转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俄罗斯对亚太国际局势的盘活作用,将催生双边和三边竞合新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亚太战略及对中俄合作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魁 《当代亚太》2007,(1):5-10
近年来,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坚定地向亚太地区倾斜。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主要借助于其东部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利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缘、资源、科技和交通运输等优势,积极同中国、日本等亚太国家发展多领域的合作,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乃至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格局未来10-20年的核心问题,俄方认为是美国和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中国崛起之间的矛盾;中方倾向于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国之间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超出其竞争与冲突的一面。中国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俄方断定,在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各方围绕俄罗斯的争夺似正日益明显,这既是基于俄的资源和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是由于俄可能成为左右力量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中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基础已经奠定。与中国相比,俄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有利的地位。关于中俄双边关系,俄方集中关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以及贸易结构原料化等问题。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不对称,而在于双方能否适应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信任。俄方主张亚太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中美关系对抗性的潜在上升这一核心问题。中方主张,俄罗斯可以改变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参与亚太事务明显不足的局面。中俄两国有必要主动提出并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议程设定,担负起服务型...  相似文献   

11.
一 政治、军事背景(一) 和平与发展是主流目前的亚太形势,总的来说是相对稳定。柬埔寨问题有可能获得全面、公正、合理的政治解决;北、南朝鲜同  相似文献   

12.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22):36-37
<正>1.借题发“灰”针对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称每个台湾家庭都应该持有并接受训练使用步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敦促美方相关人士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不要拿台湾民众当炮灰。2.风“锤”草动不寻求同中国‘脱钩’,但又提出‘去风险’?针对美方这一表态,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妙句迭出:“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怎么去风险?如果以‘去风险’为名为‘脱钩’打掩护,就会给两国关系埋下更多钉子。”“如果把国家安全当作锤子,那看什么都像钉子。”  相似文献   

13.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3,(16):30-31
<正>1.霉“军”复苏岸田文雄近日配合靖国神社的春季例行大祭,以“内阁总理大臣岸田文雄”的名义供奉了被称为“真榊”的供品。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称,中方坚决反对日方有关靖国神社的消极动向,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中方敦促日方切实信守正视并反省侵略历史的表态和承诺,彻底同军国主义切割,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4.
1996年4月17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东京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1997年9月,日美签署《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1999年4月27日日本众议院辩论通过新指针相关三法案,5月24日日本参议院也通过了三法案,至此,日美构建的亚洲新的安全体制的法律框架基本敲定。从美方来看,基本实现了《东亚安全战略报告》的战略构想,是美国二战以后在亚洲战略目的的延续,既要利用日本作为称霸亚太的基石,又要牵制日本,从日方来看,是日本创建新的政治体制、国防体制、外交体制、法律体制的重要契机,是日…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4,(12):30-31
<正>1.“美”之手段在3月21日的我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回应媒体提问时称,藏南地区历来是中国领土,这一基本事实不容否定,中印的边境问题是中印两国之间的事,与美方无关。众所周知,美方一贯不择手段的挑动利用他国的争端,以服务其地缘政治私利。  相似文献   

17.
世界政治经济权力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移是21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趋势,中美关系重构与亚太秩序重塑关乎未来国际秩序样貌。从长时段和全球史视角来看,亚太秩序19世纪中期开始形成,自摆脱欧洲殖民主义“覆盖”之后,在环太平洋地区国家主导下不断演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多场战争塑造了亚太秩序的结构,从多极到不稳定两极,再到单极,亚太秩序具有了鲜明的自主性,亦成为全球国际秩序的重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分离与碰撞贯穿于亚太秩序演变之中,20世纪美日在亚太地区两次形成两极格局,双方的竞斗与博弈塑造了亚太秩序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框架。中国的崛起与复兴是亚太地缘政治经济空间的大事件,也是与亚太秩序的复杂协同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末俄罗斯提出东西方平衡的“双头鹰”外交政策以来,日益重视亚太外交。这一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亚太外交力度加大,表明俄罗斯已逐渐根据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提高亚太外交的地位。亚太外交已在俄罗斯实现其欧亚大国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凌胜利 《当代亚太》2012,(5):33-55,157,158
亚太联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支柱,推动联盟的调整与转型是美国亚太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美国亚太联盟转型明显,不仅表现为联盟区域扩大、联盟利益拓展,还出现了联盟结构调整与联盟互动增强等趋势。联盟的内在变革、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崛起的地区效应等因素被认为是影响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重要动力,但其内在机制并不明晰。相对而言,将中美关系作为推动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的主要动力更具说服力。具体而言,受中美关系中的权力差距与信任水平影响,美国对华战略在遏制与接触中呈现不同态势,美国的亚太联盟因此具有强弱变化。对华战略是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为了管控中国的崛起,美国借助其亚太盟友共同向中国施压。不过,冷战遗留的各自为战的双边联盟很难适应美国当前的亚太战略和对华战略的需要,为此,美国需要推动其亚太联盟转型。受美国对华战略的遏制与接触强弱程度变化影响,未来美国亚太联盟将呈现北约化、岛链化、雁阵化和赫尔辛基化四大趋势,这将对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正>本期的话题主要围绕美国的亚太战略、东亚秩序和地区合作展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亚太秩序的影响是我刊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左希迎以美国亚太联盟的转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在中国快速崛起以及美日相对衰落的背景下,美国管理其亚太联盟体系的过程及措施,认为美国的战略是在推动盟友承担更多责任的基础上坚定地增加对盟友的承诺。然而,在相对衰落的前提下,美国可能没有能力兑现其盟友骤然增长的战略承诺,由此,美国面临着亚太联盟体系中的承诺难题。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