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大白兔体内死后弥散过程和再分布机制。方法 48只实验大白兔随机分为8组,采用缺氧处死后以150mg/kg氯胺酮灌胃,尸体仰卧位于室温下放置;在0~96h内分8个时间点各解剖1组,提取体液和脏器组织样品;采用GC/MS法定性结合GC-NPD法定量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并计算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的比值。结果大白兔死后氯胺酮灌胃尸体放置96h内,脑、尿液、玻璃体液、左上/下肢肌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氯胺酮,心血、外周血、心肌、脾、肾、肝、肺、胆汁中氯胺酮含量随死后时间呈动态升高的变化;其中距离胃较近的组织(如脾)较早检测到含量较高的氯胺酮,而距离较远的组织或体液中氯胺酮含量较低且较晚检测到;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为1.73。结论氯胺酮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从胃到器官组织、心血顺浓度梯度弥散是主要机制。脑、玻璃体液、尿液、肢体肌肉不受死后弥散的影响,可作为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氯胺酮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血液流动对体内药物浓度再分布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组(各24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40mg/kg氯胺酮,1.5h后处死,其中一组立即结扎主动脉,另一组不结扎;家兔尸体仰卧位室温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3、6、12、24、48、72和96h解剖并采取组织和体液样本;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样方法解剖取相同样本。所有样本采用GC/MS和GC-NPD法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两个实验组家兔尸体放置96h内氯胺酮含量,除尿液各时间点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家兔其余各类样本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尿液外,各类样本两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组和不结扎组心血与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分别为0.90~1.03和0.90~1.02。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的血液流动不是体内氯胺酮发生再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吗啡类毒品中毒死者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吗啡在人体脏器中的分布情况,筛选适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吗啡的脏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8例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尸体脑、肾、心、肝等脏器中的吗啡进行定位和半定量观察。结果吗啡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肾脏和脑组织的吗啡含量高,不同器官、不同案例吗啡的分布情况差异较大。结论肾脏和脑是实际检案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吗啡的理想检材。  相似文献   

5.
Yang J  Bian SZ 《法医学杂志》2007,23(4):312-315
氯胺酮为非竞争性NMDA受体阻断剂,作为一种分离性麻醉药应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复杂,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致幻作用而被滥用于各种娱乐场所,是目前药物滥用中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在阐述氯胺酮的药理学及毒理学特性的基础上,复习了氯胺酮与NMDA受体、多巴胺受体等神经生物学相关受体的相互作用,综述氯胺酮滥用的现状、滥用的可能生理机制及其滥用后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法医检案中,水中尸体的检验是工作中的难点。硅藻检验作为水中尸体检验的必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被广泛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对上海地区水样中硅藻的分类、分布进行了疏理。以期为上海地区溺水死亡案件落水地点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吗啡染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慢性吗啡染毒大鼠死后,在不同时间尸体内吗啡公布的变化。发现随着死后时间的延长,吗啡在大鼠CNS的分布无明显改变;其它内脏器官组织中吗啡分布则有明显改变;内脏脂肪组织原未查见吗啡,随死后时间延长,吗啡含量增加.证实大鼠染毒死后尸体内吗啡存在重分布现象。初步讨论了死后体内吗啡分布的变化与死后时间的关系,为吸毒致死后尸检取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案发现场昆虫证据的分布,为法医昆虫学现场昆虫证据收集提供借鉴,我们利用猪尸体进行模拟,对现场昆虫的分布进行了调查,重点观察了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绯颜裸金蝇、厚环黑蝇、阎甲科、隐翅甲科、埋葬甲科和皮蠹科昆虫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昆虫标本主要分布于尸体上及现场约10米范围的地面和地下,据此我们提出了法医昆虫学现场取样规范。  相似文献   

9.
乙醇对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醇对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家兔分为单用氯胺酮组、氯胺酮与乙醇合用组及对照组,三组动物分别灌胃氯胺酮0.15 g/kg、乙醇3.0g/kg与氯胺酮0.15 g/kg及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尿标本,GC和GC/MS法测定氯胺酮和代谢物去甲氯胺酮浓度,WinNor-Lin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氯胺酮和去甲氯胺酮毒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合用乙醇后不改变其房室类型。合用乙醇组家兔体内氯胺酮的K10、AUC和β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而T1/2K10、T1/2β、A和Cmax均小于单用氯胺酮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F、K01、K12、K21、T1/2K01、α、T1/2α、Tmax和B等参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用乙醇组家兔体内氯胺酮的代谢物去甲氯胺酮的K01、A、B和Cmax等参数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而T1/2K01、Tmax均小于单用氯胺酮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F、K10、K12、K21、AUC、T1/2K10、T1/2α、T1/2β、β等参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醇可加快氯胺酮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促进其转化为去甲氯胺酮,对于氯胺酮与乙醇合并滥用的鉴定,应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家兔单独静脉注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及二种药物联合静注时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评价二种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方法单用甲基苯丙胺组以3mg/kg剂量家兔静脉注射甲基苯丙胺,单用氯胺酮组以30mg/kg剂量家兔静脉注射氯胺酮,合用组以相同剂量同时注射两种药物。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浆标本,测定各时间点药物浓度,WinNonLin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房室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甲基苯丙胺在家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单室模型,合用氯胺酮后不改变其模型类型。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单室模型,合用甲基苯丙胺后符合二室模型。结论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可以相互延缓其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增加彼此在体内的吸收,从而延长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氯胺酮滥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氯胺酮的药理学特点、滥用后对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以及涉及到的神经递质来阐述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遏制氯胺酮的滥用提供相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液-液萃取、衍生化和GC/MS、GC/NPD方法,进行毛发中氯胺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选择4-苯基丁胺为内标,毛发样本用NaOH、HCl及芳基硫酸酯酶/β-葡萄糖醛酸酶等3种方式进行水解,再进行衍生化后,采用GC/MS和GC/NPD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对不同水解和衍生化条件以及提取溶剂进行比较优化,并考察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检出限。结果方法的提取回收率大于95%,精密度和样品稳定性良好,日内和日间标准偏差小于6%;采用GC/NPD和GC/MS直接分析毛发中的氯胺酮,检出限为0.2ng/mg和2.0ng/mg,线性范围为10.0~250.0ng/mg,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采用酰化衍生化后分析,GC/NPD和GC/MS检出限分别提高至0.1ng/mg和0.2ng/mg。结论该方法回收率高、检测限低,可以用于毛发中氯胺酮的定性定量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13.
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金标单抗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的方法。方法将胶体金标记的抗氯胺酮、抗甲基苯丙胺和抗吗啡单克隆抗体浸涂在玻璃纤维膜上,将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的完全抗原以及羊抗鼠多克隆抗体喷涂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标定为检测区(T)和质控区(C)。样本中游离的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分别与包被的完全抗原免疫竞争结合胶体金标记抗氯胺酮、抗甲基苯丙胺和抗吗啡单克隆抗体。以质控区和检测区是否出现紫红色条带判读结果。结果对66种药品和毒品的特异性测试表明,该试剂盒仅识别氯胺酮及其代谢物、甲基苯丙胺及其衍生物和吗啡类;对人体尿样中的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检测阈值分别为1000ng/ml、1000ng/ml和300ng/ml;与GC/MS对照试验结果一致;试剂盒稳定性较好,在常温下可较长时间保存。结论本文研制的试剂盒可用于样本中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吗啡成分定性的同步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保存时生物样品中氯胺酮的稳定性。方法家兔以氯胺酮150mg/kg灌胃,30min后处死,取其血、肝、肾、脑,分别在室温(18~24℃)和冷冻(-20℃)条件下保存,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分析、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测定不同时间各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血、肝、肾、脑冷冻保存至第30天氯胺酮含量均降低(P〈0.05);室温条件下各样品中氯胺酮含量自第5天起均升高(P〈0.05)。结论生物样品在冷冻条件下保存时氯胺酮稳定性较好,怀疑氯胺酮中毒或死亡的检材应冷冻保存,尽快检测。  相似文献   

15.
Zuo YY  Zhao YB  Jiang XG  Gu ZL  Guo CY  Bian SZ 《法医学杂志》2011,27(6):405-8, 41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以大鼠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分别以0.9、1.2、1.5、1.8、2.1 mmol/L浓度的氯胺酮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中,分别培养12、24、48、72h后,用MTT实验检...  相似文献   

16.
氯胺酮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免疫层析检测板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检测氯胺酮的方法。方法将20nm胶体金颗粒标记的抗氯胺酮单克隆抗体,均匀浸在吸水玻璃纤维上,用点膜机将氯胺酮-BSA和纯化后的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在硝酸纤维薄膜分别划1mm宽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然后依次将吸水玻璃纤维、硝酸纤维薄膜和吸水滤纸粘贴于白色的塑料片上,切成0.5 cm×10 cm大小,制成氯胺酮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免疫层析检测条,并组装成检测板,并检测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氯胺酮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免疫层析检测板在对46种药(毒)物的测试中,仅识别氯胺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其准确性为97.6%,检测氯胺酮的阈值为1000ng/m l。结论氯胺酮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免疫层析检测板在5m in内可检出样品中的氯胺酮及其代谢物。  相似文献   

17.
生物检材中氯胺酮及其代谢物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LL  Liao LC  Wang ZL 《法医学杂志》2005,21(2):i005-i007
近年来氯胺酮的滥用越来越普遍,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越来越重要。氯胺酮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主要有去甲氯胺酮、脱氢去甲氯胺酮等。目前,常用的生物检材有血液、尿液、毛发等。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本文参考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生物检材中氯胺酮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作一综述,为法医毒物分析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FluMag-SELEX技术体外筛选识别氯胺酮的DNA适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FluMag-SELEX技术筛选出能特异性识别氯胺酮的DNA适体. 方法 体外合成78 bp的随机ssDNA文库,氯胺酮作为靶分子,表面修饰甲苯磺酰基的磁珠作为固相载体筛选特异性识别氯胺酮的适体.经过13轮筛选后进行DNA克隆测序,并进行一、二级结构分析.通过对荧光强度的分析检测适体的亲和性、特异性和Kd值. 结果 获得2条ssDNA适体Apt#4和Apt#8,能够特异性地与靶分子氯胺酮结合,Kd值分别为0.59和0.66 μmol/L.二级结构预测以茎环和G-四聚体为主,茎结构可能是适体结构稳定的基础,环和G-四聚体结构可能是与氯胺酮特异性结合的关键. 结论 FluMag-SELEX技术可以较好地提高适体的筛选效率,得到能特异性识别氯胺酮的DNA适体,有望用于氯胺酮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