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小彪 《求索》2008,(9):146-148
单位不法行为具有不同于自然人不法行为的特点,如何用刑罚手段规制单位的行为及预防、惩治其不法行为是刑法学科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简要介绍了各国单位不法行为犯罪化的立法模式,针对我国现行刑法单位犯罪立法模式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即:立法模式应采总则规定之模式,并采积极的立法例(或日消极的限制),即刑法总则作总论性规定,且对单位不能构成的犯罪在总则中作原则性限制,并设置单位单独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司法框架下的社区犯罪防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当代刑事司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恢复性司法源于公诉时代以前的社区司法。在恢复性司法框架中,社会各方都要为防控犯罪承担相应的责任,犯罪防控的基本场所不是在刑事司法机构内,而是在社区中,社区应当在犯罪防控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应当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并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恢复性司法发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存刑事司法中的恢复性因素,构建我国的社区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黄汀  ;黄明儒 《求索》2008,(4):152-153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大学生犯罪司法处遇中适用的依据是刑法谦抑性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视角下大学生犯罪的司法处遇措施主要包括非犯罪化措施、非刑罚化措施和非监禁化措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和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大 ,是我国刑事司法的打击重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犯罪活动的组织性、犯罪目的特定性、犯罪活动的腐蚀性、犯罪行为的破坏性等特征。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过程中 ,除了要正确把握每种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外 ,还应注意该类犯罪与有关犯罪问题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整合了标签理论、紧张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的重整性羞耻理论是恢复性司法运动的理论基石,为企业刑事犯罪问题提供了犯罪学的研究视角。传统的刑事司法体系惯于给越轨的民营企业贴上犯罪罪人标签、施加烙印性羞耻,与预防企业犯罪的初衷背道而驰。检察机关利用刑法激励手段、对涉案企业进行合规整改是倡导消除标签效应,以重整性羞耻将犯罪企业重新整合进社会的过程。重整性羞耻理论不仅阐述了企业刑事合规的犯罪学解释路径,还能为刑事合规制度的建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杜辉 《前沿》2010,(10):127-129
刑法学的理论争议是从实质犯罪观与形式的犯罪观的对立开始的。刑事立法侧重于实质,司法侧重于形式;入罪侧重于形式,而出罪侧重于实质。在刑事司法中引入对犯罪的实质评价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相应地,需要在理论上构建对犯罪的解释体系和价值判断空间。  相似文献   

7.
香港与内地打击跨境犯罪应建立和完善跨法域司法协助制度,在侦查预审、协助缉捕、移交案犯、转移诉讼、代为执行刑事裁判等方面,通过两地直接达成司法协议的途径,以有效的合作打击跨法域犯罪。建立跨法域刑事司法协助的原则有: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国际条约义务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8.
少捕慎诉慎押是当前刑事诉讼推行的一项重要司法政策。该司法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以司法治理来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其直接目标是改善办案方式,加大诉讼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力度和促进预防犯罪。实践证明,该政策可以有效减少罪犯羁押和实现案件分流,促进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增强社会和谐,但其只适用于刑事立案之后的环节,是在刑事办案过程中的案件合理分流,而不能在刑事案件的入口进行有效分流,因而对促进社会治理多元化、减少社会治理中的刑法依赖的功能有限。为缩小司法犯罪圈、避免社会治理过度依赖刑法,还应当在刑事立案环节同步改革,加大民事和行政手段的运用,并通过树立实质出罪概念来保持立案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网络犯罪的刑事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长莉 《前沿》2006,(10):115-118
本文首先从刑法的角度明确了网络犯罪的概念。然后借鉴国外有关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的法律制度、司法先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关于网络犯罪规定的不足,并从刑事立法、司法两个方面探讨了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应采取的法律对策,提出了完善我国预防和控制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对策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一书是将刑事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中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是一种“有效率的正义”,强调刑事司法活动要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与改善,关注犯罪治理的社会效果,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正义。这是一种主张“通过程序治理犯罪”的新思想,它为我国现阶段的刑事司法改革研究打造了理论平台,促进了我省刑事和解等公诉改革举措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魏新政 《人民论坛》2010,(6):122-123
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中,犯罪未遂在司法实践中极为常见。准确理解犯罪未遂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犯罪未遂与其他犯罪形态的异同,分析犯罪未遂的具体量刑标准,对正确贯彻刑事政策与体现罪行相适应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制度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恢复性司法”的新方案而进行的司法改革措施。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未成年犯、过失犯、初犯、偶犯等轻微刑事案件,其目的是使被害者获得赔偿,侵害者获得宽恕,有利于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对于减少和预防犯罪大有裨益,体现了人类社会治理犯罪的理念的更新与进步。然而在我国刑事和解却缺少配套措施,以致在实施上缺乏可操作性。就刑事和解与社区矫正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社区矫正是刑事和解的必要配套机制,另一方面,刑事和解也有利于改善社区矫正的效果。刑事和解与社区矫正可谓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因此在立法设计、实施程序与机构设置等制度构建上也应相互协调,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乔玲 《公安学刊》2010,(1):68-73
民事追缴,是以犯罪收益为诉讼对象的一种没收制度。相对于刑事没收以刑事定罪为前提,民事追缴不需要刑事判决,甚至可以在没有刑事案件的情况下没收财产,只要有足够的证据,按照一定的证明标准,能够证明被没收的财产来源于违法所得即可。在英国,民事追缴已经作为一项独立的财产追缴机制规定在《2002年犯罪收益追缴法》中。我国应当借鉴外国的民事追缴制度以及相关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以犯罪收益或违法所得为对象的、独立的财产没收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关刑事政策主要体现在处罚上,忽视教育、感化、挽救的过程;办案工作模式不成熟;没有建立未成年人案件独立的检察规则。我国应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案件的办案机构和程序制度,建立案前调查机制和案后跟踪调查制度,办案中合理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被害人权利保障角度看,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程序立法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予以完善.在起诉方式方面,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应当实行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起诉制度;在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应当赋予被害人量刑建议权;在民事赔偿优先原则方面,应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在侵犯知识产权刑事与民事关系处理机制方面,应实行先民后刑;在审判组织方面,应实行"三审合一"的机制,设立综合型的"知识产权审判庭".  相似文献   

16.
李晓文 《人民公安》2007,(11):56-57
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并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刑事司法政策是国家基于本国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科学分析,依据本国犯罪态势制定的,依靠其权威推行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而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的总称。一个国家的刑事政策是否适时适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犯罪化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刑法思潮。非犯罪化是刑法谦抑性、经济性的要求,是理性刑事政策的选择方向。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应当适度进行立法上的犯罪化,同时注重通过司法手段实现实质的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犯罪的空间分异分析可通过研究犯罪分布的区域差异性实现。通过统计19069份刑事司法裁判文书发现,在犯罪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方面,不同类型资源类犯罪数量分布呈现显著的省域空间差异,环境类犯罪数量在流域空间层面呈自上而下的稳步增长态势,资源类犯罪与环境类犯罪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犯罪中,涉农用地、林木以及矿藏资源犯罪是普遍存在的三种类型,其中又以农用地侵占类犯罪居首,流域污染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基于空间特性对流域司法机制的塑造,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犯罪的司法应对方案应针对差异化的犯罪空间特征,分类设计流域独特的司法机制:一是在司法机构配置上,分类设立环境资源类专门审判机构,统一涉环境资源案件的受案范围、裁判标准与审理程序;二是在司法机制创新上,分类构建跨区划集中管辖以及常态化司法协作与部门联动机制;三是在司法人员队伍建设上,分类打造符合黄河流域地方需要的专业型环境资源审判团队。  相似文献   

19.
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或犯罪交易发生在两个以上地区或国家 ,即两个不同法域 ,并违反了它们的法律时 ,该犯罪就称谓跨境 (或国 )犯罪。其形式主要有 :发动侵略战争罪 ,有组织犯罪 ,洗钱犯罪 ,非法贩卖毒品罪 ,利用计算机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跨境 (国 )性 ,有组织性 ,犯罪手段现代化和犯罪目的在于攫取最多的财富。与跨境犯罪斗争的有效策略有 :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 ;结成新的国际联盟 ,建立健全各地区和各国家间的司法协助 ;各地区和各国家自行打破自我保护主义 ,建立和健全刑事惩办与经济制裁相结合的刑罚体制。  相似文献   

20.
韦伟强 《青年探索》2007,12(1):29-32
如何发挥惩罚性教育对青少年犯的作用,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被害人,更加有效地使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是各国司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英美国家盛行的恢复性司法对此进行了新的尝试。本文从恢复性司法的内容、特征出发,阐明刑事司法观念的变迁和恢复性司法的优势作用,分析其在青少年惩罚性教育中的作用及不足,提出以恢复性司法范式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试行、推广的条件、方式和措施,力求使恢复性司法范式成为我国青少年惩罚性刑事教育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