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有关再现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方兴未艾,但在性别研究领域尚未获得广泛的关注。社会性别是一种再现,暗含着权力关系与等级制度。在这一再现系统内,女性不仅被男性再现为他者,也被自我再现为他者。社会性别再现系统通过将性别差异自然化、永恒化,确立女性的他者地位,并巩固男性的主体位置。只有与这一再现系统作斗争,女性才可能抵抗和颠覆有关女性的他者再现,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身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2007年"阶层背景与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依据结构嵌入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嵌入于阶层背景中的性别结构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阶层背景和性别对本科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都具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对本科毕业生地位的影响因阶层地位的高低而存在差异。优势阶层子代本科毕业生更容易获得优势职业地位,在性别制度和阶层结构的作用下,来自权力阶层的女性本科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拥有较好的机会结构,但底层女性本科毕业生的机会结构遭受到弱势性别和弱势阶层地位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一个葬礼的个案考察,分析了农村人情仪式活动中的性别分工状况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与性别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仪式性活动还是非仪式性活动中,性别分工都呈现男主女辅的情况,且性别分工明确而严格。仪式活动中性别分工极为严格,并通过神秘化的性别禁忌,维持男性中心的父系传承体系,而将女性完全排斥在家族重大事件之外。非仪式活动中性别分工相对不那么严格,但仍旧有习俗的制约,这种性别分工与农村的父系家族格局密切相关,主要由男性体现人情关系网络,女性交往被隐藏其中,其背后仍旧具有男主女辅的性别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前阶级社会中,家族是民族共同体的构成物,与民族(peoples)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民族学家历来很重视婚姻家族的研究,不论是J.J巴苛芬(1815—1887)或J.F.麦克伦那(1821—1881)或E.韦斯特马克(1862—1939),直至当代大多数民族学家,都注重研究这个问题。在婚姻家族调查研究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要称L.H摩尔根(1818—1881),他发现了人类最古老的婚姻家族制度,说明了它们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摩尔根和前人  相似文献   

5.
现有对中国古代女性医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作为救治者或妇科语境下对女性身体的认知,鲜有从社会医疗史的角度讨论女性作为被救治者所面对的诊疗生态。本文以明清时期女性择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中国古代空间和性别意识的交互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男性关系网络对于女性病患的择医行为起着主导性作用。通过对比不同阶层女性的求医渠道,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患者在求医问诊过程中对于男性关系网络的依赖程度大不相同,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病患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依赖性较弱。以此为延伸,本文对中上阶层女性病患在就诊过程中的缄默问题也做了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6.
男性和女性在所掌握的政治知识的地理区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对全国和全球的政治知识有更多的关注,而女性掌握更多的地区政治知识。通过使用2008年美国芝加哥地区研究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政治知识中的性别鸿沟是显著存在的。本研究的发现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层面,在研究性别与政治知识、政治参与的关系时,必须充分重视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知识的国家/地区层面的差别;另一个是社会治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层面,在中国的社会治理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女性在地区政治知识上的比较优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7.
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占家庭暴力的绝大多数。社会学、心理学等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暴力产生根源进行了探讨。 从总体看,男子处于统治地位而带来的男权观念,使性别歧视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都十分严重,女性在生命周期各阶段都易受到基于性别的暴力侵犯,反映了历史与现实中男女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政治上,掌权者绝大多数为男性,男人控制着社会舆论;经济上,男性在总体上职业层次和收入比女性高;道德上,双重标准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男人可以任何理由对女人出拳;社会资源占有上,男外女内角色分工使男人拥有更多更强的社会关系和支持;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张红杰 《前沿》2010,(16):197-200
当前我国男女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这对于男女性别的平等及女性就业公平和个体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中传统性别文化形成的社会性别排斥、用人单位出于用工成本最小化和劳动力使用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考量以及作为主体的女性其自身价值观念、人力资本和就业选择与男性的差异等。缩小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应首先在观念上转变社会性别排斥,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其次健全妇女权益保障,在制度上促进两性平等。另外,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女性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杜洁  薄文泽 《人民论坛》2013,(10):20-23,256
作为泰国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庇护制在泰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泰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史就是一部以大家族为核心群的庇护制关系发展史,即以大家族为庇护者或庇护者集团的关系演变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泰国家族制度生成多元化的庇护关系体系并呈现出多样性的庇护关系特征。包括泰国在内的当代东南亚家族制度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即庇护势力扩大化、政治家族“王朝化”、家族势力政商合一化和外府家族权势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男女性别观念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务工有助于削弱农村人对姓氏继承和性别分工的传统观念,但并未动摇财产继承这一最核心的父系家庭制度,而且外出务工对姓氏继承观念和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在女性样本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认为,进城务工对农村人传统性别观念的削弱作用表现出由表及里、逐层推进的特点;作为传统性别观念的既得利益者,农村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很难发生与女性同等程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农村妇女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文章认为,农村妇女移民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农村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生存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女性是近代传染病知识传播的重要受众。得益于近代中国对传染病防治的日益重视和"家庭"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特殊地位,妇女报刊和以教科书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将较为系统前沿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给女性。同时,通俗实用的传染病知识也经由民众教育向普通城乡妇女传播。在近代传染病知识向女性传播的过程中,性别化传播始终存在。传统性别分工成为向女性传播传染病知识的重要依据,性别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性别分工。但在缺乏医学启蒙的近代中国,围绕"家庭"的知识传播,向女性提供了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近代中国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策略,可以给当下提升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华中地区一高校,采用顺序式解释性混合研究设计来探讨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期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认为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与大学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仍然持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主要承担养家户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无须承担此责任,她们成家后的重心应该在家庭上。最后,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此结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关于性别观念的复兴以及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15.
英属马来亚是近代中国人口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女性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殖民地政府移民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人口大量移民马来亚。本文通过中国女性移民马来亚的个案分析,希望深入探讨经济危机和重大政策变化对男女移民的不同影响,以及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移民模式,以期丰富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做出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公正性是其本质要求,中国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应以"实质的平等"为追求目标,注重对弱者的保护。社会性别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对于改善女性地位、调整原有的性别利益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北省DC乡的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发现存在着决策层中女性的势单言轻、价值目标中女性的工具化、性别定位中复制传统以及性别中性化的现象,导致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公正的同时,却忽略了两性的公正,背离了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价值追求。而要推进社会性别的主流化进程,需要赋予妇联监测公共政策的权力,提高女性决策者的数量和影响,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现实社会性别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在婚女性和男性家务分工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家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别角色观念、时间可及性、结构性资源和家庭环境。因此,如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男性和女性的绝对和相对资源进一步分化,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家内劳动的性别差异会逐渐淡化。家务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性别特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私人空间行为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健康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健康公平性的性别特征是性别平等与否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历年人口和卫生统计资料以及其它相关调查结果,对健康公平性的性别特征、地区和城乡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健康水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在性别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女性与男性相比健康水平更低,健康服务的利用更为有限;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卫生保健服务利用与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妇女相比相对处于劣势。说明中国妇女公平享有卫生保健和提高健康水平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20.
从处于权力中心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来理解权力的本质,是分析权力系统的一个重要思路。女村官是村治中进入村庄权力系统中心的特殊群体,以女村官与政府的关系、女村官与男村官的关系、女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变量,以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考察三个变量之间的组合关系,可将女村官在村庄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分成三种类型,即弱势型、强势型和均衡型。分析这三种类型将有助于深刻理解村庄政治,积极推动农村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