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云游四海、孜孜求学,并把自己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他走到哪里都带上学生耶克。整整十年,跟着苏格拉底,耶克耳濡目染,在哲学界已经小有名气。日子一天天过去,耶克觉得自己该学的都学了,再学下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两位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们都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过两者的启发式教学法虽有问答式教学的相同形式,但各有自己的内涵,也各有自己的优劣。不能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代替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不能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代替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漫画与幽默     
如此作弊“波洛涅斯由于作弊被开除了。”“怎么回事啊 ?”“在生理卫生考试中 ,他数自己的肋骨 ,结果被发现了。”口试结果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 :“5克。”一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教授,允许我纠正吗?”教授看了一下表,然后说 :“不必了,由于服用过量的药物,病人已经不幸在30秒钟以前去世了 !”求知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 :“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 ,海水淹没了年轻人 ,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 :“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相似文献   

4.
吴国萍 《人民论坛》2012,(26):182-183
荣誉观是古希腊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衰落而导致的道德滑坡,使苏格拉底决心通过道德教化重建雅典人的道德体系。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寻求善"等哲学命题,从中反映出他对荣誉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哲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归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之中。苏格拉底以日常对话的方式首创"非哲学"的哲学思考方式,以反讽的方式批判世人的"有知",以"助产士"的身份呈现"不可见者",以对话的力量引导人造就自己。闪耀着生命光辉的苏格拉底哲学是生活哲学、行动哲学的典范。而以对抗体系、瓦解知识、捕获差异和关怀自身为特质的后现代哲学,所努力忠诚的正是这种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古代哲学有活力、生存性的维度。后现代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有着不可割断的亲缘关系,苏格拉底哲学为后现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合法性的论证及发展的方向,而后现代哲学也在积极地回应和丰富着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他的人生与他的道德哲学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7.
备课卡片     
涵养与智慧成功的秘诀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  相似文献   

8.
杨策 《长白学刊》2005,(3):106-107
施特劳斯与当代的其他哲学家一样,把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思想最后的落脚点,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思想建构在一种对苏格拉底的全新阐释之上.施特劳斯的本行是政治哲学史,而其对政治哲学史的梳理又以一种他自创的解释学为前提.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不仅不是一种解释学技艺,更不是一种解释学理论,而是一种明确的哲学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就是一种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一位哲人叫苏格拉底,身为哲人的他却经常遭人破口大骂,骂人者的目的就是想激怒苏格拉底.但是无论对方怎么骂,苏格拉底从不还口.那个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苏格拉底,难道你真的喜欢我骂你吗?苏格拉底一笑说:"我问你,如果你要送给别人一件东西,别人不要,那么这东西在什么地方?"那个人说:"你不要,当然在我的手中."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你骂我,我不接受,你想想,你骂我的那些话在什么地方呢?"那个出言不逊的人听后羞红了脸.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想不到,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使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10.
相信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向他最信任的助手表达了最后一个愿望,希望找到一位优秀的继承人,要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他。苏格拉底这位最信任的助手按照老师的意愿一次次地去找,但是都不能让老师满意。最后老师不无失望地说,不用再找了,这位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但是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向你传授我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11.
幻想     
苏格拉底50岁,头顶变成不毛之地,额头上沟沟壑壑布满了皱纹,再加上深陷的眼窝,看上去至少有60岁。然而,一个18岁的姑娘却疯狂地爱上了他,并且最终成了他的妻子。一个老气横秋,一个鲜嫩欲滴;一个像秋霜打过的衰草,一个如含苞欲放的鲜花。对这桩不般配的婚姻,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有个人终于忍不住了,向苏格拉底打探成功的秘诀:“先生,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小姑娘追到手的?”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说:“我实在没有工夫研究这个问题,我只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那人不相信,继续穷追不舍:“这么漂亮的姑娘,你不追她,她怎么会爱上你呢?”苏格拉底抬头…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每次提到陈独秀,我总是会马上联想起苏格拉底和他著名的"牛虻论"。公元前399年,哲人苏格拉底被以民主制著称的雅典指控为不信神和带坏青年。在雅典公民面前申辩时,他将自己比喻为是神赐予雅典的一只“牛虻”,在其看来,雅典社会就像一匹“良种马因肥大而懒惰迟钝”,需要牛虻不时刺激,才能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哲学命题,它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的重大转向。"认识你自己",成为主体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拷问灵魂,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大动力。反思这个哲学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最令他敬佩的人物,除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要数巴门尼德了。甚至一向在他的故事里充当导师角色的苏格拉底,在《巴门尼德篇》这篇对话里,是一个需要接受巴门尼德教诲的童稚。柏拉图推崇巴门尼德,是因为他可以从巴门尼德那里得到启发,去解决他自己面临的思想难题。巴门尼德经柏拉图的推崇而名声大起,也因柏拉图以“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对他的张扬而隐去了自己的真面目。于是,就出现  相似文献   

17.
德措毛 《人民论坛》2012,(11):120-121
通过对柏拉图模仿说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柏拉图的模仿说以政治伦理为立足点,以知识学背景为基础,并在苏格拉底模仿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异质性的内容。但柏拉图对模仿说的摇摆态度也正是他政治意图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对于柏拉图来说,模仿说是其知识学与伦理学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这个词源出于希腊语dialtgo,含义是论说术——论辩和证明的技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论证和传播自己的哲学观点,推行一种口头谈话或与交谈者争辩的方法。这个方法通过问答质疑的方式,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否定自己原来已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和定义。下面就是苏格拉底同欧提德谟斯的一段对话。欧:请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善行? 苏:盗窃、欺骗、卖人当奴隶,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是恶行。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欧: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苏: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如果你的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