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建设哲学范式"的转换;由"谈人色变"的哲学到尊重利益的"人的哲学"的变迁;由纯粹的"思辨哲学"到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的转向;由自我放逐的"学院哲学"到关注现实的"政治哲学"的凸显;由自我对话的"封闭哲学"到开放发展的"生成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而这一点正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弱点。国内哲学界目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应被打破。  相似文献   

3.
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反思体育哲学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春  张婷  李平靖 《前沿》2010,(20):34-36
体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往往被定位为"培育完善的人",这种理念由于受到传统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难以真正把握体育运动的感性特质,本文从批判性研究视角出发,在考察西方哲学传统感性观念发展及马克思哲学对感性观念变革的基础上,提出将"发展人的感性能力"作为体育哲学的核心理念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4.
吴国萍 《人民论坛》2012,(26):182-183
荣誉观是古希腊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时代,由于城邦衰落而导致的道德滑坡,使苏格拉底决心通过道德教化重建雅典人的道德体系。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寻求善"等哲学命题,从中反映出他对荣誉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现在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及时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未能做到这一点,所以,现代西方哲学获得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落后于时代。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现代西方哲学究竟是怎样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以及这些反映是否全面、正确?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对现代西方哲学有一个明确清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用处可以区分为"事实之用"与"应有之用",赵林所言的"哲学的用处"只是西方哲学具有的"事实之用",而不是哲学的"应有之用"。在中国哲学视阈下,哲学的"应有之用"是对生命的安顿。中国哲学以"生生"本体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论、"中道"的认识论实现对生命的安顿。  相似文献   

7.
"命运"是历史哲学的重要范畴,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有长期探讨的历史."中国的命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功能性表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了"中国的命运"这一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总问题,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李达等哲学家的不懈探索,形成了掌握命运和创造历史的哲学思想与学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时统君 《前沿》2010,(9):39-4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降,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渐趋成为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话语,自胡塞尔首创"生活世界"概念,至现代西方哲学巨子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瞩目关怀,无不印证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景观。因之,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学说,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当代哲学的精髓及其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9.
解释循环是哲学的突出特征,哲学解释循环的自我超越则是哲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每个时代的哲学都以人类面对的时代性问题而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某个环节、部分或方面,从而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主导原则"。哲学"主导原则"的历史转换,深化了哲学对自身的基本问题的理解,并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和哲学对崇高的追求,从而实现了哲学解释原则的自我超越即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的侯才先生的《论悟性》一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历经过“悟性”时期,但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中的“悟性”还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11.
李思飞 《青年论坛》2011,(3):143-145
服饰是透射一个民族艺术哲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教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注重"美"与"善"的相似性,缺乏对人体之美的正视与研究,把服装审美创作看作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维护礼制的形象表征,遮蔽人体曲线,宽衣博带;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统摄式思维观照下,追求衣饰与人体在整体审美上的和谐,淡化人体特征而凸显精神气韵。西方服装美学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求真务实地强调人体曲线,以探求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审美理想。如何承袭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又借鉴西方服装美学求真精神,创造出中国服装独有的时代语言,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战后60年来,台湾地方新闻报道的整体发展历程,乃是台湾特有的历史与政治背景、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论述的引进,以及新传播科技的变革等因素相互激荡的结果。通过“酝酿期”、“发展期”、“衰退期”、“转型期”等四个阶段的划分,本文展现出台湾新闻报导发展历程中,地方新闻报导概念的变迁形貌。进一步,本文以台湾地方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融合当代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体生态,提出“贴近本土话题,呈现多元意见,创造公共意识”三项功能,作为中国大陆落实地方新闻报道理念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是-应该"问题逐渐演变为事实命题与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道德知识的考察从过去的经验论证或先验论证,转向了对伦理语言的结构及其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是"与"应该"之间的不同又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尤其在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及情感主义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重大的发展。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善不可定义"、"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以及情感主义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等思想,是对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深化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霍布斯以自然权利论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为现代性的西方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无愧于“近代政治哲学创始人”的关誉。列奥·施特劳斯对霍布斯的研究可以说是终身的事业,笔者基于施特劳斯早年的作品《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及其将近二十年后的成名作《自然权利与历史》及《什么是政治哲学》中关于霍布斯部分的论述,意图经由施特劳斯独特的的解读视角,全面深刻地理解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论。  相似文献   

18.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从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相统一的视角看,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功不可没,但无疑也需要重新反思其利弊得失,从而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揭示其深层理论困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这一概念是脱形于"公民社会"这一大范畴之下的理论模式,源于西方的历史经验及知识传统,其形态随着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而逐步显现出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从这一概念入手,可以探析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