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2.
《群众》1997,(6)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侯宗宾最近在南京召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反腐败”理论研讨会上指出: 目前社会上有少数人认为,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根源,私有制是遏制腐败的力量。这是一个是非颠倒的错误观点。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与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出现相伴随的。剥削制度是少数人凭借占有生产资料侵占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的制度,是产生腐败的经济根源;剥削阶级唯利是图的思想观念,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服务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其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物质或非物质利益。我国现时的腐败主要根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性缺陷。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本文基于制度反腐败论,从分析我国现有经济制度的缺陷入手,探讨具有防治腐败的内在机制的经济管理制度设计。   形形色色的腐败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腐败行为争夺的“猎物”都是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4,(2):45-45
聂资鲁在《中国法学》2013年第6期载文《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立法的理论与实践》认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私利化和异化,利益冲突是公共权力私利化和异化的基础表现形式和根源,要根治腐败就必须从防止利益冲突入手。  相似文献   

6.
权力腐败是指“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一位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都属公共权力。如果权力当事人利用被授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就是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利己主义的思想动机,二是权力机制的缺陷。前者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后者是外因,为权力腐败的施行提供可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学说原理,内因是前提条件,是“因”之所在。因此,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掌权者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上走入了歧途。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7.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预防权力腐败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石宏  刘瑛 《前沿》2007,(11):104-106
社会资本理论关于行为者在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社会网络中资源获取个人利益的分析,能准确的说明权力是如何资本化,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腐败的具体过程。权力腐败是腐败问题的核心,也是公共权力掌握者以权谋私,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社会资本理论有利于从根源找出预防权力腐败发生的制度困境以及科学预防的制度安排,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考察当代我国公共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政治生态链环的断裂:传统行政干部任用制度的弊端、政治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的缺陷等方面剖析公共权力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并提出加强公民监督为核心的政治生态建设是制约与监督公共权力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严晓 《青年论坛》2009,(3):10-12
公共权力“期权化”是权力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诱发公共权力“期权化”的因素包括“角色冲突”、权力界限不清、监督不力等。防止“期权化”腐败就必须从制度、监督、惩治和道德等方面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翟婷 《桂海论丛》2007,23(1):33-35
文章从公共权力腐败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通过对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体制内外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思路,即通过限制公共权力扩张、制约权力主体权力行为、完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3.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公开化是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吉龙华,安树昆公开化是一个政治概念。广义讲,有政治权力的地方就可能产生腐败。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是利用公共权力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谋取权力,从而利用权力掠夺有限的资源“发财致富”尤为猖獗...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做为“公共权利”的代表,其最大的职能就是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如果“公共权利”的代表,异化为公共权力则同样会产生腐败,引起社会混乱。  相似文献   

16.
行政体制与腐败:内在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公共权力运作失灵的角度研究行政职能与腐败的内在联系 ,探索造成公职人员腐败的现实体制因素 ,指出不合理的行政体制是公职人员腐败的主要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国基来稿在论述腐败的根源时说: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人人痛心疾首。究其根源。首先,是政企不分,导致对权力的需求大。政企不分,实行的是“权力经济”既然权力能直接产生利润,收买权力以争取优惠政策的行贿进贡、“烧香拜佛”等腐败行为必然盛行。喊了多年的放权,之  相似文献   

18.
邹波  韩锋 《中国发展》2003,(4):17-20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腐败的客观基础是公共决策与决策者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从寻租角度看,转型期中国的寻租环境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根源。从委托—代理角度看,腐败是民众与国家以及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失灵。  相似文献   

19.
论腐败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对腐败问题的理论探讨开始为人们所注目。腐败的根源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腐败根源的不同看法,可以将反腐败斗争引向不同的方向。事关重大,不可不讨论清楚。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是腐败的根源在导致腐败的多种原因中,处于什么地位的因素才称得上腐败的根本原因或根源呢?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只要它存在,就必然会有腐败产生,或者说,它存在一天,腐败就不可能根绝。杜绝除它之外的原因,只能使腐败现象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之完全消灭。其二,只要它不存在了,就不再会有腐败产生。…  相似文献   

20.
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的腐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就是“权力的资本化”、“权力的寻租”现象 ,其根源在于体制 ,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 ,关键是通过加快改革和体制创新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