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 ,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 ,发展、控制成员 ,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当代中国邪教发展迅速 ,波及面广 ,已由农村发展到城市 ;外来与本土自生的邪教并存 ;其社会破坏力显著增强。多元文化并存与文化失范使邪教有了文化生存空间 ;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困境是邪教产生的潜在心理基础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是邪教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治理邪教应突出主体文化 ;强化社会保障体制 ,降低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整治腐败 ,强化干部的廉洁奉公精神 ,增强干部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透视邪教     
邪教是人类社会的公敌。邪教对社会危害之大,在于它以种种手法欺骗、控制众多的信徒,并以此为资本与社会进行恶性对抗。铲除邪教这一社会毒瘤,首先要将它拿来作一个全面透视,识别它假、恶、贪的真面目。 一、当代邪教的基本类型 当代邪教主要有三种基本原型:伪基督教型、迷信一会道门型、健身一“特异功能”型。它们既承袭不同的渊源,有不同的思想组织体系及活动方式,又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一)伪基督教型。此类型邪教多从非正统的基督教教派中分化滋生,一般仍自称为基督教,名义上承认《…  相似文献   

3.
苗伟 《长白学刊》2010,(3):141-145
伴随着公共性的凸显、合理性的确立和个体性的生成,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熟人社会、人治社会、农业社会向现代生人社会、法治社会、工业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化、大众化、多样化、信息化的积极走势,但也存在民族传统文化式微、意识形态安全凸显、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消极倾向。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构成当代人类文化存在的外在表征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创生机制。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首要价值,走向文化的和合既符合中国文化固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逻辑,又是时代的文化旨趣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邪教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因而治理邪教不可忽视文化对策的研究.在当下,文化多元、文化选择与文化和谐发展应成为邪教治理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历史巨变,处于由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与这场社会大转型相伴随,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活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摆脱不了变迁的命运。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正处于从传统集权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变的政治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结构受到商品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持续冲击,传统的集权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嬗变,而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公民的政治文化——作为公民对政治实体的情感、认知、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模式,将直接规定和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流向,因此,探讨公民政治文化在中国政治转型期的功能、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步骤,必将有助于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政治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是以其整体性的功能而作用于社会政治发展的,它不单单  相似文献   

7.
吴育林 《求索》2007,(2):147-149
天人关系或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包括儒学和道学基本上都主张天道与人道、天和人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并从人的主体性和天的自然性(或无为性)等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命题进行论证,用以解释说明社会政治和人际间关系应有的法则,蕴含着无穷精奥的治世智慧,对中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工具理性、文化精神导向、化解矛盾的普世性方法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正在实现由传统理论形态向当代理论形态的转向,具体表现为:在理论内容上由片面向全面转向,在理论重心上由物本向人本的转向,在发展战略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向,在发展模式上由一元价值取向向多元价值取向的转向,在研究方法上由理性思辩向实证分析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邪教是当今世界的精神污染公害中的首害。邪教既不遵照宗教理论来解释世界观价值观,也不按照日常生活规则来解释人类行为,具有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属性。我们应从邪教产生的文化根源寻求治理路径,只有铲除了邪教生产成本的文化土壤,才能有效治理邪教。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建设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治理邪教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0.
曲旭东 《前沿》2013,(3):197-198
现代的设计当中,室内设计发展得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室内设计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体现审美价值的精神需求。对当代室内设计的理解和分析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掌握和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从传统的意识到现代化的新潮,不同的阶段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自然不同。对当代室内设计而言,我们不仅仅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还要根据现代性特点进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29.材料一:邪教是社会的毒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深受邪教毒害。在我国,自从李洪志1992年抛出“法轮功”以来,法轮功极端分子不断制造事端,尤其是今年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危害,其邪教本质昭然若揭。  材料二:今年2月1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拒绝邪教”活动。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4分)  (1)“法轮功”邪教的本质是什么?(2分)  (2)在新学期开展的“校园拒绝邪教”活动中,你是怎样做的?(2分)  四、辨析题(共10分)  30.放…  相似文献   

12.
活跃于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秘密教门和当代邪教大多以医疗作为吸引民众的切入点,以其医疗功用来赢得民众的信仰。通过提供医疗手段,建立、发展成为某种“教派”或“功法”组织。一些教首利用民众对组织的信任而为个人牟取经济利益,进行经济犯罪,进而社会犯罪,直至最后政治犯罪,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及社会秩序,从而蜕变为“邪教”。这是邪教演化的一般规律。明清时期中国像欧洲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传染病高发期,由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慢性痢疾等疾病导致了高死亡率。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医疗机构基本上还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并与东方文化价值观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对我国高校学生文化价值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带来一定影响。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所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高校学生文化价值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推进党校(行政学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2013年10月31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召开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理论研讨会,主题为“毛泽东群众观点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校(院)委委员、副巡视员及副处级以上干部、教师近100人参加了会议。苟志效副校(院)长主持会议,并作发言和总结。苟志效副校(院)长在讲话中强调,毛泽东群众路线产生以后,中国文化的走向,发生了既有马克思主义色彩又有中国共产党人理论特点的转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林飞  李晓东 《传承》2009,(6):58-59
从不同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来看,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一方面剖析我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审视我国当代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客观因素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等,主观因素有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所受教育的程度以及自身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学生作为备受社会瞩目的高智力青年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这一代大学生的形象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特别是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进行价值评价时所表现出的深刻变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重新审视,站在更为宽阔的视点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变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下发生着急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徐蕾 《前沿》2014,(21):141-145
邪教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是危害当代大学生的一大公害。它是一种教义和实践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组织,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政府。近年来,形形色色的邪教开始渗入高校,向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的当代大学生伸出黑手。由此,精准识辨邪教,正确认知高校反邪教教育的必要性,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反邪教教育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反邪教教育策略,对争夺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来看,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一方面剖析我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审视我国当代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客观因素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等.主观因素有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所受教育的程度以及自身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9.
崔玉亮 《理论月刊》2012,(3):110-112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取向。政治文化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研究虽然历史久远,但是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相应地,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处在转型期。文章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以期对当代政治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青  ;宋亚萍 《求索》2014,(11):175-179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在文化中的集中表现,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当代人弘扬、传承文化传统的优良资源。基于文化生态的研究视角来探析陕北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陕北说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可以揭示其文化上的"习俗意义"和"内在价值",明晰其当代生存价值,有效促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