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石玉  刘陆晶  莎日娜 《前沿》2006,(5):206-208
本文从实际调查结果出发,在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我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充分分析社会、法律政策及女性自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前提下,提出了缓解和解决我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调查数据说明,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正在呈现出显性化发展的态势,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因此尤为必要。从目前看,我国已经结束了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完全保障性政策的时期,而开始了积极支持性政策的实践,因此,积极支持性政策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抑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显性化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人才的智力支持。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然而随着民族大学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空前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困境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状况相关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平等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及社会上某些招聘单位用人观念的偏差,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仅仅是就业的问题,更涉及到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能否健康向上,以及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文理两科知识结构能否均衡协调发展.笔者根据自己所作的<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状况相关性调查表>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了相关阐释, 通过一些综合情况进行了相关比较,从而较为客观地反映了2005年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对其心理影响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本人、用人单位、学校和政府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难"与理想持平,求职过程"难"获尊重礼遇,薪资待遇"难"与能力对应,工作地位"难"与男生平等。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相关保障措施的乏力、社会责任意识的欠缺、女性生理心理的特征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女大学生就业氛围;完善保障政策,保护女大学生就业权益;优化培养结构,增强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强化自强意识,拓展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等,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玲 《传承》2010,(12):106-107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存在一些困境,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提升到基层就业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愈演愈烈的就业困境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锻炼,既体现出国家对于基层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关心大学生就业,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宏观指导的表现。这个政策对于人才的流向,对于基层工作的巩固提高,对于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开辟,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但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光有鼓励是不够的,相关配套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存在一些困境,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提升到基层就业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2所高校2016届大学生就业状况数据及座谈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总体上看,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比往年有所下降,并低于男生,最终就业率则与上年持平,且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部分高校及特定专业女大学生最终就业率下降明显。同时,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遭遇找工作时间延长、就业机会减少、就业质量下降等问题。造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用人单位就业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高校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以及女大学生维权意识不足等,需要进一步采取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正面宣传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实施性别平等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增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等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0.
藏族女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选择回家乡进国家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从短期来看,国家对藏族大学生的保护性就业政策,能够缓解藏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藏族家庭的发展和实现藏区社会稳定。但从藏区长期发展来看,藏族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利于区外人才的流入,也不利于藏族高级人才的培养,藏区人才将长期处于低水平、封闭的循环,这种人才结构将制约藏族社会的长远发展。建议:中央政府和藏区地方政府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藏族大学生异地就业,异地培养开放型的高级藏族人才,实现藏区人才的双向流动,特别是民间高层次的人才长期、稳定流入,将成为促进藏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经济建设;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组织忠诚,是企业极为重视的职业素养,但当前大学生由于就业理念、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在职业忠诚方面略显不足。该文结合已有研究,提出组织忠诚在职业规划、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养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前我国出现的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学生存在着专业技能性和就业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从这一实际出发,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提供信息服务以及自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树立勇于面对严峻形势的意识,注重平时学习中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就业形势和政策以及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树立现代学习观念--学会学习,即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把握现代学习的原则,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和锻炼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中大有作为,但也存在着资源匮乏、扶持力度低、优势发挥不足、后期服务弱等问题。高校共青团可以搭建“三个保障体系”、“三个服务平台”、“三个研习基地”来服务大学生创业。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针对高校构建和谐就业指导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和谐理论的指导作用,构建起包括运行体系、队伍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政策体系等在内的和谐就业指导体系,以期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7.
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评价要素。针对这两个要素,分别对大三非法律专业学生和普通公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民法、部门法掌握较好,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具有统一性,但他们的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问题上,其守法意志比较薄弱。因此,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应当从学校、学生会和社会多层次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促进他们撑握正确全面的法律知识和确立坚定饱满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此,应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全国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导致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都必须付出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的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增长也呈现周期性的减缓趋势。面对新形势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压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事关广西"四保"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对目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趋势以及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环境的分析,研究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