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中国哲学主流思潮的儒家德化人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当代中国人学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全球化、生态文明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又向传统的儒家人学思想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儒家人学思想指明了进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否能成功建构,而且也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是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最适合中国。围绕这个焦点,国内外学术界展开的讨论与争论,主要涉及四个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源于近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在中国的实现;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民族性,坚持从传统儒家发掘现代的民族性;西方学者则关注解读和解释现代中国独立和发展的奇迹,试图从政治哲学层面发现40余年中国快速发展的秘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还是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主流模式,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局部概念分析,还不能站在中国立场上,立足和关注现实,充分运用多种政治理论资源,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体系构造。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方法还不能满足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3.
人性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西文化人性论的根本差异是中西文化分别走向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人性立场进行深刻反思;走出人性预设理想化的误区,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因素,从人兼善恶双得属性、人的主体性、人的世俗性等人性立场出发建构中国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4.
确立关于"人"的意识是当代中国人学的基本主题,而这种意识的具体内涵取决于以何种思维来看待"人"。以往主流观点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思辨哲学对比角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人性论与"实践论"所蕴含的现实具体思维来理解"人"。但更要考虑人学的历史出场语境与初始问题:当代中国人学兴起源于对以往"人的失落"问题的反思,而此问题源于对现实具体思维的一种扩张或误用。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在不否定现实具体思维前提下,以一种普遍共性思维来理解"人",从而在历史观与价值观层面确立关于一般性"人"的意识。这种思维诉求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客观发展得到印证。这种对人学中关于"人"的意识思维基础的探讨对当代"中国精神"建构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燕  朱小鹏 《前沿》2007,(6):217-219
任何管理理论与实践都以特定的人性论为基础,不同的人性论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源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先秦人性论的基本形态以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考察了其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向前  彭运石 《求索》2013,(6):88-91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尽管心理学无法证明核心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自由意志的概念: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理治疗实践需要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最重要的是。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自由意志——承认“自由意志”.并将此作为现代中国人性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成为现代中国哲学人性论区别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分水岭。但在此过程中,自由意志心理学面临诸多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因此,本文对自由意志心理学困境及其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中国人性论提供另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身体、缘身性及其相关体验问题的研究对于人的主体建构、性别认同和性别关系塑造,以及身心关系、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如何联系当代主流哲学、当代神经科学新发展的相关成果来研究这一问题是当代女性主义哲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文章将从"身心二元论"到"身体现象学"、缘身性与缘身认知:当代神经科学的新观点、女性的"缘身性"体验等方面入手探索这一理论争论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的目的,是以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为基础,以现代西方和中国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资源,以当代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为依据,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理论。要深化当前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有三个方面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生活世界转向究竟对现代哲学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什么样的基本精神?生活世界与实践观的内在关联,怎样以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如何把生活世界理论与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价值导向的现代生活观?  相似文献   

9.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人性论偏向善恶之争,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两者审视角度不同,但仍有融合之处。本文从性善之还原、本性之劳动和思维之能动性三个方面来彰显人类思想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是人类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自我认识的理论 ,讨论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 ,对于作为人类精神反思的哲学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唯物史观的人学理论是在对传统人性论的批判和比较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中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直接启发了唯物史观人学理论。对人的爱的情感的关注是费尔巴哈和孔子人性论的共同特点 ,借唯物史观的视角评点两家人性论的同异 ,对唯物史观人学理论自身的完善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历代思想家激烈论争、众说纷纭的一个主题。文章拟从法哲学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加以批判,以探究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现代转型的理论依据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昕  顾洪英 《前沿》2008,(9):57-59
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创新性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因应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就理论内涵而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建共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价值、方式与目标,这四个方面完整地建构了以“和谐”为价值目标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体现着深厚的政治哲学意蕴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5.
体制创新与人性设计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勇 《新东方》2001,10(6):38-42
体制创新与人性基础的相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回顾建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人性依托,剖析批判旧的人性设计的理论偏颇和在实践中的困境,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性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内在地蕴涵了“道德人”的人性思考,而“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性基础,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来临,“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正日渐凸现。  相似文献   

16.
吴育林 《求索》2007,(2):147-149
天人关系或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包括儒学和道学基本上都主张天道与人道、天和人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并从人的主体性和天的自然性(或无为性)等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命题进行论证,用以解释说明社会政治和人际间关系应有的法则,蕴含着无穷精奥的治世智慧,对中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工具理性、文化精神导向、化解矛盾的普世性方法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新学与理学人性论建构的不同路径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中期 ,荆公新学与理学学者面对儒学人性论建构的理论课题 ,在整合先秦以来儒家人性学说并吸收佛道之学理论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理论的建构。两派学者的理论建构路径各具特点 ,由此在人性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宋敏 《求索》2015,(1):88-92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他借助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也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秉承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问题意识,吸收并改造韦伯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合理性的理论,建构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试图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哈贝马斯现代社会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岑孝清 《桂海论丛》2008,24(6):50-52
近现代欧洲一些哲学流派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根据。它表现出的哲学特性及一些认识成果,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思维为探索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其和平建构功能有助于化解和遏制因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表现出现实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体现了指导和平理论建构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