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承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行政承诺不作为是一种违法形态,应当受到法律的惩治。对行政承诺涉及的公民权益,我国现行法律虽无明确规定,但对行政承诺不作为的法律救济,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共同需求。实践中存在形态各异的行政承诺,辨别行政主体应当履诺的义务,是识别行政承诺不作为的前提。只有在行政主体应当履诺、可以履诺而没有履诺的情况下,才构成行政承诺不作为。对行政相对人因行政承诺不作为而遭受的损害,最有效的救济方式是司法救济。在司法救济中应大胆创新诉讼方式,结合我国司法现状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有积极实施法定行政作为的义务,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行政形式行政相对人就行政主体的不作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对被告重新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按照《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司法权不能代替行政权的行...  相似文献   

3.
曾祥顺 《新东方》2007,(4):43-47
一、引言抽象行政行为可以分为抽象行政作为行为和抽象行政不作为行为,而广义的抽象行政不作为也有合法和违法之分。由于合法的抽象行政不作为是行政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理论研究意义相对有限,所以本文中的抽象行政不作为仅指狭义上的,即违法的抽象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4.
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它不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又有强大的行政权力作为后盾,行政机关抽象行为的不当,将更广泛地使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受到侵犯。我国现行对抽象行政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监督方式:行政机关针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自我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对抽象行政行为穷行间接监督。由于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而以上的几种对抽象行政并为的监督方式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当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抽象行政行为的侵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定程序使相对人获得救济。而从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严密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维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这三类案件均属于不作为行政案件。《行政诉讼法》实施七年来,某县法院共受理行政诉讼案305件,但没有一起不作为行政案。通过调查、分析得知,不作为案件少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行政行为可以分为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只有针对行政行为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才能提起行政诉讼。然而, 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除了行政行为之外,还有事实行为。针对事实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剖析,以辨明行政行为的特征与范围,以及行政行为与事实行为之区别。一、问题、案例及其主要争议 (一)问题的提出行政法学的一般理论认为,行政机关既可以是作出行政  相似文献   

7.
行政权来源于人民 ,政府本应根据人民的授权积极主动地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服务。但是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故意拖延或拒不行使行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这在行政法上称为“行政不作为”。目前 ,学术界对行政不作为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法律责任的追究与救济上 ,而鲜有对行政不作为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笔者认为 ,行政不作为是一种不易察觉的腐败行为 ,其成因相当复杂。它不是某一社会因素的产物 ,而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传统文化的惯性。文化是观念的沉淀 ,对继承者的精神、意志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 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赋予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这种权利被认为是行政诉 讼起诉权。行政起诉权是行政起诉人提起行政诉讼的前提 和基础,是行政起诉人所享有的最基本的程序性权利。目前我国 对这一权利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拟就此问题作粗浅探 讨,以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哪些行政争议应当由人民法院受理,哪些行政争议应被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正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即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它决定着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争议时的权限及分工。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它表明了行政权受司法权的制约程度;对于法院而言,它体现着司法审查权的大小;而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言,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则意味着他们可以对何种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在哪些情况下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司法保护。正因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它…  相似文献   

10.
关于立法不作为问题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 3月 2 4日 ,江苏省南京市美亭化工厂厂长杨春庭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一份行政起诉书 ,状告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不按上位法规及时修改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致使自己损失惨重的行政立法 (应为规范性文件 )不作为。这是我国公民首次以诉讼形式状告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 ,这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还没有过 ,在全国是首例。该案中原告起诉被告的诉讼理由是被告行政“立法”不作为 ,是就行政机关对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懈怠行为提起的诉讼 ,这和一般情况下诉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有很大区别。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法院是否有权受理此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