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唐慧案”,自然离不开唐慧。 早在2010年6月,本社记者赴永州采访“歹徒枪杀法官事件”时,就发现了唐慧声称“‘英雄’朱军(枪杀法官凶手)是自己女儿的干爸,是因为女儿才‘报仇’”的谎言。  相似文献   

2.
微观点     
《人民公安》2012,(16):41-41
靠法治才能保护更多“唐慧” 人民网:从唐慧案反思劳教制度:1、刑事案件受害人救助问题亟待解决;2、湖南对撤销劳教的纠结心态;3、劳教制度与多项现行法律相悖;4、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时过境迁:5、靠法治才能保护更多“唐慧”.  相似文献   

3.
接到采访唐慧案这个任务,是在南方周末发表《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之后,这篇稿件颠覆了7年来人们对唐慧一边倒式的同情、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这起普通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出来后,唐慧和被告人双方都不满判决结果。被告人认为量刑过重,唐慧则认为还有相关责任人没有受到追究,且无人作出赔偿,100多个伤害过乐乐的人也没受到追究和处理,因此,双方都在上访。  相似文献   

5.
微天下     
《上海支部生活》2013,(8):12-12
@人民日报[公正就存在于每一个判例中]如果是陪酒女,强奸危害是否更小?广泛争议的背后,是公众对司法公正的热切期盼。唐慧胜诉,多少人看到坚持与围观的力量;曾成杰枪决,又有多少人痛感“程序”的缺失?公正不是抽象的,就存在于每一个判例中。一次裁决,可能是法治信仰的基石,也可能是信仰坍塌的链条,怎能不慎微秉公?  相似文献   

6.
锐评     
《公民导刊》2013,(8):6-6
<正>公平正义应体现在每一个个案中7月15日,唐慧案等来了迟到的正义:"上访妈妈"终审胜诉。为了这迟到的正义,唐慧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这迟到的正义,从千千万万网民到新闻工作者,从律师到司法机关,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唐慧案备受关注,折射着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焦虑。唐慧的女儿1 1岁时被胁迫卖淫,遭到轮奸,染上性病,但办案人员当初拒不立案、为犯罪分子通风  相似文献   

7.
不知道该说今年的雪来得格外早,还是格外晚,但总归是来了。雪总给人静谧、圣洁的感觉,有股让人觉得蕴藉的清冷,往日未曾多想的林林总总常在这寂寥中上了心头。这世界变幻得多么快。去年7月的“唐慧案”还有多少人记着,还有多少人想着?但我还是想再说两句。  相似文献   

8.
唐慧案本来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刑事案件,7年来。却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眼球效应被持续放大的同时。人们的同情心和法律的底线也陷入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此组报道,我们无意代表任何一方,我们只是寻求事实的真相。本期聚焦关键词:唐慧案  相似文献   

9.
"80后"领导干部的新升迁之路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统战委员唐慧芳:分析对"80后"领导干部"力挺"和"质疑"的声音,我们不难发现,对年轻干部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程序公正性,选任人员是否为"官二代"或有其他背景,公选、考察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发表了唐慧同志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危机问题初探》一文。作者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许多悲惨事件、社会灾难,看成是社会主义危机的表现,不同意只用挫折或失误来概括,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一种深刻探索,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作者在文章中所论述的一些具体观点、看法,我们很难苟同。借此文与作者讨论。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养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引发的讨论越来越广泛,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已经将针对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列入立法规划。但直到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该法也没有出台。2012年8月,"上访妈妈"唐慧被劳教一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甚至有人将此事与当年导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的"孙志刚案"相提并论,期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相似文献   

12.
借助抗争政治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互联网在"唐慧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机制,提出了"依网抗争"的解释框架:"依网抗争"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在网络社会场域中,抗争政治的行动者以互联网为手段、渠道或平台为维护权利而发生的抗争互动,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并成为影响抗争进展的主导力量。这一解释框架拓展了抗争政治理论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的解释范围,有助于理解当下中国独特的抗争性政治及其变革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13,(1):29
1、唐慧被劳教案:应彻底废弃劳教制度@于建嵘:为什么要彻底改变甚至废弃劳教制度?一,劳教制度违反宪法和立法法,以行政法规为依据,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二,劳教制度赋予行政部门单方面可以长时间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权,缺乏制衡;三,劳教制度成为了地方党政随意滥用、打击迫害上访民众、制造冤假错案的工具;四,劳教制度导致国家合法性快速流失。2、王立军事件:权力必须关进笼子@贺卫方:王立军在党委会上说,"我告诉你们,我能在一天之内就把党委领导给撤了,甚至拿下。"在民警大会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  相似文献   

15.
《政协天地》2014,(6):1-1
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着重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列举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包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起林 《前进》2001,(6):47-47
“为政者多,知政者少”,这恐怕是不争的历史经验之论。“为政”者未必真正“知政”。就是说,在其位者未必善谋其政。从历史看,也确实如此。然而,“为政”者却必须“知政”。只有“知政”才能“为政”,“有知”方可“有为”。否则,何以谈“为政”呢 ?“为政”乃万端中之首端,大事中之大事,关系国之命运,民之祸福。大到朝代更替、政权倾复,小到一地治乱、事业兴衰,无不与为政者没有干系。所以,“为政”之事不是谁都可以为所欲为的。   “为政”者如何才能善于“知政”呢 ?以愚之见,举烦择要而言,善“知政者”,必先善于“知…  相似文献   

17.
肖永明  戴书宏 《求索》2013,(8):113-115
在理学视域中,“中”可以从“时中”与“在中”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内心情感尚未表现于外在行为,能够恰如其分。无所偏倚.这是“未发之中”,或称“在中”;另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表现于具体行事过程中,恰到好处,各得其宜,这是“在事之中”或称“时中”。二者之中,“在中”为体,“时中”为用。“和”实质上指的是“时中”的状态.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与“和”的关系中,“中”是“和”的本体,“和”是“中”的发用。“和”的修养功夫必须落脚在“中”.不能仅仅关注“中”的显发状态而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其基本思路是“由中而和”。由于“中”并非实体.没有具体的实指的内容,需要通过“诚”,才能达到“中”的状态。“诚”是“中”的根本,而“中”是“诚”的外在显发。简言之.即“诚”能达“中”,由“诚”而“中”。  相似文献   

18.
谈到什么是“和谐社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字,一“口”一“禾”,表示“人人有饭吃”;“谐”字,人“皆”“言”之,表示人人有话说。由此而论,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种道德诉求,更是制度诉求。“和”要解决的是中国的民生问题,“谐”则是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德兵 《现代领导》2001,(11):51-51
“好人主义”又称“好好先生”,“老好人”。现实生活中,“好人主义”并非少见。当前,学习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大声疾呼:坚决反对“好人主义”。“老好人”为人不诚实。貌似谦卑,实则城府很深,是“老好人”的待人之道。这种人对人一团和气,见人就说好,笑口永张开,见面只说三分话,吞吞吐吐,拐弯抹角,藏在一副“老实人”的面具后面,以求仕途无阻。  相似文献   

20.
东山岭,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东面3公里处,因地处城东而得名。东山岭方圆10余平方公里,又名笔架山,由八峰组成,最高海拔184米,雄伟挺拔,风景秀丽,自古被誉为“珠崖第一山”和“仙山佛国”。有万州八景之首的“华封仙榻”,“蓬莱香窟”“七峡巢云”“仙舟系缆”“海眼流丹”“冠盖飞霞”“正笏凌霄”“瑶台望海”“碧水环龙”等东山八景颇具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