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中国工运》2013,(3):58-58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肖亮、何雯在《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3月刊撰文谈到,有学者认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在经济增长中,城市非国有经济和农村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的无序因素扩大了收入差距:经济政策对城乡差距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机会的不平等是造成目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运》2013,(3):57-57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赖文燕在《当代财经》2012第5期撰文.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如下:一、政府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政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初次分配领域减少对要素的行政直接配置.通过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少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镇化率是以城镇常住人口除以总人口来核算的,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化,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城镇化战略推进中的实际情况,尤其从农民工市民化融入的全过程来看,考核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城镇化的质与量以及核算城镇化率都应该加入就业岗位提供、教育投资占比、公共服务与社保覆盖率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晓禾 《中国工运》2013,(12):56-56
党中央对于城镇化有长远的规划,连续10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其中均涉及到了城镇化问题,这体现了中央推进城镇化的决心。各地积极性都很高,但要警醒的是,除了落实中央精神,很多地方城镇化不乏自身利益的考量,少数地方的城镇化,已经演变为“征地”、“拆迁”、“盖楼”、壮大GDP的最佳选择,而作为主体的农民,不论是话语权、参与权还是合法权益,都在城镇化过程中处于边缘角色,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局面,城镇化将成为“空间的城镇化”,而不是真正的“人口市民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将无从实现。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梳理分析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政 策的现状及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工资分配领域仍待解决的 4 个突出问题,包括劳动报酬的比重在一 段时期出现下降,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相比依然不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区域差距还比较大, 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研究认为,完善劳动力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机制,要坚持改革与发 展相结合,“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研究建议:推动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实现劳动生产 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决定和合理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种类、就业规模和劳动者收入的影响,认为在短期,“机器换人” 岗位集中在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和金融等行业,而未来则会渗透到医疗、教育、养老等行业,因而失业和再就 业以及收入差距扩大是政府应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进行二次收入分配 以及深入开展教育和未来培训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的重点,以往研究更多聚焦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教育、技术技能等的培养,忽视了健康的基石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健康的重要性再次受到关注。研究分析了健康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回报的影响,重点关注健康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职工这两类异质性劳动者收入可能存在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健康对两类就业人员收入的影响力度有差异,相比城镇职工,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而言,健康是比教育更重要的人力资本。研究建议,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及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提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回报,有关部门不应再局限于他们的教育、技能等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对其健康状况应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通过完善医疗健康等社保体系支撑进城务工人员健康水平的提升,进而改善其收入。  相似文献   

8.
李洋 《中国工运》2014,(1):38-4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户籍、就业等方面制度改革的催化剂和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遵义市总工会率先提出了以“关心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三关工程”,并在全市范围内全方位实施,深入乡村,  相似文献   

9.
工作时间配置有数量和结构两层含义,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以及各种工作 时间占比。研究基于时间配置视角,将个人生活质量分为工作生活质量、闲暇生活质量、家庭生活质量以及生 理生活质量 4 个维度,以外卖骑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作时间配 置对零工经济从业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零工经济从业者工作绝对时长变化会产生收入效应、倦 怠效应和替代效应,与工作生活质量呈 M 型非线性关系,与闲暇生活质量、家庭生活质量和生理生活质量均呈 倒 U 型关系;工作相对时长则会通过抑制工作恢复降低工作、闲暇以及生理生活质量;对于外卖骑手而言,对 骑手工作依赖度越高,其生活质量越低。研究建议,应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让劳动者 科学管理工作时间,以提升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青年》2014,(2):44-49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城镇就业比重是衡量我国城乡、区域就业结构性差异的重要指标。研究对城镇就业比重变化、城乡和区域就业结构差异度、影响城镇就业比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全国层面城镇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南北方城镇就业比重同步上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起步差距不大,粤港澳2012年后大幅提升;(2)全国省份间的城镇就业比重不平等呈现缩小趋势,东中西部和东北的城镇就业比重不平等呈现缩小趋势;(3)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每万人拥有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大城镇就业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高会显著降低城镇就业比重。研究认为,应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中小城市、打破户籍制度等方面优化城乡和区域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户籍制度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国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到城镇从而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但进展并不顺利,这与人们的一些认识误区有关。为此,本研究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对改革路径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城镇化是基于利益的驱动,户籍制度并不是限制城镇规模有效的政策工具;农民工进城会在城镇劳动市场创造对自己的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是为劳动力市场萨伊定律;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一个人所作贡献所在地与接受公共服务所在地的统一,本质上体现了地方政府接受纳税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必须由中央政府主导并将户籍制度法律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的体制下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一种描述。虽然农民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农民工仍是城市的边缘人,在城市里处处受歧视,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权利的缺失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直接原因,它不仅造成了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进城就业难度加大、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加剧,而且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转移,延缓了城市化进程,甚至容易引发城乡矛盾,削弱工农联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农民工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权利。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结束"两种城市化"的对立,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的状况、影响我国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当前阶段我国促进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的户籍政策效果以及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发生了改变并对未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开始部分放开户籍管理制度,这将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产生积极影响,省会城市及部分地级市、新生代农民工及在校大学生等将是主要受益者;然而,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放宽户籍制度大规模促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特别防止部分城市希望通过吸引外来人口来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双重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二是在城镇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滞留在下层的“次属劳动力市场”,成为“新型工资劳动者”,其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严重侵犯。其后果是,在全社会劳动力职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的同时,城镇底层劳动力群体扩张并构成“沉淀”的劳动力供给群。为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会要站在促进城乡整体协调发展、维护职工长远利益的高度积极推动政府加快配套改革,稳步有序地消除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公平就业竞争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乡二元差距的存在,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现阶段,应通过引导部分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以他们的创业带动农村就业,进而解决空心村问题.政府要从人力资源充实的视角去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也反映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扫除路径障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充化的推拉理论,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源自农村的推力、源自城镇的拉力和源自制度的摩擦力等三个方面,据此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和Praise-Winsten AR(1)方法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农村收入水平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农地资源水平下降构成了源自农村的推力;城镇收入水平提升、非农化水平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构成了源自城镇的拉力;但以劳动力价格扭曲为表现的制度摩擦力,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显著的阻碍。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eeks to highlight the evolving trends in the roles of youth in rural social movements, noting that such movements are critical if authorities and more dominant classes in society are to listen to powerless and propertyless rural population groups.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youth participation in rural social movements has passed largely unnoticed by development theory in general and social movements theory in particular. This lacuna is deleterious, not least because the main victims of globalization are the young of impoverished rural families, for whom the choice to remain in agriculture, either as petty commodity producers or as landless labourers, is in terms of economic livelihood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aught. Indeed, uprooted in large numbers, rural youth may provoke a significant disintegration of the peasantry while adding to the multiplication of social problems in urban areas. Fortunately, the increasing socio-economic marginality of young people in rural areas manifests itself in contemporary social movements struggling for political rights and a secure livelihood base. The article is based, in large part, on case studies in Brazil, Egypt and Nepal.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居民长期隔阂的背景下,由于制度设置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具有不彻底性.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应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为农民工转变为工人阶级和城市居民开通道路,最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