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击死亡心肌收缩带的研究(附1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目前在电击死法医学鉴定中,主要是依据皮肤的电流斑,但在实际案例中常遇到皮肤无电流斑或电流斑不显著,给鉴定带来困难。因此必须研究电击对其他脏器损伤的证据。本文对电击死亡心肌收缩带在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法医学鉴定中遇到电击伤后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脏骤停发生死亡的案例较多见,然而电击后遗留有电击性心律失常却较少见。现报告一例有前臂电击伤后引起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并结合文献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与电击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案例介绍案情摘要男孩,7岁。某年8月13日放学后在街道上玩耍时,因路旁照明电线杆托拉丝与电线连接发生漏电(220V),致使男孩右腕部前例被电击伤,当时倒地昏迷4~smin后苏醒。两天后于医院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当地法院受理此案后,要求对患者电击伤与其心律失常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法医学鉴定。病历…  相似文献   

3.
大鼠电击死心脑肺及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电击致死大鼠的心、脑、肺、皮肤超微结构形态学改变,寻找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依据。方法 大鼠12只,其中电击致死6只,另6只对照;取心、脑、肺、皮肤,用戊二醛固定、锇酸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所取组织细胞均见明显细胞凋亡样改变,其中红细胞肿胀变形,充填整个毛细血管管腔。结论 心、脑、肺、皮肤组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对鉴定电流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工伤事故伤者的致残程度的鉴定逐渐成为临床法医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深圳地区156例工伤事故临床法医学鉴定资料的分析,以探讨工伤事故活体损伤的特征及其发生规律供同道们参考。资料统计本文资料来源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法医门诊部1994年法医临床学鉴定资料,共收集工伤案例156例,每例按统一表格登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一、一般资料1.发生年该门诊全年受理各类活体损伤案例1539例,其中工伤156例,占10.14%。2.性别和年龄156例中男130例,女26例,男:女=5:1、年龄在17~63岁之间,以17~30岁…  相似文献   

5.
电击伤和电击死是法医实践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尽管有许多学者从电击伤(死)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态学以及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检案中,法医工作者对其诊断(主要是对无电流斑的死因推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直接客观的特异性指标,且对电击工具的推断、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以及电击死后死亡时间的判断都有一定的困难,故其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击伤(死)的法医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电击伤的活体鉴定在法医学实践中并不多见,也很少有此类报道,本文试图通过一例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共同探讨电击伤的活体鉴定问题。1案例某男,18岁。某年6月4日,应邀到某汽车修理厂检修汽车时电击致伤,伤后即被送到某县人民医院、某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住院治疗,伤者目前呈植物人状态。据家属介绍,现场有工业电路(380V)及汽车电路(24V)两种电路,由于汽车修理厂否认电击事实,声称张某目前情况为自身疾病所致,为查明致伤原因,进行法医学鉴定。据伤后某县人民医院住院病历记载:6月4日17:30时许,张某检修汽车电路过程中突然摔倒,意识丧失,急呼…  相似文献   

7.
电击后心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将电击器电路连接家兔左前肢和右后肢,用200v5mA交流电定时电击,制造电击死和电击伤时心脏损伤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电击死前ECG出现室颤波,光镜下心肌纤维广泛断裂,间质出血,小血管周围水肿.心肌灶性坏死,心房心肌坏死累及心内膜时有微小附壁血栓形成;房室结细胞核空泡变,胞浆深嗜伊红性;电镜下心肌纤维闰盘撕裂;心肌Ⅰ带消失,肌节缩短,超收缩带(Hypercontractionbands)形成,或Ⅰ带扩大,肌节拉长,Z线移位;肌原纤维溶解等。电击伤动物出现心肌散在性坏死灶内炎性浸润,灶性心内膜炎,小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传导系统炎性浸润。本实验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和非致死性电击伤心脏并发症的诊断提供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低压电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在形态上主要依据皮肤电流斑来确定,但在实际工作巾尚有电流斑不明显,甚至缺如的案例.使鉴定工作产生一定难度.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电击伤的机制及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的各种相关指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刘志兰 《法医学杂志》2000,16(4):228-229
统计了 167例外眼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资料。在该组案例中 ,男性 140例 ,女性 27例 ,年龄分布在 2~ 72岁 ,其中 15~ 40岁年龄段最多 ;致伤物以拳脚多见 ,占 39.5% ;左眼受伤的占 51.5% ;重伤 71例 ,轻伤 44例 ,轻微伤 49例 ;伤残鉴定以 7级到 8级多见。对致伤物与眼别、致伤物与眼损伤部位、啤酒瓶炸伤等眼损伤鉴定的增多、损伤程度与鉴定时限的把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讨眼损伤在法医学鉴定中的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击死大鼠皮肤超微结构,检测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表达变化,为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电击模型,将...  相似文献   

11.
低压电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在形态上主要依据皮肤电流斑来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有电流斑不明显,甚至缺如的案例,使鉴定工作产生一定难度.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电击伤的机制及无明显电流斑的电损伤的各种相关指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前期动物实验基础上,结合电击死人体尸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确定电击死鉴定最佳的组织取材部位。方法选取23例明确"手-足路径"电击死者,明确死于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和冠心病猝死者各10例为对照组。所有案例提取双腕上前内侧、双踝上后部等部位软组织,观察并分析其骨骼肌(Sk MCs)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的核轴比变化。结果 23例电击死案例,年龄19~59岁,男性19例、女性4例;高压电击死3例,日用低压电击死20例;7例出现典型电流斑(31.18%);5例出现胸膜电击纹(22.7%)。电击死组的前腕、内踝的Sk MCs和ASMCs细胞核拉长、扭曲,呈波浪样、栅栏状排列,其核轴比与对照组相同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ROC曲线分析,Sk MCs和ASMCs的核轴比的诊断临界值为分别4.84、3.81。结论在"手-足路径"电击死的最佳取材部位应为机体电流路径中最狭窄位置,即腕、踝部位,该部位Sk MCs和ASMCs细胞核的极向性拉长、靠近呈串珠状或直线状排列,为最具特征性和诊断价值的电损伤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要点。方法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完成的38例心脏压塞致死案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致死性心脏压塞好发于男性(71.1%),平均年龄44岁;直接死因血性积液34例,非血性4例;根本死因以疾病多见(73.7%),主要为夹层动脉瘤、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12小时内死亡占75%;涉及医疗行为30例(78.9%),26例无医疗过错(86.7%);疾病致死案件涉及伤病关系15例(39.5%)。结论掌握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路径是准确完成该类案件法医学鉴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研究电击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为电击死和电损伤的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取大鼠12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只。应用SABC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应用常规染色作比较。结果 电击死心肌内出现纤维连接蛋白的阳性,与对照组差别有意义(P<0.01)。结论 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强阳性表达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是否能作为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依据。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和对照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电击死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心肌HSP70和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电击大鼠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线粒体嵴和膜溶解消失,Z线、M线排列紊乱。HSP70和HIF-1α在电击死组呈强阳性表达,与死后电击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70和HIF-1α在电击死组表达明显上调,有望作为电击死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8只,分为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各1组,典型电流斑组、正常对照组、死后电击组、死后水中、油污中电击各1组共7组。采用肉眼、光镜及投射电镜观察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生前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未见明显电流斑。普通光镜观察,可见电击中心部位表皮变性坏死、脱落,表皮细胞变薄、致密,表皮细胞或/和毛囊、汗腺、皮脂腺发生极性化改变。电镜观察,透明层和角质层分离脱落,基底细胞肿胀、细胞器减少、核固缩,汗腺导管上皮肿胀,棘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融合成泡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但光镜与电镜的变化与生前电击死比较不明显、典型。而死后电击组皮肤则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的改变与皮肤改变类同。结论采用光镜和投透射电镜观察在潮湿环境中电击死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为无电流斑电击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触电事故也逐渐增多。法医学对电击死鉴定的关键在于寻找皮肤电流损伤斑迹,但由于触电环境、电流强度、电压高低的不同,所造成的损伤形态特征或电流斑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37例电击死亡案件的鉴定分析,对鉴定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和要点。方法收集17例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案例,通过事故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收集交通事故发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损伤分布、性质等资料。根据收集的信息,重建事故发生过程,明确死者的致伤过程,分析损伤的致伤方式和机制、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属生前伤抑或死后伤,明确死者的死亡原因。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案例存在损伤严重,多发伤与复合伤常见,生前伤、濒死伤与死后伤并存,致伤方式多样,致伤机制复杂,甚至多次损伤相互掩盖等特点。结论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需结合事故现场勘验、尸体检验等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我市近年来发生的因土铳射击导致死亡的案例有38起,其中单纯发射钢筋头的就有11例,霰弹中混有钢筋头的5例。本文收集了这16例尸检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探讨此类非典型性枪弹创的法医学检验鉴定问题。1案件资料16例死亡案例中,按案件性质分:故意杀人8例,伤害致死5例,过失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