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俗是影视作品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层面。"摆龙门阵"、饮食与酒"和"赶场与泡茶馆"是三种重要的巴蜀民俗,它们在本土文化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摆龙门阵"民俗文化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饮食与酒"民俗作为重要的剧作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开掘和利用,而"赶场与泡茶馆"作为特有的社交方式具有民俗学的深层内涵,反映到影视作品中成为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0,26(5):101-105
以明代四大奇书传说中提到的"马”为切入点,采用民俗学的方法,重点分析民间传说中的"马”话语,研究这个话语所传达的华北民间文化的认同意识.在亚太地区,如在东亚、东北亚和南亚,"马”词汇里还包裹着一层层的其他文化含义,如农耕民俗、马背民俗、阶层等级、佛教信仰、动物民俗等,这些民间风俗和民间信仰,在亚太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正在引起亚洲民俗学者的重视.而在我国明代四大奇书的传说中,早已表现出了这样诸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民俗学新世纪的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 《思想战线》2003,29(1):85-89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一步深化 ,民俗学流派日渐形成 ;分支学科与应用民俗学快速发展 ;微观的社区民俗志成为今后民俗志的主流 ,基层民俗学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相互渗透仍将持续 ;民俗学学位点建设将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上层两种知识体系的二元对立,成为书写权力结构构筑的基础。民俗之“民”既是俗的主体,也应该是民俗书写的主体。书写权力回归民间,搭建民主、平等、公正的民俗书写平台,出产交流的、对话的、共享的民俗志,是推动民俗学学科步入新时代的革命性举措。  相似文献   

5.
禁忌民俗是信仰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流传极其久远和广泛。然而,关于禁忌民俗如何产生这样一个本应解决的课题,我国学者很少有人论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禁忌民俗专著,在涉及禁忌的起源时,只是全盘挪用国外学者的意见;目前民俗学方面的教材如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和陶立璠的《民俗学概论》,它们对此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禁忌民俗的剖析,对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同仁的教正。一关于禁忌民俗的起因,国外学者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1,(4):81
岑家梧(1912一1966),海南省澄迈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者和民俗学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流传的"南岑北费"中"北费",指的是费孝通,"南岑",就是岑家梧。在他50多年的生命中,他以惊人的速度写出了逾百万字具有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在他所涉史前艺术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  相似文献   

7.
尽管世界民俗学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可是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格局始终未能建立起来。甚至“什么是民俗”这样的基本问题,民俗学家们也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整个民俗学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每当社会处于变革之中的时候,人们自然会特别关注民俗。民俗学能在本世纪初移植进中国并落地生根,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变革之际。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整个社会对民俗的关心使学界响起了加强民俗学理论建设的呼声。既然世界上并没有现存的理论可以借用,那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既然我们现在来谈“民俗”还缺乏共识,那就让我们从民俗之“俗”开始讨论。鉴于英美学者的观点在世界民俗学  相似文献   

8.
从民俗学和通俗小说的俗的同源性、表现对象的共通性以及民俗类型性特征等角度研究现代通俗小说,可以看出,通俗小说与民俗学之间互相包涵、互相观照,存在广阔而共同的理论空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史园地     
《春秋》2016,(5)
正省政协文史委举办齐鲁工匠传承故事会讲述活动9月25日,省政协文史委会同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博物馆在山东省民俗博物馆举办"齐鲁工匠传承故事会讲述和工艺展演"活动,省政协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界别活动组委员,省文化厅、省民俗学会、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了活动。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安排部  相似文献   

10.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追求的两个侧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内在逻辑,论证“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女性个体身份确立的要求,其构建和传播过程为近代女权运动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次,分析观念传播和话语建构的过程,分析男性和女性话语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近代女权主义者策略性地使用了男性主流话语和国家主义的女权逻辑,同时,女性通过构建“同为国民,同担责任”的话语和“同担责任”的行动确立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和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的表述渐渐隐匿到“女性主义”表达的背后,这是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视野中所发生的嬗变。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再以争取男女平权为主要宗旨,而是将关注的焦点从权力转向女性本身,主张消解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承认两性差异,提倡建构一套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3.
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性;促使旅游地民俗文化出现与外来文化快速趋同的趋势,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女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女性境遇改变的成果是显著的。然而,女权主义者在为女性自由和发展奋勇前进的同时,也受到了与女性解放运动相伴而生的种种问题的困扰,陷入了"致命的"困惑当中。马克思提出"人类解放"人文关怀下的超越性别局限的"联合"之路,为女性解放走出以往的误区,摆脱困惑,确立了一个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5.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6.
福建泉州惠安女是最具闽南特色的一个群体,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惠女风情是近年来泉州旅游的一大热点。惠安女的服饰、蛇崇拜、蝴蝶崇拜和长住娘家的婚俗与百越故地许多少数民族习俗具有相似性,显示了惠女民俗旅游资源蕴藏的闽越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闽越文化底蕴,可以让人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是成功打造惠女风情民俗旅游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口拐卖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要的性别平等问题,是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方面所面临的新挑战。人口盲目流动造成被拐卖的风险,以各种形式的劳动剥削(包括性剥削)为目的拐卖问题正在中国逐渐增多,女童和青年妇女的多重脆弱性,使她们成为以劳动剥削(包括性剥削)为目的的拐卖的最大的受害者。本文针对既往在人口拐卖问题上的政策空白和认识盲区,结合对女童和女青年的多重脆弱性的分析,提出综合性的防止以劳动剥削(包括性剥削)为目的的拐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organizations that empower by examining feminist movement groups. The contemporary feminist movement has generated a wide variety of organizations which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to women and act as vehicles for social change. Yet many of these organizations are short-live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goals of feminist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ly-based understanding of why some organizations thrive while others disintegrate. The contingencies under which feminist movement organizations maintain themselves, transform into other sorts of organizations, or decline and dissolve are described, and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conflict are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organizational consequences of ideology, and conclude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s within a social movement.  相似文献   

19.
吴晓黎 《思想战线》2005,31(1):92-96
西方人类学向来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非现代性"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学科反思中,西方和非西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知识建构方式受到批评.民族志<另类现代性>在展示某国营丝织厂三代女工如何在所谓现代性的语境中栖居的同时,质疑了关于现代性的人类学所包含的普遍、同质的现代性的预设.该民族志充分表达了对知识建构的自觉和反思,其中女性主义的洞识及其女性主义国际主义的政治议程也为后现代民族志写作实验增加了新的维度,并挑战了西方人类学最顽固的预设西方(男性)自我和非西方(男性)他者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对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的译介进入了高潮,针对其中离家出走和试图出走的女性的探讨,成为"五四"女权话语的重要内涵。出走的娜拉被奉为女性解放的最高象征,但并不能解决女性出走后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作品中那些"归来"并实现觉醒的女性亦得到读者相当的认可,并被作为解决女性盲目出走、身陷困境的一种选择,显示出"五四"语境在出走风潮之下,对女性解放的多元思考和接受。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力量,推动了中国女权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