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期以来,对医保诈骗行为如何定性处罚,理论分歧严重,司法乱象横生,极大地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刑法》第30条和第266条立法解释的出台只是解决目前司法困境的权益之计,其将医保诈骗行为定性为诈骗罪不符合刑法对犯罪的分类标准,对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只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有悖于刑法设立单位犯罪的初衷,并且突破了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等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医保诈骗行为的定性处罚问题,可以借鉴域外社保制度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新增社会保险诈骗罪,规定社会保险诈骗单位犯罪,这既可以解决医保诈骗行为的司法定性处罚乱象问题,平息相关理论争议,又可以消除人们对立法解释合理性的质疑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袁力 《前沿》2006,(3):134-137
诉讼诈骗行为案发率日渐增高,理论界和实践中的定性争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类行为的有效遏制;该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可按诈骗罪定罪处罚,但基于其表现形式特殊及刑法对诈骗类犯罪立法模式的考虑,立法宜增设“诉讼诈骗罪”。  相似文献   

3.
信用卡诈骗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我国刑法第196条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将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和恶意透支四种行为规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对信用卡诈骗的若干方面的认定和处理仍存在分歧。本文主要对信用卡诈骗罪如何认定犯罪工具和几项特殊的信用卡犯罪行为性质、形态进行分析,以期对信用卡犯罪的认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实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犯罪是伴随经济的逐步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型金融诈骗犯罪。本文通过实际数据阐述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法律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各种手段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信用卡诈骗罪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二是盗窃并使用他人信用卡的问题;三是关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从无到有,犯罪手段从简单到复杂,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日趋高发性和多样性,严重破坏我国金融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经济的运行。侦查机关要认真研究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实践,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贷款金融业务的日益发展,诈骗贷款违法犯罪活动也随之产生并愈益严重。同时,贷款诈骗犯罪呈手段多样化、智能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本罪常常涉及到对该犯罪的主观方面(非法占有目的),主体范围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理解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刑法理论,结合刑法的规定,对有关贷款诈骗罪的司法适用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部门办理此类案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打击金融诈骗犯罪刻不容缓刘艳芳打击金融诈骗犯罪刻不容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金融诈骗罪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共8个罪名。刘艳芳1997年12月4...  相似文献   

9.
信用卡诈骗罪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行为方式有四种 ,即使用伪造信用卡 ,使用作废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 ,可将信用卡拒付行为纳为信用卡诈骗的第五种法定行为方式。注意对信用卡诈骗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防止混淆恶意透支和善意不当透支之间的界限。实践中 ,对于骗领信用卡行为应认定为普通诈骗行为 ;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认定为信用卡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信用卡的发展与普及,骗领信用卡透支诈骗的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此类案件侦破难度大,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进行严厉打击。但是,由于我国信用卡诈骗犯罪立法并未对骗领信用卡透支诈骗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这一立法疏漏最终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定性及处理的混乱状况。为了严密法网,有利于司法实践依法惩处这类犯罪,通过对一起骗领信用卡透支诈骗案件的分析,对修改与完善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信用卡消费大众化的同时,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其危害程度呈现出逐年严重态势。文章通过总结信用卡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对在信用卡犯罪案件侦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理论结合实际地提出了打击对策,为侦查机关打击信用卡犯罪,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析侵占罪     
侵占罪是刑法新增加的罪名,它是一种将自己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犯罪行为,它与盗窃罪等其他侵犯财产的犯罪在实践中很容易混淆,因此,本人对侵占罪的概念、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论述了如何区分本罪与非罪、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五)》)的新增罪名。它的出台结束了我国刑法领域长期以来对于以信用卡信息为犯罪对象的行为无法适从的局面,这将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日益猖獗的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但是由于本罪名出台时间较短,司法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再加之无相关配套的司法解释,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如何认定本罪出现了很多分歧和争议,导致司法实践行为的不统一。本文从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信用卡信息的内涵与范围以及接受他人无偿提供信用卡信息行为的归罪问题三个方面对当前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智能卡诈骗犯罪,是全球经济犯罪的全新类型,更是有组织跨国犯罪团伙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智能卡诈骗犯罪的犯罪途径,即主要通过信用卡、透支卡和储值卡实施犯罪。并介绍了目前澳大利亚防治智能卡诈骗犯罪的三项策略:智能卡发行商策略,商家策略和技术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中的行为之一。其中的冒用的含义与民事领域中的冒用含义有不同之处。民事领域的冒用含义更加广泛。刑事领域的冒用含义的实质是身份的盗用。我国刑法第196条第三款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按盗窃罪定罪并不妥当,应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对于冒用的特殊情况:机器的被骗、特殊身份者使用以及经过授权者不当使用信用卡,其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冒用"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正在日趋强大,也日趋为网民所青睐,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却不容小视。探讨“人肉搜索”的本质,揭示其体现私刑化倾向、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造成潜在的社会恐慌,分析其入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可为实现对“人肉搜索”实施刑事制裁提供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用卡的运用也逐渐普遍起来,而犯罪分子更是瞄准了信用卡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律的漏洞,使信用卡诈骗罪也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金融诈骗罪领域中的一项主要犯罪活动,而实践和理论的分歧使此项犯罪的司法认定存在诸多的争议,作者拟就此问题作详细的解释,为防范犯罪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罪呈现多发态势,尤其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虽然这只是个罪,但其影响已经超出个罪的范畴,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刑事审判实践中,通过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解读,发现了这一个罪解读中存在的两个悖论。其主要原因是该罪的入罪门槛过低,刑罚权的干预范围过大,同时法律条文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修订该法条,可以借鉴德国立法模式,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行为从信用卡诈骗罪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罪。  相似文献   

19.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立案应谨慎,严格刑法入罪,对信用卡透支到期不还的行为不能都以犯罪论处,刑法重在打击恶意透支行为。侦查机关应分析犯罪分子作案规律,严密布控,伺机抓获现行,或从涉案信用卡入手挖掘侦查线索。侦查人员应注重现场勘查,从犯罪分子遗留信息如监控录像记录、指纹、通信和住宿登记信息等入手突破案情。还可以通过对POS机商户的业务进行排查,发现可疑线索,集中查处一批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中,应注意针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证据收集,如伪造的或作废的信用卡、催收记录等。  相似文献   

20.
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加强信用卡安全的技术机制的实施,随时跟踪信用卡的实用信息,能够保证客户资金账户里资金的安全,让客户随时掌握其资金账户里资金变化的情况,并且尽最大限度保护客户在遭到暴力侵袭时减少最小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